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營銷成功案例解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7日

  對於市場,沒有仔細的分析就沒有發言權,企業作為市場的一部分,案例分析理所應當的被企業越來越看重。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轉戰網際網路 為什麼連微軟、IBM都這麼難?

  IBM大幅裁員11萬人的訊息,讓很多人大吃一驚。雖然IBM否認沒有這麼大規模,但這個如日中天的企業正在快速衰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幾乎與此同時,各種網際網路企業發展迅猛,中國的阿里在美國上市當日,市值高達1300億美金,2015年計劃招聘上萬人。一漲一跌,讓人唏噓不已。

  老牌企業的基因:優勢還是劣勢?

  很多人不知道,IBM是最早的網際網路從業者,應該說是最早有網際網路思維的企業,最早的網際網路的機會也是給了IBM的。作為計算機領域的巨人,上世紀十年代IBM也曾投入巨資開發網路。但IBM最後也沒能抓住這次機會,但卻誕生了一個新的巨人:思科。

  後人總結說,是因為IBM過於依賴企業客戶。此話對,但也不對。表面原因是這樣,背後的原因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基因。

  企業與人一樣,有它的基因。當一個企業成功的同時,特殊的印記,即基因就形成了,很難改變,也就決定了一個企業的發展路徑。IBM強大的基因,不僅讓它與網際網路的第一桶金擦肩而過,而且也讓它錯過了網際網路無數的發展機會,最近一個機會是雲端計算。IBM在雲端計算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仍然沒有抓住,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其實,這就是IBM的基因。圍繞企業、大企業、大客戶,做硬體、做軟體、做服務,而不是針對個人使用者。

  企業與人一樣,都是有基因的,不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問題,是有沒有能力“作為”的問題。與人一樣,這種基因有優勢的地方,也有不足,沒有一個企業可以無所不能,包打天下。

  不只是IBM,其實又有哪個老牌企業抓住了網際網路的機會?

  最早有網際網路機會的,除了硬體裝置廠商,就屬於運營商了。所有的網際網路使用者都是它的實名使用者,但誰又抓住了?

  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等運營商都曾投巨資開展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業務,但都以失敗告終。

  10 多年前,中國電信投巨資建設了網際網路資訊業務平臺“互聯星空”,10餘年下來一直虧損,現在已經完全轉入後臺服務,變相倒閉了。原網通公司2002年投資5億,組建了資訊服務平臺“天天線上”,不到兩年即倒閉關門了。8年前,中國移動也曾大力推出移動夢網,但今天,我們還有多少人會提到移動夢網?

  有人說,這是因為是國企,是壟斷造成的。這顯然並不正確。

  不止國內的運營商,放眼全世界去看,佔盡網際網路先機的運營商也沒有一個成功的先例。無論是美國的AT&T,還是歐洲,或者日韓的運營商,都沒有成功,為什麼?

  不僅僅是運營商,很多成功的企業,甚至是所謂網際網路新貴,也都沒有抓住每一次網際網路發展的機會,為什麼?

  1998 年,微軟公開提出轉戰網際網路,但時至今日,微軟仍然是一個軟體企業。微軟曾經開展過各種網際網路資訊業務,如即時通訊工具MSN,搜尋引擎bing等,但都沒有大的發展。MSN現在已經關閉,bing還在苦苦掙扎。2000年筆者做過調研,當初IE瀏覽器在中國的佔有率是99.98%。如果微軟當初把IE瀏覽器免費,就可一統江湖,也就沒有很多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如360的機會了,但是為什麼沒有做到?

  Yahoo作為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有網際網路先機、有資金、有網際網路思維,至今卻掙扎在持續的衰退中,市值已經萎縮到了最高峰的1/3,為什麼?

  新浪曾經是中國網際網路的新貴,有錢、有人,但在後來網際網路資訊業務發展中出現的遊戲、社群、電子商務等機會上,都做過積極的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至今仍然是一個網路媒體公司,這又是為什麼?

  但有意思的是,部落格、微博的機會都被新浪抓住了,新浪微博最後還成功上市。原因非常簡單,部落格、微博都是媒體平臺,是最適合他的,是他的基因。

  騰訊依靠QQ,掌握了中國網際網路最基本的使用者,成了中國網際網路的天花板。業界一直認為,騰訊坐等大家探索,一旦模式成功,他就複製,其他企業機會就很小了,因此常常被業界咒罵。微博出現的時候,騰訊依託QQ,迅速獲得了倍數於新浪的微博使用者,但卻一直未能有大的起色。2014年中,騰訊微博部門徹底解散了,新浪的微博卻成功上市,為什麼?

