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人文教育的成功與否關係到學生個人人生的成敗。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謝謝你的閱讀。

  篇一

  讓科學教育、人文教育成為當今教育的主軸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過對科學、人文的認識,對當前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對當前的思想品德課中如何進行人文教育的想法作了一些粗淺的闡述,表達了作者渴望加強科學、人文教育,從而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學生崇高的人文情懷,讓科學教育、人文教育成為當前教育主軸的思想。

  【關鍵詞】科學精神 人文精神 重要性和迫切性 思想品德課 人文教育

  目前,應試教育依然存在,有重學科教育輕人文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傳授輕人格培養的傾向。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日益濃厚,人文屬性漸趨模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以實利性的眼光來看待教育、從事教育,將接受教育的過程純粹視為“就業準備的過程”、“智力投資的過程”、“價值積累的過程”等等,甚至主張要將其“產業化”、“商品化”。

  中學時期,可以說是學習知識最好的時期,但同時也是情感迅速成熟的時期。孩子長大成人,雖然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識,但同時更需要有及時的人文教育——審美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人際交往和音體美勞等教育。最近胡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到:“要建設和諧社會。”我們學校應重視人文教育,首先培養出和諧的人。其實,教育除了傳授知識、培養技能以外,更重要的任務是對學生進行人格的培養、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礪、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這就給我們教師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課題——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發展觀和人文精神。

  一、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共識

  在當今社會,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大討論,出現了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概念的不同界定,但對“通過各種人文學科知識的吸收而形成的價值觀、道德、信念、理想、氣節和人格等”這一實質是共識的。

  我認為,我們今天重視、提倡的人文精神應該是一種和科學精神相互交融的人文精神。在當今,科技如此高速發展與高度發達,人文文化、人文教育顯然特別重要,科技與人文對人類社會與個人猶如雙翼,只有雙翼健勁,才能長空競勝。從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內在聯絡看來,二者本身存在著相通性。理性的科學精神必然蘊含著人文精神的成分,而高度發達的人文精神也必然包含著科學精神的要素。可以說,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學的基礎與珍璞;同樣,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科學中有人文的內涵與精神。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這種相通性,就決定了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具有實現整合的內在機制,可以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二、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進行人文教育是時代發展、民族復興的需要

  當今社會的發展正步入一個全新的時期,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大量具備專業知識與強烈民族自尊心、社會責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備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質人才,才能為國家進步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巨大的作用。可以說,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兩種基本需要。正如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鐵映在2001年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上所指出的:“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證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者構成完整的科學體系。只有兩輪共轉,協同前進,兩翼共振,攜手同飛,才能共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指導和動力,才能推動整個科學事業的全面發展和繁榮。”

  2、進行人文教育是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人文教育的成功與否關係到學生個人人生的成敗。對個人來說,人格的高尚與卑劣、事業的成功與失敗,是人生的重要價值尺度。沒有完善的人格,很難談及家庭、事業、人生的成功與輝煌。縱觀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者,都具有堅定自信和百折不回、鍥而不捨的毅力。愛迪生認為:“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強的意志,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於克服障礙,以達到期望的目的。”幾十年來,強調以工具理性為指導的教育忽視了價值理性,帶來人文精神的長期缺失,從而培養出大量德智分離、有能無德的“人才”,造成的負面影響有目共睹,不久前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因燒鹼潑熊便是典型。目前,在校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克服他們嬌生慣養、意志薄弱、任性的弱點,培養他們有膽有識、堅定自信、知難而進、鍥而不捨的意志力,顯得更為重要。

  三、對當前思想品德課如何進行人文教育的一些想法

  我們的教育應該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協調而健康地育人,提高我們的青少年一代的素質。在重科學教育而輕人文教育的今天,加強人文教育尤其重要。思想品德課屬於人文學科,是目前我國學校進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應該說,它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有著學科優勢。然而,必須承認的是,隨著社會發展,其實際效果越來越不容樂觀。目前,中學生價值觀念日益金錢化和極端個人化的問題較為突出,同時,傳統價值觀念的虛無主義傾向突出。在我們六畝塘中學中,有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評價是:“思想品德課的內容過於空洞,離我們的生活實際太遙遠。”“我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和書上不同的想法,但考試時必須以書上的說法為準。”“考試就是記筆記、背習題,考試一過全都不知道扔到哪裡去了。”……

