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李鴻章歷史事件敘述_有關李鴻章歷史事件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李鴻章是晚清政壇上的重要人物,他在清政府的內政和外交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晚清的一代權臣、清政府外交的重要決策者和執行者,今天小編給大家找來了有關李鴻章歷史事件,供大家參考和閱讀。

  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李鴻章1823—1901,又名章銅,字子黻,又字漸甫,號少荃,又號儀齋,晚年自號儀叟。磨店鄉群治村人。李鴻章祖上原姓許,因舅家李姓無嗣,李鴻章八世祖迎溪遂兼祧許、李二姓。

  李鴻章少年頑皮,喜養雀,稍長穎悟過人。六歲始師堂兄李少嵐就讀,後從當地名儒周先生攻讀四書五經;十歲便成了府學廩生。道光甲辰1844年開科,鴻章參加順天鄉試,中第84名舉人;道光乙巳年1845至京,其父把他舉薦給曾國藩,曾見其英俊聰慧,能倒背《春秋》,大愛之,授以義理經世之舉;道光丁未年1847會試,鴻章應試中第25名進士,殿試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時與郭嵩濤、沈葆禎、李宗羲被稱為“丁未四君子”。

  李鴻章湘軍幕僚

  1853年咸豐三年,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佔領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咸豐帝詔諭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辦理團練防剿事宜。他隨同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5月首次

  李鴻章與太平軍交戰於和州裕溪口。

  1856年咸豐6年9月,隨同福濟等先後攻克巢縣、和州等地,後敘功賞加按察使銜。1858年咸豐8年12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國藩幕府,負責起草文書。他生活散漫,晚睡懶起,曾國藩教訓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而已。”言訖拂袖而去,李鴻章“為之悚然”。

  其後安徽巡撫翁同書同治帝、光緒帝之師翁同龢長兄對太平天國戰爭時棄城逃跑,曾國藩起草《參翁同書片》時採用李鴻章之草稿:“臣職份所在,例應糾參,不敢以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當時翁同書之父翁心存正處高位,並因此更欣賞李鴻章的才華。但李鴻章也因此與翁同龢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後翁同龢處處刁難北洋水師,乃至甲午一戰,一敗塗地。1860年咸豐十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

  李鴻章組建淮軍

  1862年同治元年,編成淮勇五營,李鴻章率13營淮軍抵達上海,自成一軍,稱為淮軍。3月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12月改為實授。

  李鴻章受任之初,形勢極為嚴峻。當時上海是全國最大

  李鴻章的通商口岸之一,華洋雜處,是江南財富集中之地;淮軍抵達時,正值太平軍第二次大舉進攻,能否守住上海並徐圖發展,是擺在李鴻章面前的最大考驗。李鴻章牢記恩師的教誨“以練兵學戰為性命根本,吏治洋務皆置後圖”。而由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僱傭軍抵禦太平軍,對洋人百般獻媚,他們和外國軍隊對淮軍不以為然,“皆笑指為丐”。面對這種情況,李鴻章激勵將士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李鴻章親臨前線指揮,成功守住了上海,讓中外人士對淮軍刮目相看。

  在掌握地方實權後,他在江蘇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儼然乃新式陸軍,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李鴻章到上海後,同外國僱傭軍後組建為常勝軍進攻太平軍。

  1862年同治元年11月18日,常熟太平軍守將駱國忠投降。李鴻章乘機率淮軍發起收復蘇、常的戰役。經過與前來平叛的太平軍反覆激戰,淮軍最終攻克常熟、太倉、崑山等地。在初步掃清蘇州外圍後,李鴻章制訂了三路進軍計劃,中路程學啟統率,由崑山直趨蘇州;北路李鶴章、劉銘傳從常熟進攻江陰、無錫;南路則下攻吳江、平望,切斷浙江太平軍增援的道路。

  1863年正月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設外國語言文學學館於上海,是其創辦洋務之始。1864年同治3年率領淮軍各部攻入常州,大肆殺戮太平軍。清廷賞騎都尉世職。1863年7月,程學啟部兵臨蘇州城下,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軍自天京往援,與北路淮軍大戰於無錫大橋角,太平軍失利。這時,蘇州太平軍守將納王郜永寬等發生動搖,與程學啟部祕密接洽獻城事宜。十一月初五,郜永寬等殺死守城主將慕王譚紹光,開城投降。淮軍入城後,太平軍八降王率部屯居半城,不願剃髮解除武裝,而是索要官銜及編制。為此,李鴻章採納程學啟的建議,誘殺了八降將,並遣散餘眾。蘇州殺降,儘管引起戈登的不滿,一度鬧得不可開交,但就李鴻章來說,畢竟消除了“變生肘腋”的隱患,正如其在稟母親的書信中所稱“此事雖太過不仁,然攸關大局,不得不為”。曾國藩接報後,讚賞李鴻章“殊為眼明手辣”。

