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筆畫的中秋節黑板報邊框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一般來說,我國民間以天上月圓定為佳節,實在是有團圓的民俗基礎。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那麼關於中秋節黑板報怎麼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中秋節黑板報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希望對你有用,歡迎閱讀!

  中秋節黑板報圖片:

  中秋節黑板報圖片1

  中秋節黑板報圖片2

  中秋節黑板報圖片3

  中秋節黑板報內容1:

  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黑板報內容2:

  賞月的起源:

  祭月早在秦漢以前就有了,當時主要在宮廷內進行。後來歷代的帝王都沿襲這個儀式,每逢中秋節,必舉行隆重的祭月儀式,現存北京的月壇,便是專門用於皇帝祭月的場所。八月十五相傳是太陰娘娘月神的誕辰。在當天晚上,都會在屋外庭院擺設香案,案上放置香爐、燭臺,燃燭焚香,用柚子、西瓜、月餅來敬奉月神,並且由婦女兒童負責祭拜由於月亮屬陰,所以一般來說,拜月只是婦女和兒童的活動,男子是不拜月的。拜月時,全家成員齊集,以取團圓的意思。主祭的人是女家長,她先向神位上香,三叩首;然後其他女性按尊卑長幼行三叩首禮。

  拜結束後,一家人圍坐賞月一起喝“團圓酒”,吃“賞月飯”,嘗“團圓餅”即月餅及爪果;從前,由於交通不便,故北方人拜月的水果多是各種梨子、蘋果、石榴、葡萄、棗子、桃子、果藕、西瓜等。而南方盛產拜月的蔬果則有香蕉、柚子、楊桃、柿子、菱角、椰子、枇杷、佛手、菠蘿、蜜桔、橙子、花生、芋頭等。老人會指著月光,給兒童講“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砍桂樹”的故事。

  而這天回孃家探親的婦女,必須返回婆家團圓,民間有“寧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的俗諺,就反映了這個習俗。

  祭月的習俗之所以在唐代以後迅速流行於民間,與唐明皇遊月宮的傳說有很密切的關係。《唐逸史》記載:鄂州人羅公遠,俟候唐明皇在中秋夜賞月。看著玄宗目不轉睛的一直望著明月,便邀請玄宗去遊月宮。他取出一根柺子向著空中擲去,突然化為一條銀色的大橋,他請玄宗一同上了大橋,差不多走了數十里遠,覺得精光奪目,寒氣逼人,才發現到達一座大宮殿前。羅公遠說:這就是月宮了!玄宗見到有數百個仙女穿著素練寬衣,在廣大的宮廷中跳舞,歌聲嘹亮,音韻非常優美,便問說:“這是什麼曲子?”羅公遠回答說:“就叫霓裳羽衣曲”。玄宗牢牢記住那曲子的聲調,回到宮中,立即命人依照他所記的聲調,編成了一首《霓裳羽衣曲》。這就是《霓裳羽衣曲》的由來。此曲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法曲,內容描寫了唐玄宗上述到月宮見仙女的神話;所以中唐詩人白居易在元和年間看見當時宮廷裡表演此曲時,舞者“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纓累累佩珊珊”,儼然是一副天宮仙女的打扮。其舞姿也是“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抑無力,斜曳裙時雲欲生”,“煙蛾?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看來其意境與月宮的神話極為吻合。

看過此黑板報的人,還:

中秋節黑板報邊框素材
關於中秋節黑板報的花邊圖片
相關知識
粉筆畫的中秋節黑板報邊框
快樂的中秋節黑板報邊框模板
好看的中秋節黑板報邊框設計圖片大全
中秋節黑板報邊框圖片
中秋節黑板報邊框素材
中秋節黑板報邊框簡單又漂亮圖片大全
中秋節黑板報邊框
粉筆畫慶祝元旦黑板報邊框簡筆畫
中秋節黑板報邊框簡單又好看
中秋節黑板報邊框簡單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