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哲學簡史的感受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在學校號召下,有幸拜讀了《中國哲學簡史》,感觸頗深,受益非淺。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在學校號召下,有幸拜讀了《中國哲學簡史》,感觸頗深,受益非淺。這之前,總感覺“哲學”是個很崇高的名詞,是個充滿科學權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 “哲學是„明白學‟,許多事情只有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哲學是„智慧學‟,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麼時候、幹什麼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中國哲學就是中國哲學史。馮友蘭先生用英文撰寫並由其弟子趙復三先生翻譯的《中國哲學簡史》,為我們打開了中國哲學殿堂厚重的大門,讓我們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領略到中國哲學那浩瀚而深邃的智慧思想。李慎之先生有言,“如果說中國人因為有嚴復而知有西方學術,外國人因為有馮友蘭而知有中國哲學。”這或許能夠說明該書在世界上的廣泛影響和重要地位。

  對我們教師來說,學點哲學的意義更是尤為重要。因為在這個複雜、快節奏的社會中,每天都要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矛盾、處理各種關係。所以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我們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與學生打交道,有很多問題和事情,如果我們能夠用哲學的觀點來對待,其實就會容易很多。我感覺, 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基本瞭解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想,瞭解中華民族哲學思想、

  文化發展的歷程,明白儒學之所以成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清楚各家思想的相互影響和促進。而中國封建社會主流哲學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這裡想重點談談與我們教師息息相關的孔子。

  孔子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不僅被歷代的讀書人稱為“聖人”,而且在現在改革開放的時代,孔子在世界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被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但孔子在不同的時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形象,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孔子形象。我們一直想了解:孔子本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對中國文化、世界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這對於我們當前的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所能做的,大家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接近歷史上本來的孔子,但同時,我們的認識又不能不打上時代的烙印,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永遠值得人們重新研究的緣由所在。

  孔子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我年少時地位卑賤,所以學會了很多卑下的事情。孔子曾經在魯國當過管理糧草和牛羊的官吏。這是很小的事,但他做得很認真,一絲不苟。當他管理倉庫的時候,“會計當而已矣”,很認真很仔細;他在做牛羊官的時候,牛羊很肥壯。這就說明孔子無論做什麼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認真地做好,不眼高手底。這就是一個偉大人物的行事。

  孔子一生非常勤奮地學習,從未間斷,自“十有五而志於學”就沒有間斷過。他的學習態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在學習中體會到樂趣。不同於現在的一些人以學習作為實現其他的目的的手段,學習是孔子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是培養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境界。就象他講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學習中對知識產生一種樂趣。孔子一生就是這樣的,他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可以說是對其一生的一種總結。孔子一生無所不學,但學無常師。在他一生的經歷中,他曾向當時一個很小的諸侯國的人學習請教過歷史文化問題,還曾專門跑到東周今洛陽問禮,據說還向老子問過禮。

  孔子推崇“仁義”,仁的本質是愛人,一個人必須對別人存有仁愛之心。常念及此,人們就會善待自己身邊的人。遇到艱辛勞作,流著臭汗的農民或工人時,他不會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會生出惻隱之心;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少爭執,多諒解。孔子又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把仁付諸實踐。如果人人都達到了這個境界,人自然會少作惡,多行善。

  我想,把這“仁義”擺進教育裡、放在教學中來看,首先便是愛學生了,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給與學生人文的關愛,才可能與學生的心靈碰撞處絢麗的火花,教育教學才有了靈性和生命。其次,教師要用自己的“仁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將自己“仁愛”的品質傳遞給學生,從而縱橫相傳。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學生與後人.孔子在解釋古代的典制、思想時,總是以自己對道德的理解去詮釋古代的經書,注入些新的

  東西。這就是孔子和與他同時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這使他成為一個學派的創始人。於我們千年之後的現代教師來說,如果我們還僅僅把教師的職業理解為“傳道、授業、解惑”的層面,那就是固步自封了。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社會文化的膨脹無時不在警示著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

  一、我們要隨時保持學習的心態,因為事物是不斷髮展的。

  21世紀是一個“學習、改變、創業”的世紀, 在21世紀要征服別人,必須用知識。學習是儲備知識的唯一途徑,是給自己補充能量,先有輸入,才能輸出。成功是學習的過程。尤其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的週期越來越短,過時的知識等於廢料,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攝取能量,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生存下來,要想成功就必須不斷的充實自己。要善於思考,善於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創新。學習是積累財富的過程,是創造財富的過程。

