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心之斗的故事
講故事幾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門藝術,既是一種和人類生存發展攸關的文化娛樂活動,又是一種鮮活的即興創作教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
話說在北宋年間,江北有個叫鄒都的小縣城,城不大,人不多。城中有兩大姓,一姓王,一姓張。同居一城,時間長了,兩族人難免磕磕碰碰,明裡暗裡較勁,總想爭出個誰第一,誰第二來。
也不知是祖上有靈,還是鄒都是塊風水寶地,王、張兩家各出兩個大人物。一是宰相王德遠,一是大將軍張永方。兩人同朝為官,又是同鄉,年歲相當,本該相互扶持,但因為家族之間的一些矛盾,他們在朝中竟搞得水火不容。皇上總是拿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來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他們總是當面答應,過後仍然如故。但關乎軍國大政,二人還算是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皇上也就隨他們去了。
雙方都想在家鄉人面前證明自己在朝中混得比對方強,科考給了他們倆機會。科考是朝廷比較大的—件事,王、張二人分別負責文、武兩科的考試。
王宰相把他一個叫黃鳴的得意門生派往鄒都做主考。到地方做主考是一件肥差,黃鳴臨去時特地去宰相府感謝恩師,並問王宰相還有什麼交代的。王宰相說,我們王家族人皆碌碌之輩,不求上進,“之乎者也”才剛剛學會用“之”字。你不用特意關照他們,倒是聽說張家子弟做得一手好文章,你需要多多留意。
晚上,王宰相的話就已經傳到張將軍耳邊。張將軍因為王宰相誇他族人很是高興,認為他有自知之明。
不過等黃鳴主考回京後,錄用的全部是王宰相的旁門近支,張家沒有一人。
看到王家人壓了張家一頭,張將軍很氣憤。反正有風聞奏事的朝規,得到訊息後的當晚就入宮參王宰相舞弊。皇上笑了,說:“王宰相的把戲你看明白了,你看看,通篇文章只用‘之’,而不用‘乎者也’就能寫成如此水平,不容易呀。”張將軍一看,竟然都是王姓族人的卷子。高呀!想來黃鳴只要看到卷子裡只有“之”,沒有“乎者也”,就知道是王宰相的人,一律都給個好成績。
“這不是明顯的作弊嗎?皇上,你可要主持公道,治那王德遠和黃鳴欺君之罪。”張將軍叫嚷起來。
“文無第一,仁智互見。這幾篇文章在我看來寫得確實不錯。”皇上安撫張將軍一番。當時王德遠在與外藩談判,正是關鍵時刻,皇上怎肯定他罪。
明白其中關係後,張將軍氣得發誓一定要在武科中鬥敗王宰相。
到武科時,張將軍把他最信任的趙軍門派往鄒都做主考。臨行前,叮囑趙軍門,武科是為了防守邊疆,情形多變,對敵廝殺,要講究真本事,十八般兵器都要樣樣精通。趙軍門跟隨張將軍多年,對張將軍的話心領神會。
到了鄒都後,趙軍門要求參加武科的考生全部進行捉對廝殺,而且兵器全部由趙軍門現場指定,理由是在戰場混戰,情況瞬息萬變,什麼兵器都要會使才不會吃虧。結果可想而知,張家把王家打得是落花流水。
王宰相得到訊息後,氣得暴跳如雷,少不了到皇上那裡去參張將軍。此時邊疆,張將軍已經跑到邊疆去巡邊了,皇上正要靠張將軍來平息,怎麼可能治張將軍之罪。
幾年過去,王宰相、張將軍年齡也大了,相繼告老還鄉。皇上怕他們二人回鄉還鬥,就寫將和、相和兩塊匾額送給他們,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將和的匾額給了王宰相,相和的匾額給了張將軍。
或許是受到皇上的感化,回鄉后王宰相、張將軍好得像一個人似的,沒事就在一起下下棋、品品茶、寫寫詩,一時傳為佳話。
當他們後輩有人被召進京任官時,臨行特向王宰相、張將軍討教為官之道。他們二人相視一笑,張將軍說:“天威難測,伴君如虎。自毀清譽,可保前程。”王宰相解釋說:“我和張將軍位及文武之首,天下之事,皆出我們二人之手。我們二人又是同鄉,如果我們在朝中再共進退、親密無間,很容易讓人產生權高欺主的想法。皇上善疑,想要讓他放心難呀!輕者人頭落地,重者連累族人。”張將軍接著說:“所以我和王大人才會在朝中表現得水火不相容,偶爾徇私還不是想讓皇上捏住點把柄,只有這樣皇上才真正放心,認為我們二人志不在天下。不過鬥來鬥去,咱們族人可沒吃虧,青年才俊都學有所用啊。”
原來如此,這兩個老滑頭。
夜班娶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