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化債後的高校基建工程融資風險成因與防範對策探討論文
1998年至2005年,高校在校生規模迅速擴大,從1998年的在校生340萬人,發展到2005年的2400萬人,隨著招生人數的增多,一方面自然而然的出現了高校建設資金的巨大需求,而另一方面,因國家財力有限,高校建設的大舉擴張必然遭遇到國家教育投資有限的瓶頸。巨大的資金缺口不可能完全靠學生學費來填補,於是,大規模建設投資的主要渠道來自於銀行貸款。與此同時,國家在大力倡導高校擴大招生規模時允許高校向銀行貸款發展教育,加上銀行對高校貸款政策門檻低、操作簡便,因此,近幾年高校普遍利用貸款來補充現階段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缺口,這成為高校搶抓機遇,迅速擴張和形成規模效益的主要方式,貸款在整個高校投資體制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各高校享受到的銀行貸款雖然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但由此帶來的鉅額債務壓力和教育經費緊缺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政府化債後的高校基建工程融資風險成因與防範對策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政府化債後的高校基建工程融資風險成因與防範對策探討全文如下:
摘要:政府採取獎補政策的方式幫助高校化債,很大程度緩解了困擾高校多年的資金緊張的狀況。化債促進了高校的發展,減小了財務壓力,可這不併意味其財務風險完全消失,高校探索出更有效廣闊的融資渠道,成為制約基建工程建設的關鍵。化債後,面臨新的機遇,各個高校有必要探索高校基建工程融資風險成因及解決途徑,從而科學決策,防範於未然。
關鍵詞:政府化債;高校建設;基建工程;融資風險;風險成因;防範對策
政府化債後對於新校區建設動工較晚的高校,未完成專案的資金來源就成了首要問題。停止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對正在建設的高校帶來不利的影響,尤其是辦學水平不高的學校,因為基礎設施陳舊落後使其缺少競爭力,甚至影響其持續辦學的能力,不利於整體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
1 化債後的高校基建工程融資風險成因
1.1 高校自身的融資渠道過於單一,過於依賴財政撥款
高校在籌集資金時過分依賴國家的財政撥款,儘管撥款的絕對額在增長,但隨著招生規模的擴大以及培養成本的上升,使得財政撥款僅在解決培養學生髮展方面都遠遠不夠。另外,學生不及時繳納學費的現象經常發生,學費收入的情況不到位,很多高校在學費催繳方面執行力度不夠,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校自籌資金的能力。高校化債前,學費收入基本用來償還債務,舉債辦學多年,使得其籌資能力大幅下降。政府化債後,對高校是一次難得的機遇,需要開闢籌集辦學經費的其他融資渠道。
1.2 缺乏財務風險預警機制,預算執行和審計監督的力度不夠
一方面,各個高校普遍缺乏有效的財務風險監控和防範機制,造成財務狀況失衡,影響了辦學效益。面對物價上漲引起的市場風險、有限的資金投入、融資決策的不妥等,都將影響導致危機。財務風險經生成、積聚、演化,達到一定程度才爆發出來,管理者對財務風險的監測不重視,對已經發生的徵兆不敏感,不能及時有效採取相應的對策進行風險防範,將會導致問題爆發時措手不及。另一方面,預算執行和審計監督力度不夠。高校財務支出的剛性、均衡性及收入的季節性大大加重了財務風險,不但要確保高校日常運轉的各項資金和各項活動的資金,還應保證緊急未知變化的資金需求。合理安排預算併科學執行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高校的財務管理執行、發展中,管理者通常不能正確測算學校財務的承受能力,忽略預算的安排,對資源沒有綜合計劃、調配和管理,只是盲目超規模追求發展,資金運用缺乏合理性,導致學校綜合財力入不敷出。
1.3 忽略了隱性債務,加大了融資風險
高校隱性債務的存在使得管理者、決策者無法全面、準確地把握會計資訊。現行的收付實現制是高校會計產生隱性債權、債務的重要原因,以收付實現製作為確認基礎,會計賬務不確認、會計報表不反映當期實際已經發生的收款權利和付款義務,誇大了可支配的資金。主要表現為已確知的應付未付而會計尚未確認的各類費用或支出,如應付未付又未掛賬的工程款,校內籌集的教職工集資款、應交未交又在賬面上未反映的社會保障費、利用校辦產業替高校的貸款等。表面上學校不將其列入債務,但卻存在一種債務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或某種因素的改變就會顯現,這類應付款項的流出將會導致高等學校資產減少、支出或費用增加。由於隱性債務的“潛在性”和“隱蔽性”,財務管理時往往容易遺漏,成為高校財務風險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另外,高校固定資產不計折舊,不能準確地計量教育成本,影響了高校會計核算的真實情況;且基建會計未在會計大賬列支,不能完全地反映出高校的資產和債務情況,導致相關的債權、債務隱性化。舊會計制度不利於防範化解財務風險,新的會計制度符合我國高校發展的需要。