  二、我們要學會正確地看待問題,因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在現實工作生活中,“矛盾”可以理解為“問題”、“困難”。詩有云:“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可見我們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了,可正是這些坎坷讓我們一天天長大、成熟。所以我們應該正確面對它們,承認“矛盾”的積極作用,既然“問題”在所難免,那我們就可以把解決問題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機會。同樣在與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樣難免也會出現一些矛盾,我們也不要千方百計掩飾或一次次的僅僅通過自己的讓步來避免矛盾的激化。我們應該明白,這些矛盾可能會促使我們彼此加深瞭解,發展成為一種新的關係,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實際上矛盾的發展只有三種結果:一方壓倒另一方;雙方同歸於盡;一種新的對立統一關係產生。所以我們既不能一再的謙讓,也不要拼個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去尋求建立一種新的平衡關係。

  《中國哲學簡史》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後,讓我用馮友蘭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假如我們能夠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義,倘使我們不能瞭解人生,人生便無意義。各個人對於人生的瞭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別。”

  篇二

  中國哲學簡史已讀過一遍,已是兩年前,只是通讀,第一次讀這本書立刻感覺中國思想文化博大精深,非常人所能領悟,尤其是儒家與道家思想。所以當年讀完即決定這本書必須多讀幾遍。這段時間再拿起這本書,沒有了當年發自內心的敬仰與崇拜,反而多了一些問題。

  比如關於思想家的生活問題,根據書上所說,當時的早期思想家很多原是名門貴族人士,後衰敗成為庶民,以傳道教人為生。早期時有的思想家周遊列國,到處傳播個人思想,甚至還有很多弟子跟隨,經濟問題或者物質需求不知是如何解決的,特別是集體行動時。後期思想家幾乎全是達官貴人或出身名門,處在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中,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已經能夠解決,說明人若要有思想須先解決物質問題。還有思想家的立場問題,畢竟大多思想家為上層人士,沒有感受過平民百姓的生活,更不曉得勞動人民的辛苦。儘管這些思想家從個人的修為一直談到國家甚至宇宙並進行系統的論述,但與現實多數相差甚遠,尤其是儒家思想,讀起來感覺有理想國還是烏托邦的味道。有時感覺這些思想家似乎是在告訴大家其

  個人的精神幻想,或他腦中構建的生活模式。呼籲大家按他說的做,以實現他的願望,但並沒有從實際出發,沒有考慮他人的感受。普通百姓大多整日都在為生存奔波,吃飯的問題都不能解決,哪有閒功夫聽這些高階思想,物質問題不解決直接跨越到精神領域,談何容易?天方夜譚!

  第三問題是關於思想的影響,在當時所謂的封建環境中,思想家告訴大家應該怎麼去做,國家也推崇這些思想。讀過書中這些思想後,感覺從中國古代傳統思想就告訴人們做人要老老實實,要聽話守規矩,要學會去接受和忍受。再加上這些思想有自圓其說的成分,那就是告訴人們要學會自己騙自己,物質上得不到就從精神上滿足,小孩子都懂得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是不對的,成人卻被告知應當如此?!難道一個國家的上層社會必須要完全統一甚至限制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如果這樣做後果是十分可怕的。

  從中國思想的影響不得不回顧它的發展,個人感覺萌芽和高峰階段似乎都在比較靠近前期如春秋戰國時期,這時思想領域較為開放,百家爭鳴,各秀其才,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後期思想的發展高潮就相對較少,好像間隔的時間也相對越來越長。好比從印度到中國,一下先上了喜馬拉雅山,再往東走,就沒原來的氣勢了,山峰越來越少了,路也越來越平坦了。中國的思想後來逐漸失去了當時的輝煌,只有偶爾微弱的一點光芒,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是如此,今天引以為豪人人皆知的就是當年的四大發明,後來的研究發明就少的可憐,沒有了積極活躍的思想與科學研究環境,人們也就缺少了動力,整個社會也就毫無生氣,落後也成為必然。

