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基礎相關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在我國,一般認為“教育”概念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一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議地理教學中的“四結合法”》

  摘要:深入淺出地論述地理教學中的“四結合法”。

  關鍵詞:地理教學;四結合法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浪潮的推動下,教師要不斷的轉變教育觀念,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模式。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必須在實現教學目標、精選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等方面有所創新。因此,教師已不再是主講人,而是課堂的組織者。為此,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就構建地理教學“四結合法”教學作了一些嘗試,並取得了積極有效的成果。下面我就地理教學“四結合法”這一教學法作簡單的介紹:

  一、如何實施地理教學“四結合法”

  1.講、讀結合

  即教師的啟發引導、歸納總結等指導性的教學活動與學生自學性的閱讀活動相結合。新教材內容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以及“讀一讀”這一欄目的設定為實施這一教學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例如,在講到“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內容時,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國科學家在喜馬拉雅山考察時,發現山中的岩石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讀一讀” 欄目中“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等內容,然後教師再總結出“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結論。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地形是不斷變化的這一地理知識的印象,又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探索地形變化原因的興趣,為下文的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動機。

  在教學過程中,是先講後讀,還是先讀後講,可視教學內容的深淺及學生的知識水平靈活掌握。對於比較通俗易懂的內容一般可以先讀後講教育學論文,如上述“地形是變化的”這一內容。對於一些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如“褶皺和斷層”。可先講後讀。即先由教師分析講解,包括必要的演示,然後再由學生閱讀課文中的有關文字內容及插圖,以加深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的理解。

  2.問、答結合

  這是教師們在上課時經常用到的一種教學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想一想”這一欄目中設定的問題及一些教師自擬的問題進行課堂提問,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回答,可以及時檢測和了解教學的效果,以便教師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同時還可以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記憶,並且活躍課堂氣氛。

  例如,在講究“褶皺和斷層的形成及其對地形的影響”這一問題時靈活地設疑提問,以增加學生的練習機會。

  3.圖、文結合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都無法代替地圖在學習地理中的作用。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地圖冊及課本中的插圖,把課文內容與有關的圖表有機地結合起來,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讀圖、填圖、分析圖或繪圖,是提高地理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影象數量眾多、形式多樣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課時,注意利用這些影象和課文中的“讀圖”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師自擬的讀圖提綱,引導學生積極開動筋,認真查閱地圖、分析地圖,將課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識與地圖形象語言緊密結合起來,既可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空間分佈規律的認識,又可幫助學生掌握有關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絡。

  例如,為了讓學生認識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佈的規律及其與六大板塊的關係,可以引導學生看課文3. 32圖,並把它與3.14圖進行對照,這樣學生就能深刻地掌握“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佈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兩大地帶,即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這一內容。

  4.練、評結合

  即教學中先讓學生動腦、動手完成教師佈置的適量練習題,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 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評分析,並訂正答案。這一活動一般是在講授完一定量的教學內容後,由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利用課文中的思考題或一些自擬的題目來進行的,旨在通過練習和講評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彌補知識缺陷,並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技能。這種練習活動主要是書面作業練習,但也可以是針對課文某一內容而進行的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活動。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等欄目中的許多內容都是進行這種練習的好素材。

  例如,在講授完“地形的變化”一節課後,引導學生“想一想”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和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對地形的影響有什麼不同,並要求他們列表比較這兩種力的來源、表現形式、影響結果等內容。課後帶學生到校外做一次野外考察活動,讓他們看一看當地以什麼地形型別為主,裸露的岩層中有沒有褶皺、斷層的痕跡教育學論文,探討流水對當地地形的影響,最後教師對學生的作業情況和考察結果進行合理的評價並作必要的補充。這種總結性、實踐性的練習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並培養他們運用知識於實踐的能力。

  二、實施地理教學“四結合法”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關係。教師在上課前必須認真鑽研教學大綱及教材,明確各部分教學內容的目的要求,瞭解學生的知識現狀,在此基礎上嚴密設計講與讀、問與答、圖與文、練與評的內容並妥善安排教學的各個環節。對學生在閱讀課文、回答問題、分析地圖及練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疑難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以指導或做必要的提示,防止出現教師講解“注入式”學生練習“放羊式”的局面,力求使課堂教學做到學生積極參與下的教師傳授知識與教師精心指導下的學生探討知識緊密結合。

