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陵原導遊詞
“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臥麒麟。幹秋萬古功名骨,化作咸陽源上塵。”大家猜猜這首詩描述的是什麼地方?對!是咸陽原。今天,我們就去參觀那裡的有 “中國金字塔群”之稱的五陵原,一睹西漢帝王陵墓之風采。
咸陽原上數量最多的是西漢帝王陵。“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就是古人對西漢帝王陵的寫照。西漢11位皇帝中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渭河以南外,其餘9個皇帝的陵墓: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義陵、平帝康陵都分佈在渭河以北的咸陽原上。這其中以被譽為中國的“金字塔”群的五陵原最具有代表性。
五陵原位於鹹陌市北部,西起興平市,東到高陵縣,北接涇陽縣,南達渭河北岸,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13.5公里,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因其原高土厚,地勢開闊,自然風光絕佳,被歷代統治者視為風水寶地,成為皇家陵墓區。這些皇陵平地鑿穴起家,沿鄭國渠走向一字排開,氣勢磅礴,高大雄偉,十分壯觀。
和唐代及以後的“因山為陵” 不同,漢陵多是 “平地為家”,形成“覆鬥式”的規範形制,封土底部和頂部呈平面方形,一般高度在46-66.5米,底邊長240-260米。寬 60-85米,氣勢磅礴、高大雄偉,象徵著墓主的高貴和尊嚴。在帝王陵周圍,一般都有陪葬墓,據對漢景帝陽陵進行考古發現,陪葬墓園內已經探明的大中小型墓葬就有5000多座。
西漢建立以後,將國都由咸陽遷至渭河以南的長安城中,但五陵原因為與長安隔水相望,並擔負著“強本弱枝”和防禦匈奴的兩大任務,因此仍發揮著政治和軍事中心的巨大作用。至隋唐,這種作用並末稍減,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政治鬥爭多發生在這裡。
由於西漢政府曾多次大規模向這裡實行徙民活動,故又使這裡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人文地理區域,無論是對我國古代哲學、史學,還是文學藝術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促進和繁榮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做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不朽貢獻。
首先,這裡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彙集地。春秋戰國是我國經濟和政治制度發生劇烈變革的動盪時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興盛局面。這些持不同觀點的思想家們為尋找和爭取握有政治權力的眾多諸侯,頻繁地開展遊說活動,藉以擴大他們的政治影響,企圖建立自己所設計的政治模式。地處五陵原東部的秦都咸陽也就成了諸子百家的遊說中心。極大地促進了秦國哲學思想的發展,而且也推動了秦國社會變革的順利進行。
其次,五陵原是今、古經學的發祥地。經學是西漢初年興起的一個新的儒家學派。由於它是專門解釋和闡發儒家經典的學問,故有經學之稱。
西漢元光年間,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下詔“罷默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在武帝第一次徙民茂陵的建元三年前138年,已任江都相之職,具備了遷徒資格,加之他又正受到武帝的信任,故於此次徙家茂陵,是很有可能的。如果說這個推斷不誤,那麼他一生的重要論著,諸如《春秋決事》和《春秋繁露》等,當多是在茂陵家中寫作完成的。另外,與董仲舒同時,西漢中後期和東漢時期許多專治經學而成績裴然的經學家也都家居五陵。由此可見,五陵原是漢代經學的誕生地和中心地區之一。
五陵原是一個未被開發的地下歷史博物館,其間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達17處,震驚中外的重大發現接連不斷。據專家考證,五陵原“金字塔”群在歷代序列、文化內涵等方面,都可以和埃及金字塔相媲美。
長陵
現在看到的這座陵墓叫長陵。長陵系漢高祖劉邦的陵,在今渭城區窯店鄉三義村之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邦是現在的江蘇沛縣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9年,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劉邦在沛縣起兵響應。他與項羽起義軍一起消滅了秦王朝。在楚漢戰爭取得勝利後,劉邦建立新的政權——漢,定都長安。劉邦建漢後,政治制度基本沿襲秦制,他積極發展生產,安定人心,恢復因飢餓而賣身為奴婢人的自由,官兵復員給予優待。恢復了一些人的故爵、田宅。劉邦即位後,分封了7個異姓王,以後便因他們謀反或藉口他們謀反,先後將其中6個除掉。劉邦在取得政權之前,尚能豁達大度,以大局為重,因此在他的陣營裡,謀臣如雲、猛將如雨。取得政權後,他就疑慮多端,生怕眾臣謀反,容不下同他出生人死的部下。斬韓信、誅彭越、貶張良。故有歌雲:“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劉邦在斬殺這些功臣後,自覺可以安心坐穩江山,遂返回故鄉沛縣,設宴招待鄉親並親自做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風歌》。
