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物理教育論文
中學物理是我國中學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中學物理教育是人文教育與知識教育的有效結合,為此,中學物理教育中應該注重對人文精神教育的注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談人文價值在中學物理教育中的體現
論文關鍵詞:人文價值 科學道德 學生個性發展
論文摘要:物理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更是一種課程文化的親潤和陶冶,其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作為一種認識真理的探究活動,物理學不斷豐富、深化或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導致人們在認識論、方法論及自然觀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嚴謹的科學態度、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這為物理教育中人文價值的體現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需要,要培養學生的科學人文素質,把愛國主義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科學精神教育等有機的統一與教育教學之中,已成為現代教育改革的一種趨勢。物理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更是一種課程文偉的親潤和陶冶,其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
物理教育,從內容上看作為一門研究物質結構和物質運動基本形式和運動規律的基礎科學,給人們帶來視野廣闊而又深邃的世界觀和宇宙觀。如伽利略的理論,改變了地球中心說;建立在廣義相對論基礎上的大爆炸宇宙學描繪了整個宇宙演化的圖景,正在不斷改變和深化人類關於整個世界的看法。又如牛頓建立的經典力學體系在天文學上的極大成功讓確定論的認識模式長期滲透在人的思維中,而大量分子運動的統計分佈、量子力學中的海森堡準不準關係、天體力學中三體問題的不確定現象等使隨機論的思維模式得到承認。再如按經典的還原論,要認識物質必須首先認識物質的分子結構,而認識分子結構就要揭開原子的奧祕,即任何複雜的、整體的事物可以把它還原為簡單的、部分的子系統來研究,然後把各部分的性質、規律加起來,就能得到整體的性質、規律,但還原論忽略了子系統間的相互作用,而部分間禍合性質對整體的貢獻有時卻是必須正視的,如強相互作用的結合能與強子自身的能量是可比的,這樣我們就應以系統論的觀點來研究問題。可見,作為一種認識真理的探究活動,物理學不斷豐富、深化或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導致人們在認識論、方法論及自然觀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
做為一名教師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要完成上述的教育內容,教師與學生兩者之間就要有認識上、感情上和行動上的交流與探討,通過認真塌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等活動,讓學生體會形成科學的過程,把握科學、自然、社會和人類的關係,養成尊重他人和成果的正確態度,以及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這為物理教育中人文價值的體現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物理教師如何通過有效的課堂讓學生體會物理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呢?
一、教學中加強科學價值取向的指導
要使科學真正造福人類,必須從人文價值的視野中來逐步看待和理解科學。因此,物理教師在教育中要加強科學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使學生掌握真理,具有理性,能夠從科學的層面擴充套件到社會的層面,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用聯絡、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使科學在人文的關照下,真正朝著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展,避免出現有悖於科學教育目的的負效應。
如學習原子能,既要讓學生了解核技術可以用作醫療、能源,同時也必須向學生介紹核汙染、核放射可以殺傷人類甚至摧毀地球;介紹水力發電,可適當介紹修建大壩對環境的影響。另外,要鼓勵學生將物理學習與生活實際以及社會問題如能源、環境相對接,在課堂與大世界連線的氛圍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學會與他人和諧共處,增強社會責任感,確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如:學習了能源的知識後,讓學生扮演未來的工程師,根據當地的地形特徵、能源分佈及社會發展要求情況,對火力發電、水力發電、核電站的建設進行大膽的設想;學習了聲學知識後,組織學生到工廠車間現場體驗,調查噪聲的危害,並嘗試提出減少噪聲的有效措施;學過電磁場和電磁波的相關內容之後,讓學生研究身邊的電磁汙染,瞭解電磁汙染的產生原因、電磁汙染對人體的危害、公眾對電磁汙染的瞭解程度以及怎樣防治電磁汙染等。這樣,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客觀求實、理性求真,批判創新等科學精神的培養應貫穿於物理教學的過程中。科學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核神與科學活動內在地直接相關,物理學史上許多實驗發規都經過曲折,只有靠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才最終取得了成功。科學家薄重事實,堅持不懈,勇於探索,他們在致力於科研活動的同時,處處重視人的價值,孜孜不倦地追求社會的和諧發展,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結合的楷模。牛頓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通那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既表現出對他人勞動虎果的薄重,也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態度。愛因斯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人類的企義感出發,勸說美國總統羅斯福搶在納粹德國以前研製原子彈;當研製成功以後,他又從人類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出發,和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一起,聯合反對使用原子彈。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些科學史內容與物理知識相融合,其中蘊涵的科學家充滿人文主義的態度和精神將激起學生心靈的震動。
