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幼兒教育的激勵與發現方式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8日
近年來,隨著科學教育之“做中學”課題研究的開展,以幼兒為研究物件,以如何激發幼兒自主的探究意識為主要內容的國際性教育理論,已在全國各大幼兒園湧動成一股潮流。幼兒科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都在不斷地走向深入並呈現出“觀念更新、行動落實、成效顯著”的勃勃生機。但是,總的說來,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想做而不敢做”、“敢做而沒事做”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科學活動的組織過程,依然沒有擺脫“呈現-注入”等舊有模式,教師的教育理念滯後,教學藝術有待全面提升是主要原因。“呈現-注入”是以教師有目的地呈現事物和現象,向幼兒傳授相關的知識和規律,讓幼兒模仿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傳統式教育模式。這種模式重認知目標、輕情意目標,重活動結果、輕活動過程,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幼兒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的組織過程中立足教材多、關注幼兒少,象徵性的提問多、啟發引導少,個別表揚多、鼓勵全體少;幼兒在活動中被動應答多、主動思考少,“學說”知識多、主動發現少,“學做”技能多,動手探索少。因此,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慾望沒有得到充分的激發,最終,較為普遍地形成了幼兒在活動中“無所事事”和“無動於衷”的尷尬狀態。“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幼兒在科學活動中,能盡情地展現好奇心,其探究新鮮事物的熱情有恰當的出口和認可,惟其如此,幼兒主動探索和主動發現的品質才能最終得以生根、發芽和開花。就此意義而言,創造出“激勵-發現”模式,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並使其初步獲得了科學探究的能力,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並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2“激勵-發現”模式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
2.1“激勵-發現”模式的理論基礎
“激勵-發現”模式的主要理論基礎,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學派的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法”。學生智力的發展與能力的培養是布魯納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布魯納認為,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幼兒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伴隨科技的進步,人類文明程序的推進,幼兒在園內所接受的知識和技能亟需更新,相比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的智力。他強調新時代應當普遍注重教育的智力目的,通過教育促進人的智力發展,提高人的素質。他甚至還把這樣的教育目的,同國家、民族的安危和發展聯絡起來,他認為兒童智力的充分的發揮,能使國家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激勵-發現”模式的提出還依據了中國近現代教育家陳鶴琴的教育理論。幼兒的心理髮展過程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陳鶴琴先生認為,對於幼兒而言,好奇心總是好的,而且,小孩子還有好動心,幼兒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幼兒的行動完全為衝動與感覺所支配;受好奇心的驅使的幼兒,與新異境地接觸愈多,則知識愈廣;小孩子也是喜歡成就感,他們不僅喜歡動作,更喜歡動作有成就;小孩子更喜歡稱讚,他們喜歡“聽好話”,恰到好處的表揚和鼓勵能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勇氣。另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鼓勵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援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因此,“激勵-發現”模式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和教育規律,符合跨世紀教育的目標和現代人才素質培養的要求。
2.2“激勵-發現”模式的內涵
