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論文參考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心理學作為一門公共課程,其實用性非常強,對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進而提升其心理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有效教育七要素的心理學分析及思考》

  關鍵詞:有效教學;七要素;心理學

  摘要:EEPO有效教育提出“看、聽、想、講、做、動、靜”七個學習要素,這也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用到的七種學習要素。其中每種要素本質上都屬於一種人的心理過程,它們遵循著各自的心理學規律;各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的。若教師能正確認識並掌握它們的規律,將使教學變得更為有效。筆者嘗試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從心理學方面對此七要素進行分析。

  一、對“看”、“聽”的心理學分析

  “看”、“聽”在心理學上屬知覺範疇,因為知覺可分為視知覺、聽知覺、觸知覺等。知覺具有選擇性,所以人的“看”、“聽”是具有選擇性的。故在教學中教師也能使學生在“看”、“聽”的學習過程中做出選擇.而且是有效的選擇。知覺的選擇性是由各種客觀原因如事物的作用強度、活動性、對比以及知覺物件所處外界條件的特點等和主觀原因人的態度、需要、興趣、知識經驗以及知覺物件對生活實踐的意義等決定的。具體來說,教學中學生對“看”、“聽”的有效選擇主要是由教師正確、有效的指點和引導,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學生的認知、學習方法和習慣所決定的。學生要對“看”、“聽”的資訊進行有效選擇離不開教師有效、正確的指導,教師指導時要有目的、有選擇性地教會學生怎樣去有效地接收資訊目的要明確、選擇要關鍵。教師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熟悉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的認知、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另一方面,學生對資訊有效、有選擇性地接收也取決於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學習的方法、習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主要來自於以往所學和親身經歷過、聽說過的事件。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認知的有效方法和習慣莫過於直觀、簡單、形象、生動、有趣的事物。所以,直觀教學是小學階段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其中包括了語言直觀、實物直觀、圖形直觀等。例如:教學“平行與平移”時,教師可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上的“雙槓”插圖並且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聯想來說明什麼是“平行”比如“鐵路的兩根鐵軌”、“斑馬線”等。因為鐵軌、斑馬線等四年級的學生一般都已經認識。所以通過這樣的圖形和語言,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就能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二、“想”包括思維和想象等心理活動

  思維具有間接性、概括性。簡單來說,思維就是對資訊的加工改造。因此思維也要以感性客觀事物為基礎。思維可分為:具體思維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形式思維和辯證思維。教學中。學生在有效地接收資訊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學習,達到了有效教學的目的。以“平移與平行”這節課中的“試一試”2來說明,在此處用到了形式思維。所謂形式思維就是憑藉概念,並按形式邏輯的規律而進行的一種思維。其過程為:概念一判斷一推理。首先,通過有效的“聽”、“看”,學生已經理解了“平移與平行”的概念,並且認識了平移前後的線條是互相平行的。接下來要讓學生找出:“小魚向右平移5格,平移前後小魚圖形--中的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在學生的腦中就會形成這樣的一個推理過程:平移或平行概念-平移前後的線條是互相平行的判斷-小魚平移前後其相對應的線段也是平行的推理。通過這樣的形式思維過程,學生便能很快得出答案了。又如,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加減法時,常常用數手指頭的方法,這就是一種動作思維。在講故事的時候,講故事者藉助的便是形象思維。

  想象,就是在頭腦中創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據口頭語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應事物的形象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中發揮想象的關鍵在於腦中舊有表象的數量與質量。例如:學習《桂林山水》時,若課本上沒有插圖,學生要憑藉文字的描述在腦中展開想象來形成桂林山水的形象,才能順利地學習課文。雖然有些學生沒有親眼見過桂林山水,但在他們的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關於青山、河流、小溪等表象,所以當他們讀到文中關於描述桂林山水的文字時。腦中的這些表象便會自然再現,同時自覺地經過選擇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學生“自認為”的桂林山水的形象。表象的數量越豐富.質量越好,形成的形象就越接近真實的桂林山水,反之就差得越遠。學生在讀課文時產生了再造想象,甚至創造想象。再造想象就是根據文字的描述在腦中再造出符合該物件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學生不但能如此,他們還把“桂林山水”的表象通過思維中分析與綜合的作用與其他事物的表象結合在一起,在自己的腦中形成新事物的形象.這就產生了創造想象。想象能增加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甚至創造性,對學生的學習起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講”、“做”要以“看”、“聽”、、“想”為基礎

  其實,“講”、“做”是學習效果向教師、其他學生甚至學習者本人的一種資訊反饋,包括了知識運用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講”的同時,一定要輔以有效的“聽”。例如:教師讓某學生歸納講述某段文章的中心大意時,教師和其他學生要運用有效的“聽”來接收資訊,才能知道該學生剛才所學知識的情況,以及他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果他講得好,其他對這些知識掌握不全面的學生可以藉此來補充自己的不足;如果他講得不夠全面,其他的學生可以通過“想”來為他補充完整。這樣,便收到了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效果。同樣,做練習、講評、討論批改也是同一個道理,在此就不詳論了。另外,教師亦可通過學生的反饋來調節教學的進度和方式。

