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讀書筆記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讀《東周列國志》,小編的讀書筆記是讀史可以讓人變得聰明,要多從史書中汲取精神養料。那麼讀者的讀書筆記又是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新世紀學校五三班 何康俊

  《東周列國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這是我寒假裡讀的一本書,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列國紛爭的偉大時代,無數國家和人在這段長達數百年的動盪不安中沉浮。它忠實而精彩地記錄了這段寶貴的歷史,他從西周末年寫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內容巨集富,頭緒紛繁。人物、情節,錯綜複雜。它故事性強,讀起來娓娓動聽,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裡面許多故事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講的是周幽王寵信他的愛妃褒姒,為獲得褒姒的一笑,點燃了用於報警救援的烽火。臨近的諸侯看到後,馬上過來救援。結局則是周幽王的確讓褒姒眉開眼笑,但卻讓諸侯寒心,最終亡國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大道理:做人要講究誠信,等到危險真正來的時候,別人就不會幫助於你。而你再反悔就來不及了。還有一個故事,雖然不是《東周列國志》裡面的故事,但道理確是一樣的。《狼來了》這個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吧!故事中的孩子用“狼來了”騙山下種田的人以獲得快樂,幾次以後,當狼真的來時,別人已經不相信,不去救他,讓他差點命喪黃泉!

  這兩個故事異曲同工,都告訴我們做人應該誠實,不能因為自己的利益而欺騙別人。

  篇二

  書第一回。作者從周宣王上追兩代:周夷王、周厲王、周宣王。作者總結西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周夷王覲禮不明,導致諸侯逐漸強大;

  周厲王暴虐無道,為國人所殺,開後世民變之始;

  周宣王前期英明有道,但宣王三十九年征伐姜戎失敗,國力大衰,後期更錯殺忠臣,晚節不保。

  本書第二回。周宣王駕崩,周幽王即位。周幽王無道,寵信讒臣,將大夫趙叔帶免官。趙叔帶攜家奔晉。大夫褒珦xiang4諫阻,被囚。褒珦之子洪德在民間搜得美女,取名褒姒,進獻給幽王。幽王寵愛褒姒,釋放褒珦。褒姒生子伯服,與王后及太子宜臼爭位。太子宜臼被外放到申國,王后被打入冷宮。褒姒被立為王后,伯服為太子。周幽王、褒姒、虢石父又導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惡作劇,以王室威望與社稷安全為兒戲,大失諸侯之心。

  本書第三回。幽王欲興兵伐申,申侯引犬戎之兵先行攻佔長安,周幽王、褒姒、伯服身死,司徒鄭伯友亦護駕死節。衛侯、晉侯、鄭世子掘突領兵將犬戎逐出長安,迎立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周平王無力抵禦犬戎騷擾,同時覺得西京殘破,遂東遷雒邑,中國進入東周時代。

  這就是這三回的梗概。細思之,仍可發散。

  篇三

  我《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深有感觸。書中描寫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百家爭鳴、列國紛爭的偉大時代。記載了無數國家和個人在這段數百年的動盪不安中府仰沉浮。它比《三國演義》內涵豐富,人物智謀比《三國》強。全書精彩紛呈,描繪了許多個人。

  《幽王烽火戲諸侯 》是一個讓我很氣憤的故事。幽王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為了讓一個叫褒姒的姑娘笑,聽信奸臣的話,帶著褒姒到驪山遊玩,驪山腳下有二十多座烽火臺,點起了狼煙,附近的諸侯都以為犬戎來了,帶著各自的士兵來作戰,發現沒有敵人,日記,都回去了。雖然褒姒高興地笑了,但是這件事給幽王種下亡國的種子。後來,犬戎真的入侵了,再點起狼煙就沒人來救援了。幽王最終被殺死了。結果是,君不是君的幽王因為戲弄了諸侯導致了亡國。我們都應該引以為戒,更不能向他學習,做事做人都要誠實講信用,不能說,欺騙別人。

  《臥薪嚐膽》最讓我敬佩的人是越王勾踐。他在越過輔佐君主。一次,吳國為了報以前越國侵犯的仇,發兵伐越,結果大敗,後來吳國君主死後。波的兒夫差繼位吳王。他打敗越國後,越國勾踐求饒,吳國答應了。與施工見到了吳國養馬,而且整天穿著童僕的衣服,天天斬草料餵馬,還舔過夫差的大便,夫差見勾踐如此忠心於他,就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其實,他每天都要臥薪嚐膽,不忘國恥。20年後,文中訓練的精兵終於滅了吳國。他的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卻是要運用到學習中去,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這本書主要寫了春秋中的戰國時期中的事,它忠實而精彩的記載著那時的情景,彷彿讓我又重新回到了戰國時期。彷彿又聽到了那馬蹄的廝殺聲,彷彿自己是其中的一位戰兵,一位謀士或一位皇帝.......

  通過我們提供的讀東周列國志故事有感200字,大家一定會對讀後感有新的認識,從而養成寫讀後感的好習慣!

 

東周列國志故事的讀書筆記

狼圖騰讀書筆記範文
鹿和狼的故事讀後感
相關知識
東周列國志讀書筆記
三國志讀書筆記精選
三國志讀書筆記
東周列國志名言
東周列國志中的勵志格言
東周列國志中的名言名句摘抄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
百年潮中國夢讀書筆記讀後感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筆記精選摘抄
安娜卡列琳娜讀書筆記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