  當時,湘軍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屢次詔催李鴻章率淮軍前往會攻。李鴻章從自己與曾氏兄弟的關係考慮,染指金陵必會被認為搶功,而得罪曾氏。於是,他一面在蘇、常按兵不動,一面掉頭南下攻入浙江,結果惹惱了閩浙總督左宗棠,左上奏朝廷,告李鴻章“越境掠功”,由此開始,二人做了一輩子對頭冤家。五月十三日,李鴻章聞知湘軍攻城地道將成,又因為朝廷一再催促,遂派劉士奇炮隊及劉銘傳、潘鼎新、周盛波等二十七營會攻天京。十五日,曾國荃出示李鴻章發來的出兵諮札,激示眾將曰:“他人至矣,艱苦二年以與人耶?”,眾皆曰“願盡死力!”,第二天,湘軍終於攻克天京。事後,曾國藩曾執手向李鴻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賴子保全”。江蘇肅清,湘淮軍將帥均得加官進爵,李鴻章受封一等肅毅伯,賞戴雙眼花翎。

  1863年~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又鎮壓了捻軍,因功加封為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

  捻軍覆滅後,清廷開復李鴻章迭次降革處分,並賞加太子太保銜,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在湖廣總督任上,李鴻章一度奉命入川查辦四川總督吳棠被參案。他和吳棠是在皖辦團練時期的“金石至交”,又深知慈禧對吳“聖眷頗隆”,因此曲意迴護,以查無實據結案。回武昌後,於同治九年1870年初,奉旨督辦貴州軍務,鎮壓苗民起義。尚未成行,復以甘肅回民起義軍入陝,清廷因左宗棠遠在平涼不及兼顧,又改命援陝。但李鴻章實在不願與左宗棠共事,故一再拖延,直至六月下旬才抵西安。七天後,因天津發生教案,列強軍艦麇集大沽口,奉密諭“酌帶各軍剋日起程赴近畿一帶相機駐紮”。匆匆趕赴直隸。

  李鴻章利用上海富紳的銀兩引進洋人的機器裝置,於1863年左右創辦了中國第二個近代軍工企業:上海洋槍三局第一個是曾國藩1861年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算過一筆賬:一發英國的普通炮彈在市場上要賣到30兩銀子,1萬發銅帽子彈要賣到19兩銀子。

  1865年4月24日,剿捻統帥僧格林沁全軍覆沒于山東菏澤。清廷即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北上督師剿捻,以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負責調兵、籌餉等後勤事宜。由於湘軍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國藩北上率領的多為淮軍。起初僅“銘”、“盛”、“鼎”、“樹”四軍共2.7萬人,另帶湘軍劉松山部約8千人。後又命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招練馬隊2千人,並增調淮軍楊鼎勳、劉秉璋、劉士奇、吳毓芬、王永勝等部共2。7萬人,加上劉銘傳新募的新營,總兵力6萬餘人。然而歷時一年半,曾國藩督師無功,清廷不得不於1866年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接辦剿捻事務,令曾國藩仍回兩江總督本任。

  1867年同治6年授李鴻章為湖廣總督,仍在軍營督辦剿捻事宜。他在軍事上堅持上任曾國藩“以靜制動”的戰略方針,順利鎮壓剩餘捻軍。

  1869年同治8年二月兼署湖北巡撫,12月被任命赴貴州督辦苗亂軍務。1870年同治9年七月接替曾國藩辦理天津教案,後因成功調解天津教案,八月調任直隸總督,後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1871年同治10年七月與曾國藩會奏陳蘭彬選聰穎子弟赴美國留學。

有關李鴻章歷史事件

有關祝福的順口溜_最新祝福順口溜大全
包青天審冤案的故事
相關知識
有關李鴻章歷史事件敘述_有關李鴻章歷史事件介紹
蘇軾歷史事件講解_蘇軾歷史事件敘述
如何才能有效的完成託福口語敘述
事業單位競聘結構化面試自我介紹
人民的名義第二部故事梗概_人民的名義第二季劇情介紹
敘述親情的文章
李世民的歷史事件有哪些_李世民的歷史事件介紹
歷史上逆向思維和換位思考故事有哪些
歷史上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的事例有哪些
除夕的由來及來歷是怎麼樣的_有關除夕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