“激勵-發現”模式的提出,旨在改變幼兒科學教育中,“呈現-注入”式的活動程式,兩者的區別在於“呈現-注入”式教學方法是把每一門學科肢解成相互沒有關聯的知識點來教授,“激勵-發現”則更注重激發和引導幼兒,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去探究某一知識的形成過程,環環相扣,調動學生去探求與某一知識相關聯的其他知識,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結論和規律,最終理解和掌握知識,形成初步的體系性意識。既然“激勵-發現”相比傳統教學,更注重激發和引導幼兒探究某一知識的形成過程,那麼,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就很自然地成為了“激勵-發現”模式的核心內容,因為,對於幼兒而言,好奇心意味著被吸引,意味著有興趣,這是讓幼兒腦子動起來的強大動力。教師從幼兒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設定疑問情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必須的材料,鼓勵幼兒大膽地自己發現問題,並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這些途徑能有效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被充分激發出來的課堂上,孩子們才能主動地動腦、動手和動口,成為真正的探索者,並快樂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驚奇地發現科學現象,自主地建構起屬於幼兒的科學認識體系,初步獲得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積極有效的思維訓練。因此,“激勵-發現”是依據幼兒時期的心理特點所施行的一種教育策略,“激勵-發現”之“發現”,並不是要求幼兒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而是讓他們通過主動探究親自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激勵-發現”順應幼兒好動心的需要,給幼兒充分的機會和適當的刺激,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從無知無能發展到有知有能。“激勵-發現”之“激勵”是為了滿足他們喜歡稱讚的特點,用積極的鼓勵調動和保持幼兒的興趣。興趣可以振奮幼兒的智力,激發探索的積極性,產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有自信心,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強,自信心愈強,愈易產生探究衝動。
3“激勵-發現”模式的現實意義
3.1“激勵-發現”模式充分體現了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教師的“激勵”是手段,幼兒的“發現”才是目的。這種模式下的“做中學”活動,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學會獨立做事,學習記錄與表達,養成遵守規則和尊重他人的習慣,為“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現代幼兒教育思想開闢了一條有效的實踐途徑。
3.2“激勵-發現”模式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師和幼兒的雙邊活動中,強調了“發現”的主體是幼兒的同時,也辯證地突出了教師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活動的匯入、過程指導、總結評價等各個環節上有效地激勵幼兒產生和保持探索的興趣和慾望,小心地呵護“發現”萌芽,大力地讚賞每一個孩子的發現成果,幫助其獲得成功感。
3.3“激勵-發現”模式體現了培養完整幼兒的現代教育理念
“激勵-發現”模式下的“做中學”活動,不僅是為了讓幼兒感知科學現象和規律,而是包含著更深刻的教育內涵。該模式既有自主探索精神的培養,又有情感意志的發展;既有知識技能的掌握,又有健全人格的塑造;既有創新素質的滲透,又有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對於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激勵-發現”模式的操作程式“激勵-發現”模式的操作過程一般有六個步驟。
4.1積累經驗,準備充分
可讓幼兒共同參與相關內容的直覺性的經驗積累或物質材料的準備過程。如在活動室設立自然角,提供花草、小動物、小昆蟲等,讓幼兒觀察、觸控,瞭解各種自然事物和現象。另一方面,教師備教材、備幼兒,為活動奠定一個科學的,符合認知規律的物質和心理基礎。例如,在《袋子為什麼會爆炸》活動中,教師應為每組的孩子都準備小石塊、磚塊、積木、可樂瓶、氣球、皮球、透明塑料袋、水、蠟燭、玻璃杯等材料,孩子們有了很大的選擇餘地。
4.2設定情境,激發情緒
在進入發現過程前,讓幼兒明確探索的目標和方法,充分調動孩子的好奇心。在《給核桃弟弟脫衣服》活動開始時,教師給幼兒許多熟核桃,說:“今天我們一起吃核桃好嗎?”孩子們立即來了精神。緊接著教師提出了問題:“可是老師不知道怎麼幫它脫下又硬又厚的衣服,讓你們吃到又香又酥的核桃肉。怎麼辦?”“躍躍欲試”的氛圍馬上就瀰漫整個課堂。
4.3假設答案,大膽推測
在動手操作前,鼓勵幼兒動腦思考,大膽地推測各種各樣的可能,記錄假設的答案。在《給核桃弟弟脫衣服》活動中,幼兒紛紛主動大膽地進行猜想預測:他們想放在門縫裡夾、用錘子敲、用腳踩、用木板拍、用手捏、用牙咬、牆上摔、磚頭砸等,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認真地記錄在表格上。
4.4鼓勵探索,主動發現
讓幼兒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動尋求發現,教師針對幼兒的不同水平,結合情景進行分類指導。《給核桃弟弟脫衣服》的活動過程中,老師對驗證了自己推測的孩子大加讚賞,鼓勵繼續探索:“你的方法真行!你一定還會發現什麼方法最方便又省力的!”;對出現矛盾、猶豫不決的孩子巧妙肯定,“你真不簡單!快要成功了,教師等你的好訊息!”激發他繼續進行探索的動力和信心。促進活動中每一個孩子有所思,有所為,有不同層次的探究發現,人人產生成就感。
