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參考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7日

  感恩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應大力繼承和發揚;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可以激勵人們奮發向上、塑造完美人格、完善人的生命。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談學生的感恩教育

  【摘 要】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商品經濟時代的思想觀念正在挑戰傳統的道德觀念,使得部分學生的道德精神喪失。因此,學校和家庭必須重視學生道德思想中的感恩教育,促進學生情感和人格的健康發展,培養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援。

  【關鍵詞】感恩 榜樣 健康成長 和諧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三十六條“學校應當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於教育教學之中,開展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明確要求學校在進行教育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而今,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商品經濟時代的各種思想嚴峻地挑戰著傳統的道德。人們現在更多注重個人名利追求、物質享受,往往把傳統道德中的核心內容――感恩思想給予淡化甚至遺忘。商品經濟社會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得以極大的豐富,而人們的道德精神家園卻在面臨嚴重的喪失,人們道德精神家園的喪失將不利於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加強學生道德教育,特別是學生的感恩教育,不僅有利於學生情感和人格的健康發展,學業進步,還將大大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

  當下,我們應加強感恩教育提高學生感恩認識。什麼是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裡產生認可並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為,即“知恩圖報”。“知恩”就是要讓受恩者知道自己受了別人的“恩惠”,然後才能讓受恩者去“圖報”。如果受恩者不能感知到自己受到別人的“恩惠”,如何能讓他們去“圖報”呢?認識是行動的前提與基礎,正確的行動來源於正確的思想認識。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首先應教育學生明白自己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知識增長、健康保障等方面所受的恩情。用空洞說教、講道理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學生的感悟領會不深,往往也就出現學生感恩行動不力。

  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報母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受到別人的恩情,感恩教育應更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發揮學生德育教育的主體性,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自己去感悟,領會自己受到別人的恩惠。如通過班會、日記或訪談等形式讓學生自己來說說自己每天吃的一碗飯需要多少人真誠地付出。

  學生會想到種地的農民,制種的科技人員,生產農具的工人,生產農藥、化肥的工人,碾大米的工人,出售大米的人,運輸糧食的工人,製造運輸工具的工人,生產製造運輸工具原料的工人,探查生產製造運輸工具原料的科技人員,培養這些科技人員的人,煮飯的人員,煮飯用水的供給者,生產供水裝置的人……這樣,學生就會明白自己每天吃的飯需要千萬人的辛勤付出,可以稱得上是“萬人飯”。由一碗飯拓展開來,讓學生再想

  想,大家吃的其他食品、用的各種生活學習物品,穿的、住的、行的以及生活的這片美麗土地和呼吸的空氣等等都需要千千萬萬人的真誠付出,任何一環節出現問題,大家的正常生活就沒有保障。這個社會果真是“人人為我”。學生們要牢牢樹立“我為人人”的觀念,勇於承擔責任,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與進步。

  作為育人的教師必須是感恩者的化身,是學生感恩學習的榜樣。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個教師最有效的教育是身教,這就要求作為育人的人民教師必須是學生學習感恩的典範。教師應心懷感恩之情,積極地投入工作,把自己的滿腔熱血樂於奉獻給教育這片神聖的土地,為祖國培育出更多的優秀人才。熱情滿滿的教師方可教出情感豐富的、有感恩情感的學生。以感恩之情從教的教師會感受更多的教育幸福與快樂。整天怨氣滿天的教師是不可能好好工作的,也教育不了有感恩思想的學生,這樣的教師也是難以感受到為人師的幸福與快樂的。

  老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領航者,是人生之導師。老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必須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教育法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的要求。老師要去掉僅注重學生學業成績的功利化教育的思想,應加強學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建設發展,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如今學生的知識獲取是比較容易的,通過網際網路等渠道都可以獲取相關知識,即便有的知識一時學不到,過後完全可以補回,而思想道德建設一旦錯過了再想彌補是基本不太可能了,即便能彌補往往也得付出巨大的代價,並且效果也往往不太理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習慣一旦建立要想改變是不容易的。在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應是德育教育的基礎和核心內容。感恩教育是基本的人性教育,是人的良知教育,是溫暖的情感培養,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求。教師應重視學生知識的傳輸,積極融入感恩思想教育與感恩情感的培養。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巨大而深遠的,因此,父母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要想孩子有感恩的思想與行動,父母在平日的言行中就必須體現感恩的情懷。父母對孩子的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付出,是值得肯定的。不過,父母只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其他的一切皆不用管;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父母只是一味地為孩子付出,讓孩子僅懂得接受,覺得父母給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會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沒有感恩之情,更別說感恩行動了。