  騰訊也曾經嘗試了很多很多,但基本都以失敗告終,至今仍然是以遊戲收入為主,這些年真正的新業務,就是微信了,而微信之所以能誕生,也是其優勢基因,是QQ的升級版而已。

  不止在IT以及網際網路領域,其他領域也一模一樣。

  2000 年,聯想投資舉辦了入口網站FM365,2年後倒閉。2000年,聯想投資新東方線上,2002年撤資。種種網際網路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當然,不是聯想不夠優秀,聯想與HP、戴爾相比,至少增加了手機業務。聯想能抓住的原因,也在於這還是製造業,更強調營銷的製造業。HP、戴爾至今連手機業務也沒有抓住,苦苦掙扎在日益衰落的產業泥潭裡。

  新東方2000年建立新東方線上,進軍線上教育,但15年後,其收入仍然不能進入上市公司報表。仍然活著,已經是萬幸。無獨有偶,課外輔導機構好未來2010年在美國上市,融資的主要訴求就是做線上教育,四年過後,2014年,好未來線上教育業務是發展最快的一年,但收入僅佔好未來總收入的4%,仍然虧損。教育與線上教育,這麼小小的門檻都難以跨越,為什麼?

  以上種種,分析下來,都有具體原因,比如人才團隊的問題,業務模式的問題,戰略失誤的問題等等,但最後都可以籠統地說:基因!

  老牌企業如何抓住新興產業

  基因是複雜的,涉及機制、文化、隊伍等等因素,昨天的成功,就是今天的障礙。能成功超越自己的,或者說對自己進行革命的,少之又少。

  對網際網路有著深刻認識的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有一句話非常深刻:MOOC不是在大學誕生的,做電子商務的不是百貨大樓,網際網路金融也不是銀行的傑作。

  這種基因非常複雜,分析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

  第一,管理的問題。任何一個成熟的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就自動形成了一套圍繞其核心業務的管理模式與管理方式方法,是與其業務理念伴生的一套系統性的東西,而不僅僅是一個環節。比如薪酬體系,一定是圍繞主營業務確定的,無法與新業務需要的人匹配;比如業務流程與控制,也一定是量身定做的,必然不適合新的業務管理,尤其是和其主營行業特性較遠的產品與服務。

  一個新生的產品與服務可以在一家老企業誕生,但發展起來的概率肯定是零。因為從一開始,你就是一個“異類”,處處不合適,處處需要特批,幾乎是與整個系統在對抗,所有的時機就被耽誤了。不用妖魔化,沒有人,沒有哪個部門與你作對,這是一個系統,不適合新業務的系統。

  管理上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所有成功的企業,在經歷了創業期、發展期後,很快就需要進入一個防範出現大問題、大錯誤,以穩定發展為主的管理模式,是無法給新業務提供空間的。任何一個大企業,其實在管理上,都難以說有活力,管理幾千人,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實際上需要把每一個人當螺絲釘去管理,否則一定會大亂。因此,在成熟企業裡,大家講的是風險控制,是流程規範,是人人防控。而對於任何一個新業務、新產品與新服務,在一開始,是不能講嚴格與規範管理的,恰恰需要的是不講流程規矩的快速反應,不斷犯錯,是人治,不是法治。但這都不容於一個規範成熟企業。

  表面上,所有大企業都有其業務拓展部門,都有其容錯率,但這種寬容度永遠是在一個範圍與制度之內的,而且往往與一個全新業務的要求有本質的差距。

  第二,人的問題。原來的基因裡很難產生能夠開拓新業務的人。我們經常說,投資的核心是在投人,一個即便是錯誤的計劃,只要人優秀,最後一定會找到正確的方向。但在一個很成熟的企業裡,經過多年的發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已經自我沉澱積累了一批有共同特性與文化的核心骨幹,很難誕生適合新業務的人,即便花巨資引進所謂優秀的專業團隊,最後也會很快因為管理方式、理念等不同,水土不服而夭折,更不要說擴大發展的問題。

  第三,文化的問題。

  文化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圍繞創始人與核心骨幹,逐漸滲透在企業的各個方面,大到管理的模式與理念,小到用人的型別、員工活動,無處不在。在這種企業裡,一句無意或者有意的風險提示,往往勝過一顆勇敢的心。因為人的型別不同,文化理念上,更是會處處碰壁,無法融入。

  文化是一個瀰漫在空氣中的東西,一時沒有明顯感知與不適應,但日復一日,怨氣日盛,最後讓新業務與新人類無法生存,自動放棄離開。

  企業的基因表現還有很多,但核心我認為是以上三點,這已經足以殺死所有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務。

  因此,對於所有成熟成功的企業來說,一定要清醒,你雖然有錢、有人、有渠道、有資源,但很多新興的產業不是你的機會,不是你可以包打天下的。這已經不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問題,而是你的基因決定你沒有能力“作為”的問題。

  企業與人一樣,核心的發展思路是揚長,走你擅長的路。在業務的發展上,一定是順勢而為,順著你核心業務的緊密鏈條發展,而不是貿然跨領域行業去做。如騰訊做微信,而不是微博、電商等;新浪做部落格、微博,而不是做遊戲、電商等。

  那麼,企業如何抓住新興產業與機會,尤其是跨度較大的行業?考慮到基因的因素,我們不要期望自己赤膊上陣廝殺,更實際和可能的方式,是以資本的手段參與如收購、參股等,參與但不控制,至少不參與任何實際的經營決策和運營,如Yahoo投資淘寶等。雖然Yahoo的衰敗不可阻擋,但它卻以支付寶大股東的形式再生。這就是一種有效的、聰明的改變基因,獲取發展的辦法。

  二

  農資人,你是否看見魚在流淚?