4.5討論交流,表達新發現
在討論交流時,針對不同能力的幼兒的不同探索能力與思維特點,鼓勵幼兒交流,教師應當適時地引導幼兒勇敢地告訴大家自己的發現,欣喜地與同伴分享探索的喜悅,並提示他們,很多時候,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了不起,同時幫助孩子們逐步堅定戰勝困難的決心,有勇氣和信心結合自己的“課題”將探索進行到底。
4.6及時評價,激勵情感
評價,指及時而客觀地肯定幼兒在本次活動中表現出的較強或特別的發現行為與能力,激發幼兒在科學探索過程葆有積極而持久的態度、情緒和情感,並使孩子們對主題活動懷有留念,期待著下次活動的到來,實現科學地可持續性地培養與激勵。
5“激勵-發現”模式的實踐注意點
在模式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激勵要巧妙而恰到好處;應設立開放式的彈性授課時間體制,因材施教,為探索興趣意猶未盡的孩子提供時間和空間,繼續他的探索,為他的系列性探索主動提供平臺;教師還當以同伴的身份引導性地參與孩子的探索,並就個體間的探索能力差異,進行補差性激勵,以促進集體裡的每個孩子,在原來的認知基礎上,均能得到提高與發展,此亦謂“激勵—發現”模式的建構原則和目的。
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性探討
培養當前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探討
2“激勵-發現”模式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
2.1“激勵-發現”模式的理論基礎
“激勵-發現”模式的主要理論基礎,是美國著名的認知學派的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法”。學生智力的發展與能力的培養是布魯納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布魯納認為,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幼兒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伴隨科技的進步,人類文明程序的推進,幼兒在園內所接受的知識和技能亟需更新,相比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的智力。他強調新時代應當普遍注重教育的智力目的,通過教育促進人的智力發展,提高人的素質。他甚至還把這樣的教育目的,同國家、民族的安危和發展聯絡起來,他認為兒童智力的充分的發揮,能使國家獲得更好的生存機會。“激勵-發現”模式的提出還依據了中國近現代教育家陳鶴琴的教育理論。幼兒的心理髮展過程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陳鶴琴先生認為,對於幼兒而言,好奇心總是好的,而且,小孩子還有好動心,幼兒的感覺與動作是連通的,幼兒的行動完全為衝動與感覺所支配;受好奇心的驅使的幼兒,與新異境地接觸愈多,則知識愈廣;小孩子也是喜歡成就感,他們不僅喜歡動作,更喜歡動作有成就;小孩子更喜歡稱讚,他們喜歡“聽好話”,恰到好處的表揚和鼓勵能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勇氣。另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鼓勵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援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因此,“激勵-發現”模式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和教育規律,符合跨世紀教育的目標和現代人才素質培養的要求。
“激勵-發現”模式的提出,旨在改變幼兒科學教育中,“呈現-注入”式的活動程式,兩者的區別在於“呈現-注入”式教學方法是把每一門學科肢解成相互沒有關聯的知識點來教授,“激勵-發現”則更注重激發和引導幼兒,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去探究某一知識的形成過程,環環相扣,調動學生去探求與某一知識相關聯的其他知識,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結論和規律,最終理解和掌握知識,形成初步的體系性意識。既然“激勵-發現”相比傳統教學,更注重激發和引導幼兒探究某一知識的形成過程,那麼,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就很自然地成為了“激勵-發現”模式的核心內容,因為,對於幼兒而言,好奇心意味著被吸引,意味著有興趣,這是讓幼兒腦子動起來的強大動力。教師從幼兒的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設定疑問情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必須的材料,鼓勵幼兒大膽地自己發現問題,並自己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這些途徑能有效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心被充分激發出來的課堂上,孩子們才能主動地動腦、動手和動口,成為真正的探索者,並快樂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驚奇地發現科學現象,自主地建構起屬於幼兒的科學認識體系,初步獲得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積極有效的思維訓練。