有關傳統文化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中國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有著特定的內涵和主導地位,其基本精神肩負著一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尊重傳統,活化新知,提高閱讀教學成效

  摘要:由於閱讀等方面的作用日益被重視,因此我們要尊重傳統,更新觀念,開拓創新,高效活躍閱讀教學課堂,提高閱讀教學成效。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理念;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方法;情感體驗

  從整體上來看,閱讀教學實際上是語文課堂教學當中一種最基本的課型,並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由於我國素質教育的飛速發展以及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閱讀教學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多有用的資訊,開發學生的智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拓寬學生的視野範圍等層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因此,閱讀教學受到人們高度的重視。也就是說,認真做好閱讀教學成為改革課程,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科學、合理的途徑,與此同時,這又是改革語文教學的出發點。閱讀教學課堂氛圍是否活躍,直接對學生聽、說、讀以及寫都會產生巨大影響,與此同時,又很難提高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由此看來,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確立閱讀理念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的素質,健全學生的人格有著重要的作用。閱讀的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要通過大量以瞭解內容或獲取資訊為目的的閱讀能力,養成學生終生閱讀的習慣,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成為其學生、生活與終身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要放手讓學生讀,將傳統的讀代替講,由讀來生情,這樣一來,便為學生營造了一種既寬鬆又十分自由的學習環境,從而正確引導學生學習經典作品,使學生更加熱愛文學,在閱讀過程中尋找樂趣,在閱讀過程中尋找快樂。事實上,閱讀教學是一循序漸進、逐漸積累的一個長期過程,不能採取急功近利的方法來提高閱讀的質量與能力。而教師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多進行閱讀。閱讀是學習的最基本行為,不會閱讀就不會學習,教學會學生如何去閱讀,學生便會動的如何去學習,因此,閱讀教學能否真正落實到實處,既能影響學生能否上語文課程,又會對其他學科的教學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生只有具備了廣泛的閱讀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才會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不斷擴大自己的閱讀面,增加自己的閱讀量。興趣決定閱讀效果,因此,教師要充分激發出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這樣一來,才可以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產生巨大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這也成為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之一,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巨大動力。因此,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課堂前的激發興趣是極其重要的,特別是教學前教師要適當準備一些關於文字教學的資料,也或者是設計一些關於文字教學的引導語,這樣一來,便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閱讀慾望,上述這一環節是閱讀教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採取一些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確保學生整個課堂都能夠保持激昂的情緒學習。例如:教師要錘鍊自己語言,最好做到語言更加親切與幽默,與此同時,又可以融入一些肢體語言;此外,教師也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與支援,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生命力的體現,創設情境,巧設問題,才能達到“教完一篇課文,學會一種方法”的教學效果。

  三、培養閱讀習慣

  語文教學應當正確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係。課內閱讀應當更加突出閱讀方法指導和閱讀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內容,對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體會,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能借助工具書解決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閱讀速度,能利用網路等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各種資料;語文課堂應當教給學生學習的策略,使學生在自主閱讀時自我選擇和運用學習策略,並把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方式轉化為閱讀策略,形成自身感悟和總結出來的個性化學習經驗,並不斷強化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指導閱讀方法

  從整體上來分析,閱讀方法順利完成語文閱讀任務的一種高效的手段。因此,教師必須要合理利用語文閱讀教學的閱讀方法,正確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感受與體驗生活,與此同時,更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品味。可以說,閱讀方法是切實提高閱讀能力與成果的有效手段之一,這樣一來,教師就必須正確引導學生去制定更為合理的閱讀計劃,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閱讀多種型別的刊物;此外,教師更要教授給學生如何正確運用這些閱讀的方法,從而使學生學會如何去精度與略讀,從而大大培養與提高學生的探究閱讀能力與創造性閱讀能力;熟練掌握閱讀方法,例如:比較閱讀法、分析閱讀法等,也或者是自己將所閱讀到的優美語、名言警句等進行摘錄,從而逐漸養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怎樣抓重點學習,其根本就是要“把書讀薄”,與此同時,在閱讀中找出各自的連線點,重視各種知識點的整合與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夠達到“把書讀厚”的境界。

  五、重視課外閱讀

  對於課外閱讀來說,事實上,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延伸與發展,這在構建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與教學質量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想要從根本上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成果,那麼課外閱讀是必須採取的策略之一。有人已經總結出青少年讀書的五種需要:學習需要;交往需要;緩解焦慮需要;放鬆需要;消磨時間需要。這是符合青少年學生閱讀心理特徵的。對青少年學生來說,其閱讀的出發點主要是滿足自己的興趣需要,尋找自己的樂趣,因此,必須淡化閱讀的目標,要讓學生放開思想去自由地讀書。同時,老師要把閱讀的自主選擇權交給學生,讀什麼書,怎樣讀,應當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主要在“導”上做文章。對一些適合青少年學生閱讀的時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師要及時推薦,以免學生茫然無從,不擇而食。放手讓學生選擇書籍,本身亦是對學生判斷和鑑別能力的培養。這法那法,唯有“讀”和“悟”是上法。