三、離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於物理教學中
物理課程面對的主要是物質世界,探討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其中包含了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如電荷間、磁體間相互作用,表面上與中介物無關,被稱為超距作用,法拉第提出電荷、磁體周圍存在著電場、磁場,赫茲實驗證實電磁波愉存在,場是物質便毫無疑問了;“作用與反作用氣“分子引力與斥力”、“波粒二象性”、“輻射與吸收”等都是辮證唯物主義中“對立統一”的物理事實;“物質的三態,.,;“全反射中的臨界角”、光電效應中的極限頻率,體現了奉物在柑互作用與轉化中的“量變引起質變”……這些豐富的素材對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的作用不容置疑
四、教學中弘揚道德價值
道德是人的全面發展所追求的最高鴿的。21世紀所需的高素質人才,需要柑應一的道德修養,“公”、“誠”、“勤”、“勇”、‘謙”、“和”等美德在物理教育中都有極為豐富的內涵。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培養學生嚴謹求賣的科學態度的良好載體;《墨經》中槓桿平衡與小孔成像的觀察研究、原予彈氮彈的爆炸、人造衛星的上天能激起學生的民族自東感,而科技落後必遭汙辱的道理又能激起學生的歷史責任意識;“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淦昌、鄧稼先等隱姓埋名、頑強拼搏,玻爾在薄重老師與科學之間的抉擇,居里夫人發現鐳後將成果的無償奉獻,這些科學家的人格力量讓人肅然起敬·。一物理教學中,愛國主義與社會責任感的教育、道德價值的弘揚可有機地融人教學內容進行。
五、發揮美育功能.發展學生個性
物理教學內容雖然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規律,充溢其間的是概念、公式、定律和定理,但讓學生領悟其中的簡潔、對稱、和諧、統一,發揮美育功能,能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對自然的認識。
物理模型的簡單、明瞭,物理概念、規律表達上的簡練、準確,是物理學家對科學簡潔美不斷追求的體現;運動與靜止、引力與斥力、反射與折射、電磁光三者的相互關係,體現了物理理論的對稱與統一;下拋與上拋、加速與減速、地面物體運動與天上星體運動的統一,體現了理論的自洽完備。反粒子存在的預言、相對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高度統一,堪稱20世紀物理的美學珍品。物理學中美育因素客觀存在,教師善於發掘,用審美的眼睛來感知美。當然,教師不能停留在對美的感知上,而應將美育體現在自身的教學活動中,幽默風趣的連珠妙語,旁徵博引的知識功底,新奇巧妙的實驗設計,不斷求新的教學風格,同樣是一種美的意境。
潛移默化的美育陶冶,能激發起學生飽滿的學習熱情。同時,物理教學還要充分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營造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有利於個性化學習的氛圍,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潛能,發展學生的愛好案賦與特長;為學生創設合適的物理教學環境,放手讓學生在情境中自由探索,促進學生自得自悟,在實踐中學習,在合作互動中發展。物理教育中,要提倡通過模擬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過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體驗,對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主動而富有個性地學習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傳承人類文化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規範與傳授科學知識和實際技能有機結合,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養健全的人格,是對人文與科學全面理解的結果,體現了物理教育的價值方向。多方位挖掘物理教育涉及的人文因素,進行科學文化史的滲透,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形成良好的科學道德,實現科學的美育價值,發揮物理教學的育人功能,是時代賦予物理老師的神聖使命。
範文二:探析也談中學物理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
論文關鍵詞: 中學物理教學 學習興趣 培養
論文摘 要: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和提高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教改的關鍵是充分調動主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愛學、樂學、會學。作為主導的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導學生的學法有機統一起來,同步進行,實現教學的優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中學物理課堂教學應實施以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合作等新型的學習方式,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轉變觀念,解放思想
新教材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通過教授物理知識,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物理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新教材首先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為了學生的未來,教師必須放棄以前陳舊落後的思想和方法,必須儘快適應新的形勢。
二、展示物理趣味
物理課是初二年級的一門新學科,這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序言課時,認真設計教案,上好第一堂課。比如通過演示“三稜鏡分解白光”、“紙盒燒開水”、“被紙片封閉在倒轉的玻璃杯中的水不會流出來”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慾望。