劉邦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提三尺寶劍,斬白蛇,進咸陽,取得天下的人。在他晚年時因征討英布,箭瘡復發,在回軍路上病倒,呂后給他請來醫生,他拒不就醫,認為他的命運是由天安排的。公元前 195年病逝,終年61歲,溢號為“高皇帝”。
今日的長陵已不復當年的風采,僅有兩座孤冢殘留原上,一座是劉邦的墓,另一個就是他的妻子呂后的墓。
惠陵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漢惠帝劉盈的安陵。劉盈,是劉邦和呂后生的兒子,生於秦始皇三十七年 公元前210年。他6歲時,在今西安市臨幢區武屯鄉被漢王劉邦立為王太子。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即位於汜水之陽,尊王后呂雉為皇后,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公元前195年,高祖崩,劉盈繼皇位,是為漢惠帝,時年
17歲。惠帝為人仁弱,因此朝廷大權掌握在其母呂后手裡。劉盈目睹其母囚禁戚夫人,殘酷地把她致死,終日哭泣,染成重病,但又無可奈何。他只覺得自己無能,沒有治理好國家,漸漸憂愁而死,年僅23歲。
這個小土堆是張嫣的墓。劉盈年齡在20歲左右,由呂后作主將張敖之女張嫣嫁給劉盈,張嫣是魯元公主的女兒,和劉盈是甥舅關係,輩分也不合禮儀,且當時張嫣只10歲多一點。這一對夫妻既不合理,也不相稱。劉盈死時,張嫣年僅十五六歲,呂氏族滅,這個尚未成年的寡婦被廢,軟禁在只有吃喝而沒有自由的北宮。公元前166年,張婿病死,年僅36歲。政變集團把她葬在長陵,沒有起墳,現在的封土堆據說是後人堆起來的。該墓規模較小,墓高只10多米。
陽陵
這座高大的陵墓就是陽陵。陽陵是西漢鼎盛時期景帝劉啟的陵,在今渭城區張家灣村,是西漢九陵中最東邊的一個。公元前153年,漢景帝在當時的弋陽縣修築壽陵,因此取名為陽陵。陽陵的修建,主要是由徒囚完成的,竣工於公元前153年的秋季。
劉啟 公元前188年-前141年,是漢文帝和竇皇后之子,在位16年,終年48歲。溢名 “孝景”。劉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是西漢盛世的開創者,他繼帝位後,遵循父志,治理國家,當時中央出現的主要矛盾是,諸侯國勢力強大,形成割據一方,處於失控狀態。景帝果斷地採納了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
政策,控制了局勢,平息了叛亂,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社會安定,百姓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景帝積極發展農桑,植樹造林。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史學家班固讚歎:“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哉!”謀臣御史晁錯,在戰亂的年代裡,出謀獻策,安國定邦。在取得太平以後,皇帝又殺了他,以他的人頭平衡了人際關係,漢景帝的“謝七國”確實使人感到寒慄。今日的陽陵又有了新的發現,那就是近年來出土的男性裸體陶俑。這些陶俑可以說是漢代藝術的傑出代表。
平陵
今咸陽市秦都區平陵鄉大王村東南的兩個大家,當為漢昭帝劉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因該陵地處平原邊,故得名“平陵”。劉弗陵是漢武帝劉徹與趙婕妤之子,公元前186年即位時年僅8歲。主幼臣強,外戚霍光專權。當時內有齊孝王及邊邑反叛,外有匈奴人侵;朝中則是霍光專權,天災人禍不斷。公元前174年,21歲的劉弗陵不明不白地暴死於未央宮中,遂安葬於東距未央前殿22公里、西距其父茂陵6公里的平陵陵園西北大家中。
孝昭上官皇后生於公元前88年。6歲入宮,15歲開始守寡,公元前37年病死,終年52歲。上官皇后繫上官桀的孫女,上官安的女兒,也是霍光的外孫女,6歲立為皇后,結婚時昭帝還是個小娃娃。以後上官桀、上官安父子與燕王旦企圖奪取帝位被殺。當時皇后由於年少未與他們同謀,加之她的外祖父又是丞相,對她沒有株連。1987年起,咸陽秦都區城建局對該陵開發做了全面規劃,並發動群眾在陵上植樹1萬多株,給陵墓披上了綠裝。
茂陵
五陵原的最後一站就是大家最嚮往的茂陵。茂陵是漢武帝,劉徹之陵墓,是西漢帝王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由於陵的所在地原屬漢代槐裡縣之茂鄉,故稱茂陵。
劉徹 公元前157-前87年,是西漢第五位皇帝,在位54年,勵精圖治,鞏固並加強了我國多民族的統一,形成了西漢一代的鼎盛局面,是我國曆史上很有作為的封建帝王。
茂陵營建,共歷時53年,據史書記載,全國每年賦稅收入的三分之一都花費在陵墓的修建上。因此,陵體高大巨集偉規模空前。現封土高46.5米。周長240米,因此,它有 “東方金字塔”之稱。