2 化債後如何有效應對高校財務風險
2.1 提高高校資產的管理水平,開源並節流
多校區執行模式下,高校的裝置和土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閒置和浪費,應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根據資產管理的相關規定對高校資產特別是校區土地資產進行處置、出租,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從而為高校提供一定的資金來源。加強高校無形資產和其他固定資產的管理,確保高校資產價值得到應有的保值、增值。
不斷提高高校自身的綜合水平,利用教學資源,與政府、企業聯合辦學,面向社會開展教育培訓服務,增加培訓收入,實現高校辦學資源與社會培訓需求的互補。同時著重加強科研產業,自辦企業或引進社會力量發展校辦企業,不斷拓寬高校收入途徑,為學校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提高自身的償債能力和債務管理能力,但高校應加強監管、科學管理,通過徹底改革,校企分開,才能真正為高校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多渠道籌集辦學經費,不斷拓寬高校收入增長途徑及潛力,為學校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提高財務透明度,對學校各項收費進行有效監督,進一步完善相關財務制度,從源頭上加強防治腐敗的力度,避免學校內部私自截留收入,產生私設“小金庫”問題。加強高校成本管理,制定節約措施,減少浪費,使學校能夠以最低的成本和較低的風險籌措到高校所需的資本。
2.2 建立高校財務風險防範長效機制,加強審計預算執行和監督
高校應將風險管理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之中,設定相關量化指標,採取各種分析統計方法和數學模型,從償債能力、執行績效、收益情況和發展潛力這四個方面,對財務資料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預警,建立健全風險防範預警機制。一旦財務指標達到或超過警戒線,財務人員就需要及時分析風險發生的原因,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處理方案,針對性地化解風險。對財務的關鍵性指標要跟蹤觀察,比如反映高校資本運作風險的相關指標,包括資產負債率、借款佔貨幣資金的比率、累計借款佔總資產的比率等。在各類風險指標體系的綜合反映下,將高校財務風險進行分級預警,並據此及時調整相關決算,隨時掌握高校在運營過程中因資金運動而面臨的風險,將財務風險化解在可控範圍之內。
在日常工作中嚴格按預算執行,並加強審計監督,及時發現、總結問題,及時分析、糾正偏差並進行協調、控制,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學校審計部門應加強風險審計,充分發揮審計較高層次的財務監督功能,提高審計資訊的流動性和審計工作的時效性,對內審的主體、內容、程式等做好制度安排,逐步完善內部稽核和內部控制制度,提高學校規避財務風險的能力。不斷對自身的財務決策進行評估,規避財務風險。
2.3 嚴格按新會計制度執行,真實瞭解財務資訊
新高校會計制度以權責發生製為核算基礎,將基礎建設納入了事業財務之內,增加了累計折舊科目,這樣一來高校的基建專案貸款、負債和還貸能力都有了明顯的反應,真實反映了收支情況及資金的運動過程,高校的教育成本也能正確估算。
現代高校的收入和支出也變得更加多樣化了,新制度不再像過去那樣單一化,將過去的一些類似科目進行了較大的改動,並且新增了一些核算專案,這是對現代高校多樣化收支的一種正確對待,能夠填補現代高校收支記錄中的一些空白。科目的細化為的就是滿足現代高校收支多樣化的實際情況,以求能夠真實反映出高校的收支,能夠對高校教育成本有一個準確的定位。
新高校會計準則對於財務報表更加完善,這些改變意味著報表體系能夠更加直接和完整地體現高校資產財務資訊,也充分體現了權責發生制原則,為高校做出預算收支工作提供了精確依據,其他有意對高校基建專案進行投資的群體也能夠通過這份報表更加清楚瞭解高校的財務資訊。
企業執行力碩士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