  六、關注情感體驗

  在新課標中,關於語文閱讀的要求主要是重視學生情感的體驗,而此要求完全遵循語文學習規律。事實上,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大量的閱讀文章都富有十分濃厚的感情色彩。然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注重科學的引導學生去體驗此種情感,那麼學生的閱讀功能便會大大縮減;而且如果缺少了感情的薰陶,那麼學生也難以對文中所描述的景物、人物以及各個故事情節等都留下較深的印象,更談不上對所描述的這些文字有很深的印象。

  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真正喚起學生對生活的體驗,也就是當學生在閱讀文字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喚起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鄉愁》一文時,教師可以適當使學生談一談對離愁別緒的看法,從而使學生積累更多相關聯的詩句;而在學習《春》一文時,教師要適當使學生回味春天的味道,試著使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春天。第二,教師更要重視反覆的閱讀,只有使學生反覆的閱讀,才能夠使學生更多的瞭解文字的內容,尤其是對文章中較為精彩的語段,要有感情地朗讀,從而讀出其中的韻味。

  第三,教師要特別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那種獨特的感受。不同的學生對文章的感受是不同的,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這樣一來,便產生了各種認識,針對此情況,儘管學生認識存在不同,教師也只能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能過早的否定學生,同時更不能只以標準答案來評價學生。這樣,學生閱讀興趣才不會被破壞,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我相信,只要尊重傳統,不斷地去更新傳統的觀念,持續的進行探討,獲得新知,從而使語文閱讀教學獲得巨大的進步。

  篇2

  淺談對中國傳統文化重要性的思考

  摘 要: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東西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密切,但東方主義對中國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即使在當代西方國家的文學寫作、媒體報道等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評判中國。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恰好是應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制勝法寶,重新認識和審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制勝法寶,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也就有了深遠的意義。《跨文化視野中希爾作品研究》一書給我們的啟示是:要和世界對話,要走向世界,必須先和自己精英的傳統文化對話,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發展和變革的根基。

  一、東方主義的束縛

  科學技術的進步發展,地球的彼岸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整個地球成了一個大村子――地球村。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人們生活在這個大熔爐中,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經受了經濟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等浪潮的席捲。所有國家之間並不是封閉孤立地存在著,而是由經濟、文化、政治、旅遊、醫療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劇增緊緊聯絡在一起。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人們在跨文化語境的交流下出現了“優劣之分”,出現了等級分化。東西方國家對話的不平等尤為突出,“東方主義”學說便是在這樣一張“舒適”的溫床中萌芽、生長。

  東方主義首先以東、西方二元對立作為一種分析和看待世界的傳統,成為不少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和潛在意識,隨後又開始制約著西方對東方的認識和想象。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更是引起了西方國家的好奇,不乏有西方作家、學者、旅行家紛紛來到中國。他們由於受到“東方主義”根深蒂固的影響,在跨文化語境交流中對中國的形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歪曲甚至醜化。各種以中國為題材的英語小說或是將古老的中國“妖魔化”,或是“烏托邦”化,都沒能給中國一個較為真實的寫照。東方主義對中國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即使在當代西方國家的文學寫作、媒體報道等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評判中國。

  東方主義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許多英語文學創作者、西方媒體等都紛紛落入其窠臼,對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和中國人自己眼中的形象相去甚遠。例如,中國自改革開發以來實行的國策“計劃生育”,在我們看來計劃生育直接的效果便是減少人口負擔,有利於經濟乃至於整個社會的發展;而西方人不瞭解中國的具體情況,經由各大媒體小報稱“中國在對人的生育權利進行約束,剝奪人權”。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那麼對於西方強加給我們的“東方主義”,我們應當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擊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二、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品評希爾的三部曲

  《跨文化視野中希爾作品研究》主要以當代著名英國作家賈斯汀・希爾的三部中國題材作品《黃河》、《品夢茶館》和《天堂過客》作為研究物件,以東方主義理論和跨文化視野審視作品,以作家希爾對中國文化認識發展為主線統攬全書,展開論述。張教授指出:在希爾的三部作品中,“《黃河》以西方人的視角來審視中國文化,以西方文化的標準來批判中國文化中的弊端與不足,希望中國能夠吸收西方文化精髓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但其作品中充滿了文化誤讀,以為破敗的運城就是中國文化破敗的象徵。從《品夢茶館》到《天堂過客》,希爾試圖融入中國社會和文化之中,對中國文化已經由俯視的角度變為平視的角度,由淺嘗輒止式的定論轉向對中國文化精髓的深刻領悟。希爾儼然以一箇中國人的口吻在向西方講述中國故事,使自己體會到中國文化的本質,進而使西方能更深入地瞭解中國,同時希望中國在吸收、包容西方文化的同時可以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身份。這種變換視角的方法體現了希爾在跨文化對話中開放與虛心的態度。從《黃河》、《品夢茶館》到《天堂過客》,完成了他對中國文化由“俯視”、“分析”到“領悟”的過程。