茂陵陪葬的珍寶在漢帝陵中也是最多的,《史記》載:“武帝棄天下,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展藏之。”由於陪葬物品多,許多物品放不進墓,只好放入陵園內,以至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開啟茂陵園羨門,成千上萬的農民湧人陵園搬取陪葬物,搬了幾十天,園中物品還“不能減半”。1980年在茂陵東側出土2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鎦金銅馬、餾金餾銀竹節薰爐均為稀世珍品。
我們現在參觀的地方就是著名的霍去病墓。霍去病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在這裡建立了茂陵博物館。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軍事家。18歲隨衛青出征匈奴,曾先後6次出擊,終於打敗了匈奴入侵者。因功高封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死時僅24歲。為了紀念這位青年將軍的赫赫戰功,漢武帝特為他修建了這座墓冢,形式象徵祁連山,並雕刻各種巨型石人、石獸作為墓地裝飾。
大家看,這些大型石刻有馬踏匈奴、臥馬、躍馬、石人、伏虎、臥象、臥牛、人抱熊怪獸吞羊、野豬、魚等15件,尤以馬踏匈奴最為有名。這批石刻題材新穎、生動逼真,雕刻簡練濃厚,是我國目前儲存的古代成組大型石刻藝術的傑作。請大家一定要記住,這是一批具有無窮藝術魁力的古代石雕藝術珍品,是2000多年前漢文化遺產,舉世無雙的古代雕刻藝術傑作。
為了讓大家看得明白,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批石刻的特點。這批作品構思超凡,題材多樣,富於大自然的山野情調。石刻表現手法洗練,雕琢勾勒並用,特別在表現各種動物的造型上,惟妙惟肖,生動傳神,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優秀範例。難怪魯迅先生說:“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這尊高大約石刻像叫馬踏匈奴。這件石刻高1.68米,長1.90米,歷來被公認為是霍去病墓石刻中的主體雕刻,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傑作。它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手法,使用一人一馬對比的形式,構成一個高下懸殊的抗衡場面,揭示出正義力量堅不可摧的主題。雕刻家把馬的形象刻畫得堅實有力,姿態威武,氣宇軒昂,似乎象徵著當時漢軍實力的強大,氣勢磅礴,具有凜然難犯的莊重氣派。馬腹下的匈奴 人,仰臥地上,左手握弓,右手持箭,雙腿倦曲,作狼狽掙扎狀,帶著既不甘心就縛、又無可奈何的表情。這顯然是用以歌頌霍去病將軍的業績,昭示出來犯者的下場。表現技法是運用圓雕、浮雕以及線刻的綜合方式,使作品顯得樸實、渾厚,題材處理得相當大膽而且巧妙,有豐富的表現力和高度的概括性。
這件作品叫躍馬,高1.50米,長2.40米。這件石刻將馬的體形與石塊的天然形狀配合得十分妥帖,有巧奪造化之妙。馬的胸前用 “分層減地”法雕琢成型,其他部位則運用線刻技法,用刀活脫嫻熟,準確而生動,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一匹駿馬騰躍時的一剎那動作。這匹馬頭部昂起,眼珠凸出,鼻孔擴張,嘴脣下垂,似乎正在發出嘶鳴之聲,體現了當時古戰場上的那種駿馬馳騁的激烈場面。它的最大特點是“借石刻擬形”,稍加雕琢,刀法奔放,渾然天成。
這件作品叫臥牛。它長2.60米,寬1.60米。臥牛回首仰望,神情安詳寧靜,顯示出堅韌耐勞、質樸敦厚的性格。牛四肢盤曲,蹄質稜角分明,成功地表現了牛的溫良順服、健壯有力的特點,儼然一頭關中秦川牛形象。
這件作品叫人熊搏鬥。它高2.77米,寬1.72米。這是一件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作品,以人與熊格鬥為題材,描寫了驚心動魄的場面。石人體形粗壯,高額深耳,隆鼻大嘴,聳起雙後,以鐵鉗般的雙手,用力緊抱住一隻野熊,熊則狠咬此人的下脣,鬥得難解難分。
這件作品叫怪獸吃羊。它長2.74米,寬2.20米。這件作品,依石塊自然形態就勢刻畫,怪獸的眼與嘴透露著凶殘和貪婪,線條簡練準確,用線條勾勒出怪獸的前肢,用石面目然形狀表現羊身上的肌肉,通過前蹄的用力和肌肉的抽搐,刻畫出羊在怪獸嘴中掙扎的痛苦表情,這種形象的對比,展示出以強凌弱、以大吞小的觸目驚心的生死搏鬥場面。
這件作品叫石人。它高2.22米,寬1.20米。石人仰頭望天,擺著手,似乎是在哀嘆,眼睜得特別大,但卻呆滯無神,例著嘴露出門齒,臉部表情相當奇特。這種漫畫式的形象很令人費解,它的寓意至今仍像謎一般地有許多不同揣測,曾有人認為這件作品刻畫的是被繳械後的匈奴形象,您看呢?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滄海桑田,青山依舊,夕陽幾度!”五陵原上再高大的帝王陵墓群也有消失的一天,歷史上多少曾經顯赫的家族下人物俱已酒沒無聞,但英雄的傳奇不滅、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凝聚起的精神不滅!
寶雞天台山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