  四、以“動”和“靜”的轉換調節注意力

  “動”、“靜”的轉換在課堂中是必要的。在課堂上,很多時候學生的學習是有意注意。而有意注意是一種有自覺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小學生在有意注意下進行學習時注意穩定的程度較低,比不上無意注意的穩定性。因為無意注意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因此,若要實現教學有效性的最大化,就要進行“動”、“靜”轉換,以使學生注意的穩定性一直保持。以“平行與平穩”一課為例,在“靜”時學生實現了對“平行”、“平移”的理解,接著教師可讓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分“小組”試畫出“平行線”,先自己畫,再分4人小組討論。然後請幾名學生在黑板上演示,這樣,學生的注意便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穩定,使學習效果實現最大化。

  “動”、“靜”的轉換要合理,特別要注意“動”、“靜”的轉換次數不宜過多。次數過多會適得其反,會分散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習效果下降。在“靜”的時候要提高學生注意穩定性的程度。如果學習的內容是較複雜、有邏輯、生動、多變化的,學生的注意力就會比較穩定和持久。例如,學生在一幅風景畫上所能保持注意的時間的長度,遠不如在一部電影上所能保持的時間長。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來提高注意的穩定程度。但無意注意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周圍嘈雜的聲音,一些與學習無關但能引起學生注意的聲音或事物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學習應該儘量在一個安靜簡樸的環境中進行。反之,利用有利的一面可以提高注意的穩定性。首先,可以利用刺激物的特點來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注意,例如:突然停止講課,提高聲調,加重語氣,利用鮮明、直觀生動的教具。其次,凡是與學生的愛好和知識經驗有關的事物或給學生增加新知識的事物都能引起無意注意,這樣能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注意,為利用有意注意深入學習做好基礎,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

  以上是筆者對“看、聽、想、講、做、動、靜”這七個學習要素在心理學方面的簡單分析,筆者相信,只要掌握了這七要素在學習中起作用的規律,並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運用,能提高教學的效果。

  篇二

  《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壓力現狀調查及其對策研究》

  摘 要:通過對本省幾所高職院校教師群體的抽樣調查,進行定量定性分析,深入瞭解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壓力的成因並對成因進行梳理、闡述,提出緩解職業壓力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壓力;成因;對策

  作者簡介:楊志剛1973―,男,浙江海寧人,嘉興職業技術學院人事處助理研究員,教育管理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一、問題提出

  在我國社會轉型、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進中,高校教師面臨著巨大的職業壓力。有研究表明,教師職業是一個高壓力職業,職業上的持久壓力會嚴重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以及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由此不僅會導致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降低,還會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產生不利影響。隨著對教師整體水平要求的提高,教師的壓力也在增大,而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既給廣大高職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是一直以來,我國教育界對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職業壓力問題的研究較多,關注較多。但是專門針對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壓力卻研究不多。

  教師職業壓力有關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此後,教師職業壓力成為全世界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教師職業壓力對教師本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這種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心理、生理、行為三個方面。近年來,研究者們在對教師職業壓力存在的普遍性和消極影響給予關注的同時,也對其壓力源進行了探討,教師職業壓力主要來源於社會、學校、個人三個方面。而關於如何緩解教師職業壓力的措施,需要社會、學校、教師個人三方面共同努力。

  高校教師職業壓力的概念[1]內涵十分豐富。學者基里亞克將其看做是“由高校教師意識到他們的工作狀況對其自尊和健康構成威脅這一知覺過程而引起的消極情感體驗”,也有研究者將高校教師壓力定義為對高校教師個體要求與教師個體應付這些要求的能力不相符合的程度。還有的研究者認為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是指教書育人這項工作對高校教師的要求超過了其個體要求水平及由此產生的焦灼不安等一系列不良情感體驗。儘管上述對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概念內涵的表述在語言上有所不同,但其共同點還是清晰的,即高校教師職業壓力是指高校教師由於工作問題而產生的一種消極的緊張情緒。

  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從教師在社會、職業生涯、學生管理面臨的任務入手,通過對本省幾所高職院校教師群體的抽樣調查,進行定量定性分析,深入瞭解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壓力的成因並對成因進行梳理、闡述,提出緩解職業壓力的對策。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應用心理學相關論文範文
心理學碩士論文精選
相關知識
心理學論文參考範文
積極心理學論文參考範文
大學生心理學論文參考範文
音樂心理學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參考範文
學校宿舍安全管理論文參考範文
學校安全管理論文參考範文
兒童心理教育論文參考範文
積極心理學相關參考論文
臨床護理醫學論文參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