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齊桓公是誰
齊桓公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國君,他的崛起稱霸也是中國歷史上經典的一幕,受到了後來無數能臣的讚歎,被稱為春秋五霸之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的齊桓公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的齊桓公簡介
齊桓公公元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齊桓公的生平簡介
齊桓公是齊僖公祿甫的三兒子,也就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姜姓,齊氏,名小白,也就是說齊桓公的名字叫姜小白。
齊桓公繼位可謂是九死一生啊,齊襄公晚年,國內大亂,公子幾人相互爭奪王位,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則保護小白逃到莒國,後來公孫無知殺了齊襄公,此時齊國無君,身在外的兩位公子都想回國繼位,此時公子糾派管仲圍堵齊桓公小白,管仲一箭射向小白,小白假死並悄悄潛回國,他比公子糾早到,所以被立為君王,史稱齊桓公。
齊桓公通過假死的計策迷惑管仲,並順利回國當上國君,登基之後的齊桓公馬上發兵攻打魯國,並派使者去傳達訊息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齊公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了結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我齊國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
魯國聽到齊國的這個訊息趕緊把公子糾殺了,並且準備將召忽和管仲送到齊國手裡,但是召忽以為前後都是死,所以就自殺了,唯獨管仲被送往齊國。其實齊桓公的這個計策不過是想要得到人才管仲罷了,並不是真的要報仇殺了管仲。
來到齊國的管仲與齊桓公商討國事與天下局勢,齊桓公對管仲的才能深感佩服,於是封為相國。在管仲等人的輔佐下,齊桓公與諸侯國之間形成同盟,國力日漸強大,成為一方霸主,最後伐楚盟屈完,讓自己的君王之位得以鞏固和確立。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其子都為了爭奪國君之位而拉攏群臣,爾虞我詐的想要除掉其他幾人。兒子們都在為爭奪王位之事忙的不可開交,病重的齊桓公躺在床上都無人照顧,結果死在病床上的齊桓公因為沒有人來收斂而在床上放了六十多天,屍體都已經腐爛長蛆了都沒人來收拾,最後新繼位的長子無虧將齊桓公的屍體入殮下葬。
齊桓公在位期間叱吒風雲,強化了齊國的國力,同時也確立了自己的君王之位,但是到了晚年,尤其是管仲去世之後,他開始變得昏庸起來,因為沒有忠心的人才輔佐和指點才導致齊桓公對奸人深信不疑。而且他性格執拗,管仲死前都已經跟他說過易牙、豎刁等人不可用,但是他不聽,最終才導致這樣悽慘的結局。
齊桓公的小故事
早在齊桓公還沒有上位的時候,他的父親齊襄公在位的時候,齊國內政混亂,齊桓公的師傅感覺到當時齊國可能會發生大亂,就帶著他先逃到了一個小國裡。後來齊襄公被殺,齊國陷入到混亂之中,齊桓公受到了別人的邀請回國,他的哥哥同時也回到了國內,當時他哥哥公子糾讓管仲帶人堵截齊桓公,管仲一箭射去,齊桓公假裝出事身亡,於是公子糾就放心了,慢慢回去。
在公子糾慢慢悠悠回國的時候,齊桓公裝死騙過別人,匆匆忙忙的回國,在齊國內部的支援下,成為了國君,並且討伐公子糾所在的魯國,讓魯國人畏懼殺死了公子糾,之後不計前嫌的任用管仲,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讓齊國的國力提到了巨大的提升。他積極增強中央集權,削弱貴族的實力,並且重視農業的發展,鼓勵生育,減少稅收,使得齊國的人口數大大增加,同時頒佈法律縮小貧富差距,保證私田農的生產利益,吸引了很多的別國人民來到齊國定居,增加了齊國的國力。
同時齊國大肆徵兵,規定每家每戶都得有人服役,所以齊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使得齊國崛起成為了當世霸主。
齊桓公的歷史評價
《春秋公羊傳》說:“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齊桓公作為春秋時代的第一位 霸主,他一向是被高度評價的。當時在夷狄的逼迫之下,中原各國的確遭到了極大的威脅,而通過改革而強盛起來的齊桓公,此時充當起了中原各國的保護神,打出了“尊王壤夷”的旗號。作為霸主,齊桓公又是會盟諸侯,又是插手別國事務,又是安定王室,又是征伐夷狄,可謂風光一時。
穀梁傳譴責了齊桓公通過殺公子糾成為齊國國君的手段。對於桓公前681年在北杏的會盟,《穀梁傳》認為齊桓公並不是周天子任命的方伯,如此是不應當的。但在記載前667年桓公與諸侯在幽的會盟時,稱讚桓公仁義守信。對於桓公在前666年伐衛一事,《穀梁傳》認為桓公雖然是奉王命,但攻伐別國又索取財物,需要輕視。《穀梁傳》認為桓公為燕國討伐山戎一事是莫大之善舉,需要稱讚。《穀梁傳》以為桓公駐曹救邢一事是害怕狄人,不值得讚揚,所以《春秋》避諱不書齊桓公。前658年桓公為衛國築楚丘城,對於此事《穀梁傳》認為桓公雖然有仁愛之心,但此舉超出禮制。桓公率大軍伐蔡,《穀梁傳》認為合乎正道。前655年桓公盟諸侯,擁戴周王的太子,《穀梁傳》認為這是變通禮制擁戴周王的做法值得肯定。《穀梁傳》對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申明周王禁令表示稱讚。《穀梁傳》譴責桓公滅項一事,但又說桓公曾有存亡繼絕之功,所以為之避諱。對於桓公的去世,《穀梁傳》說此人不正道,但前文有所貶抑,記載他的去世時對他的尊敬。
關於齊桓公伐楚的“召陵之師”,也許首當其衝的楚國人最瞭解當時的情況。召陵之師過去一百多年後,楚國的大夫椒舉向追求霸業的楚靈王提到歷史上夏啟王、商湯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齊桓公和晉文公這“六王二公”之功業。而楚靈王在這些歷史人物的偉大業績中,僅選擇了齊桓“召陵之師”作為自己效仿的物件。可見楚國人心目中“召陵之師”是多麼雄壯。童書業認為,“召陵之師”聯軍有一千數百乘兵車的兵力,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在聯軍壓境的巨大壓力下,楚國被迫請求加入齊國同盟,此事在楚人心中印象極深。而齊桓去世後的前641年想謀求霸權的楚國在齊國參加盟會,仍然以齊國為盟主。可見齊桓霸業之盛。
有人認為,當時齊桓公並未有多少實力,當時秦晉都還不是很強大,而對於楚國,齊桓公不過是定了一個盟約,並沒有試試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的雄厚實力。至於抗擊夷狄,更多的是打敗了實力不強的狄人,而對於楚國出兵滅了一些小國的行為,齊桓公並沒有干涉。
孟子對齊桓公持批評態度,認為他不過是靠霸道,而不是王道。
《史記》:“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小老婆者六人”“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可見齊桓公生活糜爛,如此多的兒子也為以後的內亂埋下了隱患。
《管子·小稱》記載“易牙獻嬰”故事:‘夫易牙以調和事公。公曰:“惟蒸嬰兒之未嘗。”於是蒸其首子而獻之公。’易牙以廚藝服侍齊桓公。齊桓公說:“只有蒸嬰兒肉還沒嘗過。”於是易牙將其長子蒸了獻給齊桓公吃。齊桓公親近小人,甚至吃人肉,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糜爛。
世界最著名的十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