再舉一些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同樣是電,通入不同的用電器會產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物理有趣,為今後的奮發學習鋪設良好的通道。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水平大致處在直接興趣階段,他們對自然現象的解釋和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處理等都具有濃厚的興趣。如:初中學習“物態變化”後,問:自然現象中的“霧”、“露”是怎樣形成的?學習“電學”後,問:為什麼“100W”的燈比“60W”的燈更亮?書寫檯燈為什麼能調光?等等。這些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或發生的物理現象,所以既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能穩定學生對物理學的濃厚興趣。
三、融洽的氣氛,和諧的感情
融洽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感情,使學生能放鬆地學習,放心地思考,不用擔心老師的責罵,也不用擔心同學的譏諷。處於這種狀態中,回答問題的準確率最高,最易產生靈感,語言最易有光彩,見解最獨到。如果老師上課一臉嚴肅,甚至一臉“凶像”,課堂氣氛一定沉悶,甚至緊張。學生生怕惹著你,哪還有心思聽課,更不敢起來發言。興趣總是與人們對事物的情感態度緊密相聯,當人們接觸到事物,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對它產生嚮往的心理,進而對它發生興趣。沒有這種情感,就不可能形成興趣。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與他們同歡樂,共憂患,熱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熱愛之情。有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生才能熱愛教師,聽從教師的教誨,做到“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怎會不活躍起來?
四、問題的設定應有梯度,由易而難,由淺入深,由簡而繁
請學生回答問題要因人而異,易、淺、簡的問題請基礎不太好的同學回答,難、深、繁的問題由成績好的同學回答。老師對學生的情況要有比較清楚的瞭解,對什麼樣的問題由誰回答做到心中有數,避免讓部分學生受到驕寵,部分學生又受到冷落,更避免讓學生產生如果他答不上會認為你在故意為難他的誤解。
不是問題的問題就不要問。有的老師就有這樣的習慣:一上課,把課題板書在黑板上,就開始問:“同學們,今天我們上第幾課?它的標題是什麼?”學生回答後,又問:“你們怎麼知道的呢?”學生說:“黑板上寫著呢。”像這類問題就是明知故問,毫無價值,不僅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易讓學生反感。
五、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以教師為中心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地指向性地回答問題,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鍛鍊,心理始終處於消極的等待中,致使學生的思維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學生看書的基礎上,要滿足學生想提出問題、想解決問題的慾望,就必須充分相信學生,把時間空間給學生,讓其有機會表現。這樣,知識的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的掌握,才是學生主動體驗的,影響才是最深刻的。即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寫錯了或說錯了,也不要大驚小怪,而應師生共同來分析為什麼錯了,原因在哪裡。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表現,鼓勵其繼續努力。如果師生互動的氣氛已形成,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提高。他們自己說出的正確答案比老師說出的答案還令他們記憶深刻,因為這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甚至是爭論出來的,所以更有意義。
六、加強實驗教學
中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實際操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實驗教學,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的實際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可極大地增強他們對物理的興趣。如“光的折射”這一節,新課引入時,我從課本後面的一個學生實驗入手,在碗裡放一枚硬幣,先讓學生的視線從碗口上方向下移動,直到剛好看不見硬幣,此時慢慢向碗中加水,結果又能重新看到硬幣了。在學生興奮之時,問:“之前為什麼看不見硬幣?”學生回答:“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再問:“加水後卻看到了,光還是沿直線傳播嗎?”答:“不是,傳播方向發生了彎折。”由此自然匯入到“光的折射”。此外,也可以讓幾位學生同時準備一個演示實驗,選一位操作好的同學在教學時演示,這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
七、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活動多是在自主探索或小組討論情況下進行的,小組成員討論時多為只有記錄員一人記錄,或無人記錄。常常出現討論時轟轟烈烈,過後卻不知學習了哪些知識的情況。為避免這種現象,影響學生日後的複習與記憶,在學習閱讀教材時,可要求學生用鉛筆及時把批註寫在教材內容旁邊的空白處。在師生共同小結時,對於正確批註可保留,不正確的可擦去,沒有寫的可直接新增在教材空白處,以使今後複習回憶方便快捷。
參考文獻:
[1]物理課程標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王逢賢.學與教的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3]楊寶建.新課改形勢下自主學習物理教學模式初探.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3.5.
[4]教育心理學.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