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課題研究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只有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閱讀質量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語文綜合素養。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今時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法也應得到重視和改善。教師要使學生成為閱讀課當中的主人,發揮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看來,教師在教學時,都會不自覺地陷入以往傳統的教學形式: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問題;這種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容易造成“滿堂問”的模式,表面上看起來是學生自己在讀、在解決問題,實際上就形成一支無形之手,緊緊地限制住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思維能力。傳統的閱讀教學法往往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重在講解,學生只是會回答問題的機器,不用去探究問題的淵源,只需要怎麼回答教師的問題就行了;這讓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就容易形成被動閱讀,逐漸產生學習厭惡感,最後將事倍功半。

  一、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自主性

  很多學生的閱讀興趣不高,是學校或班級中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教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等,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閱讀作品,沒有形成讓學生自主分析的習慣。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體驗。而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讓學生髮自內心地願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閱讀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筆者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後三個階段下功夫和打基礎。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設定懸念,讓學生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麼問題,或想知道些什麼?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字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願望。當學生懷著某種願望或為達到某種願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鬆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後,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學生的閱讀習慣的好壞對於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後,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教師在閱讀讀指導過程中就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四、培養學生在閱讀教學在開展實踐活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開展實踐活動的學習熱情。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多提供給學生活動的機會,可將閱讀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學生希望老師給予他們表演的機會,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合作進行故事情節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學會合作與交流。另一方面,從更深一層理解課文內容,從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閱讀教學課堂要充滿樂趣,才會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學習任務。

  在閱讀課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思考,不讓他們死記硬背,而是教給他們學習方法:包括學習程度、學習技能方面和學習心理、學習習慣方面。每個方面有許許多多具體的內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指導,結合課文進行滲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二

  新課程背景下,“對話”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理念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於閱讀教學是這樣表述的: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意味著閱讀教學要精心設計並組織好不同物件、多種形式的對話活動。[1]這恰恰需要一個互動的教學過程。然而目前的閱讀課大多數是師生間的互動,生生間的互動佔少數;教學內容多為認知互動,情意互動和行為互動少;互動層次較淺,多屬於“控制——服從”單向型互動。筆者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論為指導,讓課堂中的每一個人都“動”起來,互幫互助,互點互撥,互啟互發,提高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下面談談具體做法:

  一、把握單元主題,促進學生與編者的互動。

  課程標準這次修訂提出並增加的“學生和教科書編者的對話”,目的是讓學生擴大閱讀範圍,能夠從課文前後獲取相關資訊,把握單元主題,關注導讀提示和課後習題等,使語文學習更有針對性,能夠更好地把課文的例子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1]當我們學習到《雷鋒叔叔,你再哪裡》這一課時,孩子們初次讀課文時,孩子們覺得這一課沒有什麼的,很平淡,就是講雷鋒幫助別人的故事。為什麼孩子們的認識僅限於此呢?我覺得主要原因還是孩子對歷史的不熟悉,對我們偉大的雷鋒不瞭解,所以他們也就對編者之所以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明確。找到癥結以後,我讓孩子們回去蒐集有關雷鋒的資料。當我們又一次走進課堂時,孩子們的表現是迵然不同的。我覺得讓孩子回去蒐集有關雷鋒的資料,接下來對文字的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暢多了。

  二、設境激趣、激情導學,促進生本互動。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匯入讓學生很快投入文字,在課堂開始,開放的、提綱挈領的問題能給學生一個廣闊的、完整的、充分的學習空間,一個施展拳腳的用武之地,一個充分與文字互動對話的平臺,學生的主動性才能得以煥發。

  在教學《鳥的天堂》一課時,學生讀題後,通過談話交流得出:天堂就是鳥兒生活的家園,是一個幸福美好的地方。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鳥兒生活的是一個幸福美好的地方,是令人嚮往的天堂呢?學生懷著好奇心,認真閱讀文字,充分與文字接觸,希望儘快得出答案,與文字互動自然而生。接著是學生間的互動交流:

