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初探論文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與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科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心理學分支學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社會心理學視野下群體對緣化現象的解釋差異分析》
摘 要:資源配置不平衡現象廣泛存在,由此出現了相對的獲益群體和被邊緣化群體。本文以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硝溝村興辦養殖園區為例,對在該專案中的獲益群體和被邊緣化群體話語進行了初步統計,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運用社會公平假象、基本歸因錯誤、不平等的社會地位、自我服務偏見等理論說明導致他們解釋差異的心理根源,以期對調和農村不同階層的心理矛盾有所助益。
關鍵詞:獲益群體;邊緣化;自我服務偏見;基本歸因錯誤;習得性無助
一、專案背景介紹與研究物件界定
硝溝村位於寧夏固原市彭堡鎮以北10公里,全村200戶,1086人,氣候乾旱,人畜飲水困難,2012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300元。整村的情況用該村村民的話說就是“沒法看”、“進不去”。為改變這一狀況,國家扶植該村養殖業——興建養殖園區養雞。園區共建雞棚共30棟,辦公設施共300平方米,共投資420萬元。進入該養殖園區只需要具備少生快富資格的硝溝村農戶皆可以報名參加。截止2010年,該村已經有64戶參與到了少生快富專案中去,而園區規劃只有30個雞舍,資源分配不均衡已經成為必然。本文暫將獲益群體定義為進駐了養殖園區的30戶養雞戶,而將全村其他戶定義為被邊緣化群體。
根據訪談和問卷資訊統計,獲益群體和被邊緣化群體表出以下幾點特徵:第一,獲益群體明顯談及自身的內容比較多,也就是關注自身較多,而被邊緣化群體則相反;第二,對新上任的村支書XMG,二者基本抱著截然相反的態度;第三,雙方對對方的評價多使用消極詞彙。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二、相關社會心理學的理論解釋
1、 在所有人心中都存在“世界公平假象”①,實際上真正的機會均等是很難做到的,擁有更多資源的人會在下一步的資源配置中佔有更加有利的地位②。要自己先修好雞棚等到驗收合格之後國家方給其發放雞棚補貼款,一個雞棚的成本大約5萬元,從雞苗養到可產蛋飼料錢就需要4萬元左右,接近十萬元的前期投入,真正貧困者不具備獲得國家這項扶貧資源的經濟基礎,所以該項政策並不是表面上所宣傳的那樣公平。
實際上,即使是真正進駐了養殖園區的許多農戶也都是靠著親戚朋友借錢和貸款維繫,關鍵就在於這部分人有能力利用自身的人脈資源及其他軟性資源獲得前期投資所需,當與自己同樣沒有十萬元本金的農戶因為XMG的支援可以進入時,就形成了一種社會比較,滋生了一種相對剝奪心理。由此,他們就會一再強調那些他們所不具有的非體制內因素的影響——和XMG關係不好,進而對XMG和其他養雞戶進行貶低。
2、 不公平的社會地位滋生偏見③。一旦不平等業已存在,佔優勢地位的階層會對其他基層形成刻板印象。當問起30戶養雞戶是如何確定時,XMG一再強調養殖園區會面臨的巨大困難和風險,所以說要“兄弟一起上”,強調以他為首的團體必須是關係親近者的必要性,在實際上讓他的近親集團在取得國家扶貧資源上佔據了優勢,而反覆調被邊緣化群體中的成員不外出務工,喜歡耍賭等等。
3、 自我服務偏見④也是導致認知出現偏差的重要原因。自我服務偏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容易高估自己觀點和弱點的普遍性。關於自己為何未能進入養雞場,被邊緣化的農戶強調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與XMG關係的疏遠等,這幾個原因恰好是許多未能進入養殖園區的農戶所共有,他們在強調他們自己弱點普遍性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為自己的失敗開脫。第二,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許多人養雞戶都談到了外出務工的經歷如何增長了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其實外出務工的經歷在許多未能進入養殖園區的村民中也存在。
4、不管是獲益群體還是被邊緣化群體都犯了基本歸因錯誤⑤。當我們解釋他者的行為時,會傾向於性格歸因,高估個人特質和態度所造成的影響。解釋自身行為時,更多的用情景歸因——這就是獲益群體在形容被邊緣化群體時經常用懶惰、愛耍賭等涉及個人品性的消極字眼的重要原因。被邊緣化群體則普遍性地表示對自己當前所處情景無可奈何,而非對自身能力和品行的否定,然而在論及獲益群體時,他們喜歡用“看人低”、“不管我們”等消極字眼。
5、作為競爭的雙方,勝負關係本來就會影響到他們對對方的評價。現實群體衝突理論⑥認為,一旦群體為稀缺資源而競爭,就會出現偏見。200戶人爭奪30戶的養殖戶名額,本來就存在巨大的利益衝突,尤其是當養殖園區發展勢頭良好時,帶給未能進入者的刺激更大。
7、長期在資源配置中的失敗會導致習得性無助,在心理上存在嚴重的汙名意識⑦。抑鬱或者苦惱的人變得被動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努力沒有任何作用。這種無助的心理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行為效果。群眾口中常說的“小腿擰不過大腿”就是直接表現。
8、挫折——攻擊理論⑧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被邊緣化群體出奇一致的傾向於攻擊村幹部。當新的目標與挫折源有相似之處,攻擊的轉移最容易發生。實際上許多人真正貧窮者並拿不出幾萬塊錢的成本來修建雞棚,但是群眾不可能去說國家的扶貧政策有不足,也改變不了自身的貧窮狀況,於是他們就將矛頭指向了村幹部。
三、總結與反思
本文用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了硝溝村獲益群體和被邊緣化群體對邊緣化現象出現原因的解釋差異,歸根到底多數是由資源有限、社會不平等、缺乏相互瞭解、偏見等引起的,而這些因素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作用,最終導致硝溝村在興辦養殖園區上出現的暫時性社會分裂。作者單位: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
註解
① 勒納1980指出,人們認為“我是一個公正的人,生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人們得到他們應得的東西。”所以我們傾向於認為成功者多數是勤奮的,而貧窮者多數是自己沒有盡力。
② 參見胡格韋爾特著,白樺、丁一凡編譯:《發展社會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65——195頁。
③ 參見戴維·邁爾斯著,侯玉波、樂國安、張智勇等譯:《社會心理學》,2006年6月一版,人民郵電出版社第251——252頁。
④ 戴夫·巴里Dave Barry,1998指出,“無論年齡、性別、信仰、經濟地位或種族有多麼不同,有一件東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相信,我們比普通人要強。”
⑤ 歸因理論是關於只覺著推斷和解釋他人與自己行為原因的社會心理學理論。首先在由F·海德在《人際關係心理學》一書中提出。
⑥ 現實衝突理論主要是指從團體或者群體出發,認為有限的資源導致了團體間的衝突,並導致了偏見與歧視的增加,競爭是衝突偏見最明顯的來源——競爭稀有資源、政治權力與社會地位。
⑦ 參見[美]歐文·戈夫曼:《汙名》,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12月版。
⑧ 該理論最早由約翰·多拉德提出,被稱為經典挫折——攻擊理論。
參考文獻:
[1] 時蓉華:《現在社會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2] 歐文·戈夫曼:《汙名》[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3] 王承路:《態度改變的認知說服途徑分析》,《上海師範大學學報》[J],19873.
[4] 韓仁生:《韋納的歸因訓練理論模式及其實施》,《齊魯學刊》[J],20031。
[5] 劉志軍,鍾毅平:《習得無助感理論發展研究的簡評》,《心理科學》[J],20032。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惡性腫瘤患者的心理護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