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放風箏的由來是怎樣的
自古以來人們都愛在清明節放風箏,放紙鳶。放風箏能鍛鍊身體,並且讓人身心愉快,是許多人喜歡的一向玩樂活動。為什麼人們會有在清明節這天放風箏的習俗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放風箏的由來,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節放風箏的由來
唐代詩人高駢寫有《風箏》一詩:“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風箏真正的命名,《詢芻錄》記載: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五代時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採風為對,後於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俗稱風箏。
起初只限於皇宮貴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賞,到了宋代以後,才成為民間群眾喜愛的一種活動了。風箏既是一種美麗的民間工藝品,又是大眾娛樂品,歷來愛到文學家的傳唱。《北京竹枝詞》也對風箏有生動的描繪:“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習上碧雲端。”早在清朝時,風箏已在扎、糊、繪、放四藝上發展到相當精緻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窮居著書”時,細究風箏扎糊之法,還寫了《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
書中詳細介紹了翼燕、雙鯉、彩蝶、螃蟹、寵妃、雙童等四五十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等技法和工藝。此外,古代放風箏又是與放晦氣聯絡在一起的。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林黛玉不妨將製作精巧的風箏放掉。李紉勸她:“放風箏圖的就是這一樂,所以叫放晦氣,你該多放些,把病根兒帶去就好了。”而當紫鵑要去拾斷了線的無主風箏時,探春又勸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個忌諱?”可見古時放風箏是人們消災祛難的手段,不能去拾別人的風箏,以免沾上別人的晦氣。也有人在放風箏時,把所有的煩惱寫在紙上,讓它隨風箏飛上藍天,認為一切煩惱都會隨風而去。
在放風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歡騰、一起喜悅。還不止是放風箏,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插柳、鬥雞等活動融入到清明節。一是悲、一是喜,一個清明節如何能將悲喜相容?這可能由於清明節原本是寒食節,寒食要禁火,只能吃冷餐。為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要外出走動,做些娛樂活動,以鍛鍊身體,這樣就有了悲喜兼具的現象了。
在古人眼裡,清明節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放風箏可以帶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古人會在清明時,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禍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據說這樣能放掉“晦氣”、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一年平安吉祥。且不論“放風箏放晦氣”的巫術色彩,放風箏確實是一項有益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它可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焦慮,放鬆筋骨,活動肌肉。所以放風箏作為一項體育活動,自然地和清明節融在一起了。
寒食節遇上了“清明”節氣,融合為清明節,加之古人放風箏習俗時間又與清明節相遇,所以就有了“清明時節放風箏”一說。
清明節放風箏的好處
在放風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歡騰、一起喜悅。還不止是放風箏,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插柳、鬥雞等活動融入到清明節。
在古人眼裡,清明節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放風箏可以帶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古人會在清明時,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禍疾病都寫在風箏上面,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據說這樣能放掉“晦氣”、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一年平安吉祥。且不論“放風箏放晦氣”的巫術色彩,放風箏確實是一項有益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它可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焦慮,放鬆筋骨,活動肌肉。所以放風箏作為一項體育活動,自然地和清明節融在一起了。
隨著時光的流逝,現在放風箏早已衝去舊時的“巫術”色彩,人們只不過是藉此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而已。如今放風箏成為了一項頗受大眾喜愛的娛樂活動,人們在戶外放風箏大大舒展了平日緊張嚴肅的氣氛,調節了忙碌的生活節奏。
清明節放風箏注意事項
1.選擇平坦場地
放風箏時常需倒行,同時由於注意力都集中在天上,容易出現摔倒或被絆倒的情況。因此,在放風箏前一定要注意觀察地面的狀況,儘量選擇平坦、無障礙物的場地,以保證安全。
2.遠離樹木和電線
放風箏應選擇空曠開闊的場地,遠離電力裝置和樹木。風箏易被高大的樹木纏繞。另外,架空線路和變壓器是高壓電力裝置,因此應遠離這些裝置,以免觸電,造成傷殘甚至死亡,尤其是放飛一些使用漆包線和錫箔紙製作的風箏時,更要注意。
3.老人要注意安全
老年朋友放風箏時注意做好準備運動、避免猛然轉頭。放風箏時,頭頸需較長時間後仰,如果在放風箏前頸部沒有完全活動開,長時間的後仰會加重大多數老人本來存在的椎動脈受壓、痙攣等情況,產生腦部供血供氧不足而導致頸性眩暈,進而出現站立不穩等症狀,極易導致危險事件的發生。
老人在放風箏前,要做5——10分鐘的頸部準備活動:眼睛應以平視為主,頭頸平仰交替,活動幅度應慢慢加大,不宜一開始就大幅度地活動頸部。
元宵節優秀詩歌大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