  生1:鳥生活的住所,也就是榕樹,很大。

  生2:榕樹很茂盛。

  生3:榕樹的四周環水,環境優美。

  生4:這兒很安全,農民不許人民去捉它們小鳥。

  生5:這兒的環境幽靜……

  生6:這兒鳥多,鳥兒生活得很歡快。

  三、合作演練、小組交流,促進生生互動。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社會經驗知識——語言、價值、規則、道德和符號系統——只能在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習得。發展理論表明,合作學習是深入開掘學生自身教育資源的有效策略。合作學習的互動觀突出生生互動的潛在意義,合作學習認為,生生互動是教學系統中尚待進一步開發的寶貴的人力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2]在閱讀課上,精心設計生生互動的學習環節。在教學《畫家和牧童》一課,在教學一到四自然段時候,我讓學生找出能表現戴嵩畫技高超的詞句,學生找出“濃墨塗抹、輕筆細描、絕妙之作、神筆等關鍵詞語”還找出“……眾人誇讚道,……商人稱讚道,……教書先生讚揚道”等關鍵句式。接著,我創設生活圖景,課件出示一組戴嵩的畫,這時,學生熱情高漲,欣喜若狂,對戴嵩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抓準學生這個動情時機。我說:“能贊贊戴嵩的畫嗎?”學生的言語表達是簡單的詞句,漂亮極了,美麗極了等。

  於是我提醒學生你可以用上文中的詞語,“濃墨塗抹、輕筆細描、絕妙之作、神筆”,還可以用課外積累的詞語,“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等,還可以用上這樣的句式“……我讚揚道” “……我誇讚道”,“……我稱讚道”。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練說,接著在小組內推薦說得好幾位同學,到講臺上說。學生躍躍欲試,課堂氣氛達到高潮。接著我趁熱打鐵,能說也能寫,下面就動起筆來,寫一寫吧!

  四、合作朗讀、喚醒情感,促進師生互動。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間的互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和教學關係,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3]

  《鄉下人家》一課:我設計了師生配樂合作朗讀環節,我情意盎然地隨著音樂朗讀,把學生帶進了溫馨的鄉下人家,學生也被我的感情打動了,情緒激昂,彷彿也走進文字,走進了作者下的鄉下人家,讀得有滋有味,個個渲染在詩情畫意當中,讀到末尾,還意味深長,久久還沒有走出這鄉下人家。從他們的神態、動作可以看出:他們彷彿看到雞在房前屋後走過,鴨子在水裡嬉戲,彷彿聽到紡織娘在“織,織,織”地叫。於是他們時而嘆息,時而驚奇,真正地把文字給讀懂了。

  五、拓展延伸、語言運用,促進自我互動。

  自我互動的本質是與他人互動的內在化,也就是與他人的社會聯絡或社會關係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這種反映會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思維特點、行為方式對他人的期望進行理解、解釋、選擇、修改、加工,並進行重新組合。它更多的是強調自我對自我與社會聯絡的認識。

  在教學《筍芽兒》一課。作者往往抓住閱讀者的心理,把文章寫得含蓄,留下一點空白,讓讀者去想象。教師抓住這些“空白”讓學生去練筆,去補充,把原本的文章擴充得更加具體生動,也是一種很好的練筆。不但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而且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筍芽兒》一課時,文中講道筍芽兒鑽出地面後,看到桃花、柳樹、燕子,然後就是一個省略號,我說:“筍芽兒就看到這三樣東西嗎?還看到什麼?”我出示課件,出示一組圖畫,有杜鵑花、小草、樹木…..我說:“拿起你們的筆,寫下來吧!”

  生1:筍芽兒看到了小草探出頭來,在對它咪咪笑了。

  生2:筍芽兒看到了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還看到火紅火紅的杜鵑花。……

  現代語言教育家呂叔湘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堂教“活”了。

  這裡的“活”,就是教師充分創設互動生成的教學情境,再利用生成的教學情境、資源和時機去靈活地組織教學。一節好課應該是互動生成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生與編者互動、自我互動,從而產生互助,互惠,使課堂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氛圍,提到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語文作文優秀範文精選
小學語文閱讀課評課稿
相關知識
小學語文閱讀課題研究範文
小學教師個人課題研究計劃範文
小學語文微型課題研究計劃***2***
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技巧散文答題技巧
小學二年級閱讀心得大全_小學二年級讀後感優秀範文
小學生我愛讀書演講稿範文
小學生個人逃課檢討書範文
小學生防溺水主題班會範文
小學生我愛讀書演講稿範文_很勵志
小學生關於讀書演講稿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