  現在的學校思想品德課不受學生歡迎,以致不被學生重視,削弱了其在學生品德形成過程中的價值導向作用。這可以說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失敗,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認,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科學主義色彩濃厚、人文主義色彩淡薄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現實的思想品德課教學沿襲了科學主義的教學手段,強調知識的傳授與灌輸,而沒有從人文主義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要改變這種現狀,我覺得思想品德課首先應加強人文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教師在教育中要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勇氣

  當前,素質教育以越來越強大的氣勢衝擊著我們,如新課程標準的制定實施,品德學科實行開卷考試,試卷難度的降低,能力題、實踐題、綜合題、開放性試題比重的逐漸加大等,但各類考試仍然是我國選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為了能夠在各種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我們的學生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對書本的學習中去了,而忽略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也束縛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作為一個普通教師,我們還不可能超脫我們所在的地區和學校的土壤,我們在多種量化評比中雖然不得不面對現實,但是我們一定要有勇氣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

  黃全愈博士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中談到:課堂上,凡屬於見解型的問題,老師不能判定對錯,如果一定要說,必須說明僅僅是個人觀點,因此在美國校園裡,學生思維活躍,師生能平等交流。反觀我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一方面,教材的某些內容和材料顯得過時、空洞,在表述上也缺乏人文關懷,給人一定僵硬的距離感,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又經常擺出授道者居高臨下的姿態,為了傳授“正確的知識”,運用各種不同的技巧、通過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讓學生生吞活剝地去接受書本提供的所謂客觀知識結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只是課程的執行者,教學過程就是傳授客觀知識的過程。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自由的、創新的思想就會遭到扼殺,從而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或是口服心不服,變得言行不一、表裡不一。

  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在教育中要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勇氣,應該認識到隨著多元開放社會的形成,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也會紛至沓來,這正是自由市場經濟發展推動人們主體意識覺醒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和趨勢。學生在課堂上有不同的想法甚至於“奇談怪論”是正常的,教師不僅不應壓制,還應鼓勵學生有不同想法,大膽質疑,不唯書,不唯上。對於種種想法,無論是淺薄幼稚,還是謬誤百出,或是辛辣尖銳,教師都應尊重,不要動輒就充當法官,輕易做出是非判斷。這樣,才能真正培育自由的思想和獨立、創新的精神,師生也才能做到平等的交流。

  2、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學生主體性發展的理念

  以人為本,是人文科學的核心問題。人文學科的教育目的,在於弘揚人文精神,重視人的人格與尊嚴,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目標。作為人文科學的思想品德課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對教師來講,就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擺脫“為了應試而教”的束縛,立足於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特別要注重人文教育,教會學生做人,健全學生人格。

  學生是主體的人,有主體意識。然而現實怎樣?一個心理學家對150個孩子進行調查:生活中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怎麼辦?150個答案完全一樣——“找父母親”。長期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丟掉了太多太多的個性!人和人是有差異的,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人和人一樣則是世界的災難。人的興趣、愛好、家庭背景是多元的、豐富多彩的,但我們的教育往往與生活中多樣化的人相對立:統一的教室、統一的時間、統一的課本、統一的教師、統一的教法、統一的作業、統一的試卷和答案甚至統一的服裝。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統一、這麼多一元呢?

  法國18世紀的教育家、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這個順序,就會造成果實早熟,造成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這樣的兒童沒有自由可言,而自由在盧梭看來“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能力”,“在所有一切的財富中最為可貴的不是權威而是自由”。20世紀60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羅傑斯·庫姆弘揚“尊重人性”的精神。人本主義者認為教育要以人為本,尊重每個人的獨立人格,保護每個人的自尊心,幫助每個人充分地挖掘潛能、發展個性和實現自身的價值:教師應成為學生的促進者、激勵者、幫助者、合作者和朋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教師的真情、信任和期待,可以使“差生”變為優等生。

  當今社會以人才競爭為焦點,身處這一時代的教師,更應以學生為貴。在教學中,教師既是學生尋求知識、吸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嚮導,更是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教師要努力促進學生自由地發展,啟迪自覺意識、弘揚自主精神、培養自省能力、造成自為行為,充分發揮學生在成長髮展中的主體作用,以益於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

