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相關淺述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語文教育是情感性很強的一門教學工作,“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材中頗富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語文教育要潤物無聲》

  摘 要:語文教育是情感性很強的一門教學工作,“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教材中頗富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都是作者“情動於中,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湧結晶。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從教學內容中感受真、善、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散文品讀、詩文誦讀等途徑來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學生

  語文是一門工具課,但語文工具不是簡單的生產工具,而是極具思想與內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工具。語文課堂上經常出現的教師唱“獨角戲”,學生當“木偶人”的死氣沉沉的氣氛,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忽略了情感教育有關。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文中或奔騰或含蓄凝重的感情激流,領悟字裡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元號,而是情思深厚、滿蘊作者人生體驗的篇篇美文。情感教育是貫穿語文教學過程的潤滑劑、催化劑,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適宜的情感教育,做到潤物無聲,使學生既能對語文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能在語文學習中得到美的薰陶,從而收到修身養性,完善自我的良好教學效果?這是所有語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筆者經過認真分析和思考,結合自己的教學感受,認為語文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情感教育。

  一、以情燃情:憑藉教師自身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極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別人,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情感的這一特點,以情燃情。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為學生創造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學生一旦“親其師”就能“信其道”。如果學生厭惡甚至憎恨老師,那麼對其所教學科也自然沒有學習熱情。這就要求教師要對學生傾注愛心,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學中時時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讚許,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愛,產生一種滿意、喜愛的情感。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是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是實現情感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師需在充分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深入體會文章傳達的思想情感,在自己“入情”的前提下,營造一個良好的情境教育的氛圍,點燃學生心中的激情。

  二、品讀悟情:品讀精美散文,領悟美好情感

  列寧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由認知、理解、評論、賞析四個過程組成,其中,理解是關鍵所在。沒有理解、缺少理解、錯誤理解,這是閱讀的失敗,同樣,沒有情感的閱讀,也是失敗的閱讀。因為,沒有情感的閱讀,其認識是膚淺的,是不可能產生共振的,換句話說,沒有情感的閱讀,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富辭美的優秀散文,尤其需要通過閱讀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因此,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力求讓學生領悟情感。

  1結合寫作背景悟情感。文藝理論告訴我們,評論作品要知人論世,領悟情感同樣需要知人論世。文如其人,考察作者的身世、經歷、性格、志趣以及創作動機,聯絡作品考察作者所生活的社會環境,對閱讀理解散文作品極為重要。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故都的秋》,可先讓學生了解郁達夫當時身處日寇進逼華北的危急時代,滿懷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故其筆下故都的秋色必然流露出深沉的憂慮和孤獨之情。教學中聯絡歷史,瞭解作者,傾注情感,引導學生把握這篇散文的感情特色,深入理解課文。如文章開頭就寫道:“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文中把秋“清、靜、涼”渲染得淋漓盡致。通過有情感的細緻閱讀深入理解,使學生深刻領悟到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

  2透過文眼悟情感。許多散文作品都有一句確定全文基調的關鍵語句,通常我們稱之為文眼。因而,透過文眼可以比較正確地掌握作者的思想脈絡,深切地感悟出作者的真實情感。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文章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為文眼開頭,抒寫的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在寫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超脫的苦悶心理。閱讀中應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心跡,透過文眼,用情去感悟“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喜悅中夾雜的擺脫不開的淡淡的哀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當時的朱自清。

  3直抒胸臆悟情感。直抒胸臆是作者表達情感時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許多散文作品,作者的情感就是通過直抒胸臆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當然,有些作者在作品中宣洩的情感與我們的學生有些距離,還需教師引導,把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溝通起來。如《指南錄後序》的教學,全文以敘事與抒情相結合,文中的第四段則以直抒胸臆為主,又歷數了種種危險的遭遇,飽和著作者文天祥強烈愛國情感,教學中可重點切入。“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仰面長嘆,聲聲催淚,是不堪回首往事的悲歌,是悲憤情緒最深沉而又最強烈的傾瀉。教師要掌握契機,用作者直抒胸臆的情感,叩動學生的心絃,教師入情,就會帶來學生的心動情發,就可讓學生在作者的直抒胸臆中悟出真實情感。

  三、詩文誦讀中體驗情感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教育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的,增強教學效果。語文教學中的朗誦就是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重要一環。充滿激情的誦讀,會使學生腦海裡有情有境,進入深層次的感情體驗。

  1借樂傳情:配樂朗誦中體驗情感。語意的表達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現出一個立體的情感世界,學生沉醉在這樣的情感世界,更容易體驗出作者的豐富情感。如學習《春江花月夜》時,組織大家配樂朗誦這首詩。當《春江花月夜》樂聲揚起,同學們一面聆聽著朗誦者之詠歎抒情,一面也隨音樂誦讀,感受著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濛的月色中,彷彿走進醉人的早春三月的江南水鄉,悠揚的旋律如桃花春雨般飛揚飄灑,深切而濃郁的思念之情,如花一樣鮮豔,像露一樣清新。同學們在動聽的朗誦中,進行了詩情畫意的情感體驗。

  2反覆吟誦中體驗情感。有些好詩本身就是詩人一唱三嘆吟出來的,讀者只有在反覆的吟誦中方能真切體驗出詩人的複雜情感。余光中的《鄉愁》是一首意象豐富、膾炙人口的現代抒情詩。這首詩歌,寫的是個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愛、生死之痛以及對於大陸故鄉的懷念。詩歌用了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手法,旋律流暢而又深沉。教師對學生提出朗誦要求,學生自會在充滿激情的朗誦中體驗到億萬炎黃子孫所共有的那種歷劫不滅的思鄉之情、民族之魂。

  3在對比誦讀中體驗情感。對比誦讀,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對比誦讀,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相關作品的對比誦讀。對比誦讀可體驗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淺,襟懷的寬窄,志趣變化,人格的高下。

  拿李商隱的愛情詩《無題》與《詩經》中的《關雎》作對比誦讀,可以看出同是抒寫愛情,文人詩與民歌卻有很大的差別。前者的詩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表達了對愛情堅貞不渝的信念,纏綿悱惻,深情綿邈,千古之下,動人心魂;後者則直抒胸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反覆的詠歎中,把對意中人的思念、愛慕、追求表達得淋漓盡致。學生通過對比誦讀可以更好地領會、體驗作品中蘊涵的或含蓄或率真的感情,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總之,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忽視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種不完整的教育。只有充分重視健康完善的情感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並切實地把它落實到教學工作之中,我們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高素質的一代人才,我們的社會才能不斷走向文明。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既有助於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更有利於學生明白事理,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情感脈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做到潤物無聲,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情感薰陶。

  參考文獻:

  [1]張巨集玉.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的統一[J].教書育人,200016.

  [2]張新村.激發情感感悟美好[J].中學語文園地,20026.

  平頂山市理工學校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幼兒園社群教育論文
語文教育史論文
相關知識
語文教育相關淺述論文
英語教育相關畢業論文
關於學前教育相關畢業論文
初等教育相關專業論文
幼兒園語言教育工作淺析論文
中國教育改革淺述論文
護理教育相關畢業論文
數學教育相關畢業論文
幼兒環保教育相關探究論文
幼兒學前教育相關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