  從1997年出版的《黃河》到2001年的《品夢茶館》,再到2004年的《天堂過客》,希爾對待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態度逐漸地、一步一步地由疏遠到親近、由排斥到融入,最後超越了東方主義話語框架,其作品的主題也逐漸得到深化。《跨文化視野中希爾作品研究》以三部作品為序列,以東方主義問題為經緯,系統深刻地剖析了希爾對中國的認識發展過程。該著從大處著眼,將希爾的三部作品置於歷史與環境的大背景中進行研究,沒有僅僅就希爾及作品進行剖析,而是將研究延伸到了西方作家眼中的中國形象的大話題中。

  在《跨文化視野中希爾作品研究》一書中,張喜華教授在仔細研讀希爾作品三部曲後――特別是在《品夢茶館》小說中分析總結了賈斯汀・希爾給我們的啟示:要和世界對話,要走向世界,必須先和自己精英的傳統文化對話,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發展和變革的根基。的確如此,中國傳統的精英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根基,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要小心謹慎地拋棄傳統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把最好、最燦爛的優秀文化發揚於世界,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東方主義”。

  20世紀70年代中國撥亂反正之後開始的改革開放的宗旨是通過改革和開放發展經濟,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這一場變革特別像潘多拉的盒子,充滿各種誘惑、不穩定的變化和希望。我們的前輩們在改革過程中摸著石頭過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時進行調整。初嘗改革滋味兒的中國將西方社會用時200年的現代化程序壓縮在30年內,由於改革實踐過於快速,很多問題都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我們看到了改革帶來了物質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改革開放給文化和精神層面帶來了巨大沖擊。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觀念與西方文化、西方意識形態來了一場正面的交鋒,社會變革面臨著來自自身和外界的挑戰,由此也引發了精神上的焦慮、困惑和思索。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存狀態

  改革開放中,我們接受了西方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指導,在科技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建樹;我們用批判性的思維借鑑西方經濟發展模式,開闢了屬於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功脫掉了計劃經濟模式的枷鎖,人們的生活質量穩步提高。伴隨著西方科技浪潮一起來到中國的還有西方的文化,它們以節假日、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不同形式進入我們的主流文化中。在東西方文化較量這一場戰爭中,中國的傳統精英文化面臨流失甚至消失殆盡的威脅。《品夢茶館》中方太太日日夜夜吟唱京劇的舞臺只能侷限在小小的一方陽臺,曲高和寡的她沒有聆聽者恰好表現了傳統文化的流失現象。出現這一情況是為什麼呢?我們太過於注重發展,忽視了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理所當然地認為發展搞好了一起都好了,其實這是一種相當錯誤的觀點。沒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沒有自己的特色,一切成果的取得在別人眼裡看來都是在機械地模仿,顯得滑稽可笑。“中國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但同時也迷失了一些本應該屬於中國的文化特色。忘記傳統和歷史意味著喪失發展的源泉與活力。無視傳統、拋棄傳統,一味追求發財致富,勢必導致文化缺失和精神空虛,而改革中的人則會如同風雨中的一葉小舟,缺失根基,精神將會被擱置在無邊的荒原。”《品夢茶館》中桃子一味追逐西方文化,當母親在唱京劇時,她聽著流行歌曲進行牴觸。完全拋棄傳統文化的她最終成為西方文化下的犧牲者,她最終選擇迴歸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寧靜土地。潘胖子追求西方文化中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念,物質富裕了形成“拜金主義”,但是缺失文化根基的他精神空虛不堪,心靈遊走在無邊的荒原上。而主人翁大山卻是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的化身,面對市場經濟他思想開放積極,成為一代弄潮兒。物質財富得到滿足後的他開始尋找自己的精神歸屬地――確立自己的中國文化身份,在前行中不忘記自己的文化之根。

 

中醫與傳統文化論文
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論文
相關知識
有關傳統文化的論文
有關中國茶文化的論文
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
有關統計學的論文_關於統計學的論文
有關情感教育的論文
學校教育有關柔性管理的論文
有關通訊工程的論文免費
淺談關於中國茶文化的論文
有關傳統美德的格言大全
有關新聞攝影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