  3、教師要以增強人文精神、加強人文底蘊為宗旨,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

  傳統教育理念是以教學內容的穩定性和單一性為基本出發點,以知識的記憶和復現為基本目標,強調對已有知識的記憶。因此,傳統教育把掌握知識本身作為教學目的,把教學過程理解為主要是知識的積累過程,以知識掌握的數量和精確性作為評價的標準,不僅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形成了以模仿、操練和背誦為主要特徵的學生學習方式,還使師生關係成為一種不平等的人格關係——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絕對權威,從而培養了學生屈從、自卑甚至奴性的性格,以致於造成教師、學生、家長乃至全社會有這樣一種潛意識:學生應聽從老師的教誨,聽話的學生才是好學生;教師應管住學生,不能管住學生的教師不是好教師。如此,師生間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意見,甚至不能平等探討科學知識。

  我們必須改變品德學科的這種傳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強調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結果,強調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探究的精神。教師可以創設大量的情境材料,引導學生去歸納,變學生由聽客為主動的求知者,這樣,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平等意識、創造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養和發揮。

  另外,還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課、辯論會、系列講座,包括設計一些有人文精神傾向的題目等作為對學生的測試或訓練,從而實現對學生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由傳統的目標教育變為過程教育,最終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增強學生的人文底蘊。

  4、教師要抓住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切入點

  課堂教學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抓住切入點會有事半功倍之效。作為人文科學的思想品德課,如何發揮本學科的優勢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筆者做了一些嘗試。

  1積極挖掘教材,尋找人文精神的切入點

  在教學活動中要及時地把課文知識納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做到知識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例如:七年級上冊思想品德教材中“走進中學”、“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是探討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對人文教育的體現,是為培養學生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逐步樹立社會主義的理想追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在講授初二教材中的“依法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這一課內容時,從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人類的經濟活動又是一種人文活動。市場經濟中的平等、公平、自由、誠實信用等原則,實際上處於倫理道德的範圍。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中的誠實與信用原則,體現了一種極具人文價值的社會思潮。曾經有一篇文章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目前我國最缺少的資源是什麼?答曰:信用。信用,即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從而取得別人的信任。信用是一個人、一個集體在社會中立足的根本,是叩開社會大門的通行證。古往今來,誠、信二字一直是人們追求的道德目標和行為指導。孔夫子曾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史記·季布列傳》也記載:楚漢名將季布以不輕然諾、嚴守信義,為世人稱道,故有“一諾千金”的美譽。即便是過去的商人,也常在店堂裡高懸“童叟無欺”、“真不二價”的招牌,以示承諾。不少人視信譽為生命,將之看得比金錢還重要。然而,近年來,誠實守信這一起碼的社會道德卻漸漸被有些人淡忘,甚至置之腦後。於是,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毀約、詐騙、故意欠款等失信行為層出不窮,甚至在招生考試中也存在著師生串通作弊的現象,這些社會現實蘊涵著深刻的人文精神教育內容,因而以這些社會例項結合教材論證、分析,就使整個教學過程超出了純粹對知識的把握,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層面,並且形成了一種道德追求。這種處理不僅達到了對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現實,培養解決、正視現實問題的能力,而且基本上達到了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2寓人文思想、理念於重大時事教育之中

  要精心篩選體現當代人文精神的時事資料進行深刻分析,有傾向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例如:2007年10月24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將“嫦娥一號”衛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它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實施繞月探測工程邁出了重要一步。

  “嫦娥一號”衛星已成功繞月飛行,經歷了最初成功時一剎那的喜悅之後,人們的心情漸漸平復。資訊時代各項資料手到擒來,現階段,如果大眾對“嫦娥”還有何關注,簡單的科技指標可能已不滿足,而要站在人文立場上,進行意義探詢了:探月成功會改變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國際地位,給人們帶來具有無限商機的前景,從“太空旅遊”到“建立月球基地”,商機幾乎成了航天的沸點。

  通過對“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繞月飛行相關報道的介紹,引導學生分析,指出對我國而言,這是科技進步的又一次飛躍。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每一個學生都要儘自己所能,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從而引出“人、自然、社會和諧”、“增強社會責任感”等人文精神的內容,達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

  總之,我們要用對學生的心靈負責、對祖國的未來負責的崇高人文情懷和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構建和諧社會,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托起我們偉大祖國在新世紀的美好明天。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冀教版小學科學論文
重視教改打造高效初中英語課堂
相關知識
教育科學論文
小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
中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
淺談小學數學教育科研論文
中小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
中小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
藝術教育科研論文
論教育哲學論文
歷史教育科研論文
雲南省教育科研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