  家鄉處在鄱陽湖流域的一條支流旁,水系發達水產豐富。小時候我們家裡是從來不買魚吃的,想吃魚拿根釣刨幾條蚯蚓去河邊,一時半會一頓美味就回來了。那時候小河裡就是我叫得上名的魚類就達幾十種,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它們大多都絕跡了。終歸原因也就是人口的增長,人們飲鳩止渴式沒有節制的捕撈。而在這過程中,我們一些聰明的農資人卻成為了最大的幕後凶手。

  不知道是哪個聰明的農資人在閱讀農藥說明的時候看見了此藥對魚蝦劇毒,嚴禁殘液倒入池塘河流。而正是這個農藥標籤給聰明的農藥人提供了商機,或許他是做過實驗的,並掌握了哪種農藥對哪些魚類有特效。什麼藥可以毒起有鱗魚鯉魚,鯽魚,草魚,鰱魚,什麼藥可以毒氣無鱗魚泥鰍,黃鱔,鯰魚等等。究竟是什麼藥我就不說了,知道的人自然知道,不知道的人不要問。世界這麼大,我不想又有人從我帖子裡發現商機,那我真是罪惡滔天了。於是開始教普通人買藥去河裡毒魚,慢慢地人們都知道了這藥的妙用,紛紛效仿。幾十塊的藥能毒氣幾百斤的魚,真是一本萬利。買的人多了,買藥的更高興,本來這藥一年賣不了幾件,現在輕輕鬆鬆能賣幾十件,多賺了好多錢吶。本來是保護魚的警告變成了毒魚的說明書,本來是頑蟲的剋星變成了魚類的災難,這也許是研發單位和生產廠家始料未及的吧。

  現在進入秋天,河水下降,溫度高。真是捕魚的好時節,幾乎每天都有來買這種農藥毒魚的年輕人。而我自然從來都不會賣,說沒有了,賣完了。開始幾年有些熟悉的人不相信,竟然到我倉庫裡去翻找,嚇得我至以後乾脆不進這藥。前幾年我對來買藥的人拒絕還客氣些,說沒有了。可是過不了幾天又來問,不勝其煩。後來我乾脆回答我這裡沒有這藥,我不賣這藥。他們問我為什麼,有錢不賺,傻呀。我一般都說這是國家規定,這是犯法的。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回答是多麼的可笑。

  一年一年過去,環境越來越差。而買藥毒魚的人並未減少,來我店裡的人雖然少了但還是有。我拒絕他們話也有了變化,就像前幾天來幾個青年抗著網來我店裡“老闆,來一箱某某藥”

  “沒有”

  “怎麼沒有?”

  “我不賣”

  “為什麼不賣”

  “為什麼,因為我怕招報應,因為這是作惡”

  “神經病”買藥的年輕人罵我一聲走了。其實我知道我這樣做毫無意義,他們會馬上去別家買,河裡的魚不會因為我不賣而能倖免於難。即使如此,我還是堅守我的底線。別人賣是別人的事,自己問心無愧就可以了。但又怎樣,我每次看到被洗盪後的河流還是痛心不已,多麼希望國家能研發出對魚蝦無害的農藥,把這些高毒農藥全面禁止。

  那幾個毒魚的青年如願以償,買來成箱的農藥倒入河流的上游。不多久整條河的魚都浮上水面,任人捕撈。沿河十幾裡,幾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在河裡狂歡,河水都被攪渾了,像大地身上的一條爛膿在流淌。河裡撈魚的笑臉寫滿了無知與貪婪。兩天後,河流恢復了清澈平靜,那些沒有沉在水底沒有被撈走的魚浮出水面。大的,小的,剛剛出世的,白花花的一片積在緩流的河灣裡。腐爛,發臭,用它們腐朽的身體證明這世界的骯髒。

  這兩天下雨了,我想這些雨一定是那些魚的眼淚……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營銷市場推廣案例解析
企業營銷推廣宣傳案例
相關知識
企業營銷成功案例解析
企業營銷成功案例分析
企業品牌營銷成功案例解析
企業營銷成功案例有哪些
企業網路營銷成功案例解析
企業營銷成功案例研究
企業市場營銷成功案例解析
企業市場營銷成功案例解析
市場推廣營銷成功案例解析
企業營銷模式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