  上海一位“24歲留學生”因留學費用問題在上海機場殺母就是例證。24歲留學生習慣了不斷向父母伸手要錢,從不考慮父母的實際能力,父母不能滿足就遷怒於他們。也許這是個特例,可時下“坑爹”的現象不斷湧現,這足以說明當前中國的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反思?不是孩子怎麼了,而是家長們怎麼了。父母們往往過度關注孩子的學業發展,淡化了孩子的德育修練,只要孩子努力學習,其他事情孩子不用幹,家長大包大攬,無微不致地照顧,不讓孩子吃苦。過度的保護,帶來的是孩子的無能;過分的溺愛,帶來的是孩子的無情。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將是一個情感缺失、人格不良的人,也是難以成大器的人,更可能成為對社會造成危害的人。

  沒有道德修養的人,無論你的學識有多麼淵博,也往往是不受人歡迎的。父母為孩子付出的同時,不要忘記教育孩子要學會孝敬父母這最基本的道德底線的要求。在孩子年幼時,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學會幫助父母、老師、朋友等人做些事,勇於承擔一些責任。孩子小的時候是樂於做事的,只要家長注意適當引導,孩子這種樂於做事、有責任感的意識就能很好地建立起來。

  孩子樂於做事,有責任感就是建立了感恩的意識。家長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業發展,更要注重孩子道德修養的培養,這樣才能促進孩子和諧健康成長,讓孩子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孩子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到了學校老師要修正是相當的困難,有時教師的教育也是迴天無力的。老師要做好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必須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家長必須改變一些不良的思想道德觀念,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改變孩子的思想道德認識偏差,才能增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學生往往因為在公交車上主動讓坐後,得不到一句“謝謝”而感到鬱悶與失落。感恩本來就是相互的付出與回報。感恩教育中必須教育學生認識到能給予他人幫助是一種幸福,不要要求一定要有回報。如果付出一定要回報,那就是有所勢利,就顯得心胸不夠寬闊,修養境界不夠高,那種施恩的快樂幸福也難以體驗。要教育學生,如果一個人有能力佈施善心,本身就是幸福快樂的。要培養學生有勇於吃虧的奉獻精神,真誠的付出不在於圖一丁點的回報。讓學生相信善有善報的信念,這樣才能讓學生不斷地行善,促進美好社會的發展。

  對我們好的,理應感恩回報。傷害我們的,還是應感恩回報。以牙還牙不是有感恩之心的人應有的心態。具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以德報怨,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太陽供應光明與熱能,空氣供應呼吸,花草樹木供應賞悅,山川河流與大地供應生活來源,生活的一切大都是自然無私的給予。我們就該好好感謝大自然的恩賜,節約資源,愛護花草樹木,不隨意獵殺、食用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平衡,讓大自然健康持續地發展,保持一個潔淨的生活空間。時下,我們過多向大自然索取,追求物質上奢侈排場的生活,淡忘了對大自然恩賜的回報,結果生活是開著小車,穿著華麗,在有毒霧霾中渴著不潔淨的水……我們應教育學生認識到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應珍惜大自然的恩賜,回報大自然,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感恩,是一條人生基本的準則,是一種人生質量的體現,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礎。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保持我們積極、健康、陽光的良好心態。懷有感恩之情,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賞和感激。感恩,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更是學會做人、成就陽光人生的支點。感恩將支撐你對生活、對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從而使整個一生被美好的事物包圍。常懷感恩之心,便能生活在一個感恩的世界,人生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下頁帶來更多的

感恩教育論文相關範文
感恩教育的論文範例
相關知識
感恩教育參考論文
電大學前教育參考論文
幼兒園創新教育參考論文
小學生音樂教育參考論文
幼兒學前教育參考論文
網路教育參考論文
感恩教育淺談論文
幼兒園美術教育參考論文
小學美術教育參考論文
三生教育參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