  其次,要合理分配課堂上教師及學生活動的時間。教師的講解要力求簡明扼要、用詞生動準確,注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著重對知識的分析比較、歸納總結,抓住關鍵、講清原理、闡明規律,儘量縮短教師講解所佔用的時間,以便課堂有足夠的時間供學生進行“探-討式”的學習活動。

  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實現教師由單純的傳授知識到引導學生探討知識的轉變,使地理課堂教學更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讓學生獲得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是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新教材以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給地理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 等小欄目的設定為教師轉變單向傳輸的“注入式”教學為師生雙向活動的啟發式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只要合理地利用“四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耳聽、眼看、口唸、手動、腦想,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的地理教學質量就有可能上一個新的臺階。

  篇二

  《中學物理教學淺探》

  摘要:淺探中學物理教學方式。

  關鍵詞:物理;自學;思維能力

  在物理科新《課程標準》中,大力倡導科學探究這種重要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物理知識與相關技能,體驗學習物理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自覺性,掌握一些初步的學習物理知識的技能技巧,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興趣

  教師的教學活動仍然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認識和發現這些知識,而不應是讓學生來複制這些知識。對此,我們可以採用問題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或幫助學生去發現問題,這對於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是至關重要。當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就因勢利導,指導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自己完成對問題的解決。如此時間稍長,學生便會發現自己已有的學習能力,明白在學習中什麼樣的問題最有價值,從而逐步地便能實現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興趣這一素質培養目的。

  二、指導學生參與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學習活動,要鼓勵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在探究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克服怕出錯、怕麻煩等思想障礙,同時在比較困難的地方適當給予指導,使學生能夠比較順利地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物理課教學過程中教育學論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應該指導他們查詢相關的書籍資料,並同時要求他們作好科學探究的記錄,作為解決問題的資訊資料。指導他們對各自所收集的資料資訊進行分析,看能否運用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作為進行交流與討論的有力證據,在這裡要注意發揮每個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積極性,力求每個學生都認真落實到位。這樣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機會均等的全面練習,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的課題應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對物理科學的探究興趣的目的 。另外,學生對於科學探究的學習應該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

  三、強調學生主動學習

  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這一活動就是基於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學會用動手的方法進行知識學習,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又能幫助學生端正學習的態度。它具有以下特點:強調動手實踐活動;強調學生主動學習;既強調對知識的學習,更重視對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學習態度的培養;提倡合作交流。對同一事物、同一現象不同的學生可以發現和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作為自主性學習,就要在教師指導下,在這眾多的問題中挑選出學生普遍感興趣或小組感興趣、學生和學校條件能夠完成、具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也就是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中,主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作適當的指導,使他們能較為順利地完成科學探究活動,得出自己研究的結論,培養他們自己通過科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取得一定成效,他們就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對若干新知識問題進行實踐與交流,反覆親歷動手實踐的學習過程,從而可以讓他們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地掌握動手實踐的學習方法。

  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中學生學習的永續性差,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集中,如果課堂上問題的情景能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就能為創新教育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在中學物理的教學中,可以用實驗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實驗的設計要依據教學訓練邏輯思維,讓學生學得有深度。

  五、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關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為中心來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種思想態度。包括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道德意識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平等觀念教育等。培養學生勇於追求真理,樹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觀點。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內涵,作為老師應該改變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和價值觀。教師不僅是教書,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幫助學生成長,創造完美人生的過程。現代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學生精神的發展,知識只是起載體作用。對於物理教學,我們可以從物理學發展史著手,從物理教材、物理知識本身著手,從物理學科特點著手 ,從我國利用物理知識,在工農業國防科技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著手 ,徹底改革過去陳舊的教法和手段教育學論文,把學生放進教學主體中去,採用“探究導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

  六、教學有法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如求解同一道比較複雜的物理應用題,智力水平高的學生往往由於思維敏捷,分析能力強,能較快地從錯綜複雜的條件中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矛盾,使問題迎刃而解,甚至可以做出幾種不同的解題材方案,並找出最合理、最簡便的解法。而智力水平低的學生則大不相同。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於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根據學生的特點,儘量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同時在指導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及時肯定成績,指出不足,改進、完善學習方法,使傳授的方法科學、準確,符合認識論的一般規律。

與教育公平相關的論文
教育論文範文
相關知識
教育學基礎相關的論文
會計基礎相關的論文範文
教育學原理有關的論文
教育學原理課程的論文
教育學原理方面的論文
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有關的論文
教育心理學相關的論文
小學安全教育黑板報相關的資料
教育心理學與教學教育相關的論文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相關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