因此,“激勵-發現”是依據幼兒時期的心理特點所施行的一種教育策略,“激勵-發現”之“發現”,並不是要求幼兒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而是讓他們通過主動探究親自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激勵-發現”順應幼兒好動心的需要,給幼兒充分的機會和適當的刺激,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從無知無能發展到有知有能。“激勵-發現”之“激勵”是為了滿足他們喜歡稱讚的特點,用積極的鼓勵調動和保持幼兒的興趣。興趣可以振奮幼兒的智力,激發探索的積極性,產生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有自信心,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強,自信心愈強,愈易產生探究衝動。
3.1“激勵-發現”模式充分體現了幼兒在探索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教師的“激勵”是手段,幼兒的“發現”才是目的。這種模式下的“做中學”活動,讓孩子自己動手、動腦,學會獨立做事,學習記錄與表達,養成遵守規則和尊重他人的習慣,為“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現代幼兒教育思想開闢了一條有效的實踐途徑。
3.2“激勵-發現”模式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師和幼兒的雙邊活動中,強調了“發現”的主體是幼兒的同時,也辯證地突出了教師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活動的匯入、過程指導、總結評價等各個環節上有效地激勵幼兒產生和保持探索的興趣和慾望,小心地呵護“發現”萌芽,大力地讚賞每一個孩子的發現成果,幫助其獲得成功感。
3.3“激勵-發現”模式體現了培養完整幼兒的現代教育理念
“激勵-發現”模式下的“做中學”活動,不僅是為了讓幼兒感知科學現象和規律,而是包含著更深刻的教育內涵。該模式既有自主探索精神的培養,又有情感意志的發展;既有知識技能的掌握,又有健全人格的塑造;既有創新素質的滲透,又有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對於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4“激勵-發現”模式的操作程式“激勵-發現”模式的操作過程一般有六個步驟。
4.1積累經驗,準備充分
可讓幼兒共同參與相關內容的直覺性的經驗積累或物質材料的準備過程。如在活動室設立自然角,提供花草、小動物、小昆蟲等,讓幼兒觀察、觸控,瞭解各種自然事物和現象。另一方面,教師備教材、備幼兒,為活動奠定一個科學的,符合認知規律的物質和心理基礎。例如,在《袋子為什麼會爆炸》活動中,教師應為每組的孩子都準備小石塊、磚塊、積木、可樂瓶、氣球、皮球、透明塑料袋、水、蠟燭、玻璃杯等材料,孩子們有了很大的選擇餘地。
4.2設定情境,激發情緒
在進入發現過程前,讓幼兒明確探索的目標和方法,充分調動孩子的好奇心。在《給核桃弟弟脫衣服》活動開始時,教師給幼兒許多熟核桃,說:“今天我們一起吃核桃好嗎?”孩子們立即來了精神。緊接著教師提出了問題:“可是老師不知道怎麼幫它脫下又硬又厚的衣服,讓你們吃到又香又酥的核桃肉。怎麼辦?”“躍躍欲試”的氛圍馬上就瀰漫整個課堂。
4.3假設答案,大膽推測
在動手操作前,鼓勵幼兒動腦思考,大膽地推測各種各樣的可能,記錄假設的答案。在《給核桃弟弟脫衣服》活動中,幼兒紛紛主動大膽地進行猜想預測:他們想放在門縫裡夾、用錘子敲、用腳踩、用木板拍、用手捏、用牙咬、牆上摔、磚頭砸等,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認真地記錄在表格上。
4.4鼓勵探索,主動發現
讓幼兒在自由的探索中主動尋求發現,教師針對幼兒的不同水平,結合情景進行分類指導。《給核桃弟弟脫衣服》的活動過程中,老師對驗證了自己推測的孩子大加讚賞,鼓勵繼續探索:“你的方法真行!你一定還會發現什麼方法最方便又省力的!”;對出現矛盾、猶豫不決的孩子巧妙肯定,“你真不簡單!快要成功了,教師等你的好訊息!”激發他繼續進行探索的動力和信心。促進活動中每一個孩子有所思,有所為,有不同層次的探究發現,人人產生成就感。
4.5討論交流,表達新發現
在討論交流時,針對不同能力的幼兒的不同探索能力與思維特點,鼓勵幼兒交流,教師應當適時地引導幼兒勇敢地告訴大家自己的發現,欣喜地與同伴分享探索的喜悅,並提示他們,很多時候,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了不起,同時幫助孩子們逐步堅定戰勝困難的決心,有勇氣和信心結合自己的“課題”將探索進行到底。
4.6及時評價,激勵情感
評價,指及時而客觀地肯定幼兒在本次活動中表現出的較強或特別的發現行為與能力,激發幼兒在科學探索過程葆有積極而持久的態度、情緒和情感,並使孩子們對主題活動懷有留念,期待著下次活動的到來,實現科學地可持續性地培養與激勵。
5“激勵-發現”模式的實踐注意點
在模式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激勵要巧妙而恰到好處;應設立開放式的彈性授課時間體制,因材施教,為探索興趣意猶未盡的孩子提供時間和空間,繼續他的探索,為他的系列性探索主動提供平臺;教師還當以同伴的身份引導性地參與孩子的探索,並就個體間的探索能力差異,進行補差性激勵,以促進集體裡的每個孩子,在原來的認知基礎上,均能得到提高與發展,此亦謂“激勵—發現”模式的建構原則和目的。
培養當前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