  以上僅是我讀後的一些個人感覺,總的來說,中國哲學思想能被人們繼承並發展到今天還是尤其優點的,但又感覺年輕人好像不是很適合讀這些,年輕人正處在積極拼搏,不斷奮鬥的時期,很多中國思想卻好像在告知一些消極的想法,在打消年輕人奮鬥的念頭,好比一個年輕人願意為他的理想奮鬥終身,而一個長輩這時卻告訴他奮鬥終身也就是那麼回事。一個小孩子很多東西都沒見過沒學過沒用過,而你卻從小不告訴他這些,不讓他學這些,不讓他碰這些。一個井底之蛙能有什麼見識,沒有見識能有什麼想法,沒有想法如何能有所發展?所以還是先放下某些想法與觀念,年輕時還是需要不斷的奮鬥與磨鍊,待有了一定的人生經驗到了不惑知天命的時候再來學習,我想用人生經歷結合思想應該更有所感悟。

  篇三

  選擇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因為自己一直喜歡哲學,尤其是喜歡滲透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雖然很多人說這本書晦澀難懂,然而在我看來,它已是將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給了讀者,因為畢竟這本書成書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給外國人上中國文化課。毋庸置疑的是,這本書英文版在當時絕對堪稱是國外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介紹的英文書籍。而馮友蘭更是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秀的學者之一。它的問世,為外國人瞭解中國文學起到了極大的積極意義。而它翻譯成為中國後,也更不失為一本言簡意賅,輕鬆易懂的中國哲學讀物。

  中國哲學簡史呈現給我了一個在紛繁亂世出現的文化盛世。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均在那樣一個時代興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在那樣一個生產力極端低下,戰端頻起的年代,諸子百家遊或是遊走於各個諸侯之間抒發自己的治國之道,或是在一方著書教學,或是學以致用,或是為戰爭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說,中

  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高峰。我們現在的許多思想,所做的很多決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時期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德克·佈德教授在《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寫道:“他們中國人並不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組織形式,而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這一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文明國家把教會和神職人員看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馮友蘭 教授將宗教等現象稱為超道德現象,並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哲學意識如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過濃厚,因而在哲學裡找到了超越現實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學裡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養。中國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事實上,隨著科學的不斷髮展,宗教的權威被不斷削弱。很多維護傳統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這個世界除宗教之外沒有什麼辦法達到可高的價值,那麼人們宗教儀式的淡薄的確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實上,哲學能夠達到更高的價值,它更為直接,也更加單純。哲學取代宗教的地位,這合乎中國哲學的傳統。也體現出了在中國哲學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學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類至高道德上體現其價值,樸素點說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哲學家就是熱愛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物件。我們永遠不可能佔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熱愛和追求“智慧”。正如 馮友蘭 教授所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不是為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體而言,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類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我感覺, 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或許可以不關心數學和物理學的新進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們的成果,但是卻不應該不關心哲學,因為哲學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們每個人應該關心的問題。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未經理性審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儘管經過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標。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儘管哲學

  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為後人提供了各種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

  在闡釋了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後, 馮友蘭 教授選取了諸子百家中代表性學說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每個朝代之初,百廢待興,統治者大多勵精圖治,道家“清虛自守”、“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就其用來作為恢復國力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導思想。而到了統治中期,社會需要穩定秩序,統治者大多采用儒家倫理來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順父母,臣民忠於 君主。盛極必衰,由於缺乏監督和制約,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每個王朝的鼎盛便預示著她開始一步步的走向衰敗。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貪汙腐化,魚肉百姓。此時民怨沸騰,統治者不得不採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辦法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治。縱觀中國哲學,無論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把關注點放在具象的人倫關係上,所以被認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除了最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認識論理論是一種樸素的實在論,墨家中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先秦的科學家,這自然讓我這個學工科的大學生產生了巨大興趣。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現的。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眾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為平民聖人。墨子老年隱居於魯山縣熊背鄉黑隱寺並卒葬於此,現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蹟供人們瞻仰。

  中國哲學並不是一塵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不斷髮展進步的,如儒家學派就經歷了很多的發展,也發生了很多演變。中國哲學以其獨特的魅力對不斷舶來的外來文化相容幷蓄直到今天。回顧歷史,我們發現,其實中國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時一直都具有這樣的韌性與海一般廣闊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時代,一個西方文化佔主流文化的時代,中國哲學依舊能綻放它的光彩。

  馮友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指對客觀事物的資訊,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其實哲學並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缺少是它們“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們都能在中國哲學中尋求到心靈的慰藉。

  

程朱理學讀書筆記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
相關知識
讀中國哲學簡史的感受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
讀中國哲學簡史心得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優秀範文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心得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論文
讀中國哲學史大綱有感
中國哲學相關的論文
中國哲學概論的論文
中國哲學相關的論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