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真題訓練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選擇題是高考歷史試卷中最為穩定的一種題型,怎樣才能做好高考歷史選擇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僅供大家參考!

  一

  1.眉山市2014屆高三第一次診斷性考試有人說“人人都可以成為史學家”、“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此正確的理解是  

  A.用現代史學觀去研究歷史

  B.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歷史學家,可以不憑藉史料而加以說明、解釋

  C.史學家因其個人立場、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對歷史的解釋會不同

  D.就是我們用那個時期的歷史觀去認識那個時期的歷史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

  【解析】考查學生提取資訊、理解材料的能力。由於每個人的文化水平、個人經歷、所持立場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對錯之分,同時對同一個問題,不同時期的人們會有不同的看法,即“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故C項正確。

  【答案】C

  2.北京市東城區2014屆高三第一學期期末下列各項史實與結論之間邏輯關係正確的是  

   史實  結論
 A  梭倫改革使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皆有權參加公民大會(刪。)  梭倫改革使雅典男性公民在政治上獲得了平等的權力(刪。)
 B  在湖北江陵楚國郢都的墓葬遺址中,發現了刻有“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銘文的寶劍  墓葬所在地曾經處於越國的疆域範圍
 C  1853年的《順德縣誌》載:“女布(指土布)原遍於縣市,自西洋以風火永牛運機成布,舶至賤售,女工幾停其半。”  中國傳統紡織業受到嚴重衝擊
 D  1953年12月,我國5.7億人蔘加了基層選舉,共選出基層人民代表大會代表5669144人  我國基層民主得到加強和擴大
【考點】雅典民主政治——梭倫改革;晚清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小農經濟逐步解體;現代中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史學理論——史料研究

  【解析】梭倫改革並未使所有男性公民獲得同等權利,而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故A項錯誤;越王自用劍的出土並不能成為該地為原越地的充分證據,故B項錯誤;《順德縣誌》所載表明由於洋布的衝擊,中國傳統紡織業者大量破產,能夠得出相關結論,故C項正確;選舉出基層代表並不意味著基層民主得到加強和擴大,只能表明逐層選舉的選舉體制,故D項錯誤。

  【答案】C

  3.南充市2014屆高三第一次高考適應性考試湯因比說:“人們將記住這個時代,這主要不是因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惡,也不是因為它的令人驚訝的發明,”“人們要敢於認為文明的益處為整個人類利用是行不通的。”由此可見,作者觀察歷史的視角主要側重於  

  A.多角度認識和考察史實 B.階級鬥爭分析法

  C.全球責任和文明角度 D.歷史結構分析法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觀念全球史觀和文明史觀

  【解析】從材料“人們要敢於認為文明的益處為整個人類利用是行不通的”,說明作者觀察歷史的視角主要側重於全球責任和文明角度,故C項正確;作者強調的是文明角度,不是多角度,故A項錯誤;階級鬥爭分析法強調的是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並且正是進步階級對反動階級的革命鬥爭,推動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故B項錯誤;歷史結構分析法強調的是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方法,故D項錯誤。

  【答案】C

  4.涼山州2014屆高三第一次診斷性檢測商代的文字書體較自由,可以正書,也可以反書。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據此對司母戊鼎的銘文提出了新的考釋:將“司”改為“後”。2011年3月,在完成擴建的新國家博物館中,司母戊鼎已改名為“後母戊鼎”。據此,你認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據是  

  A.文字研究   B.史料記載

  C.民間傳說  D.專家觀點

  【考點】史學理論——史料研究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司母戊鼎更名的依據是商代的文字書體,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史料記載、民間傳說,故B、C項錯誤;專家觀點也是在研究商代的文字書體而得出的,故D項錯誤。

  【答案】A

  5.涼山州2014屆高三第一次診斷性檢測學習歷史必然會涉及到歷史時間,掌握歷史紀年方法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下列有關歷史紀年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王安石開始變法的1069年是公元11世紀中期②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歲那年③中華民族取得抗戰勝利是在民國三十四年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是在農曆甲午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點】史學理論——歷史紀年法

  【解析】康熙五十年是指康熙即位後的五十年,故②錯誤;中華民族取得抗戰勝利是在1945年,民國元年為1912年,中華民族取得抗戰勝利是在民國三十四年,故③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是1949年,是農曆己丑年,故④錯誤;由此可以判斷B項正確;A、C、D錯誤。

  【答案】B

  6.鄭州市2014年高中畢業年級第一次質量預測 “經濟學家把現代化定義為人類逐步提高其對外部環境的控制能力並利用它來提高人均產出的一個過程。社會學家指出,現代化的其他特徵包括:喚醒和激發大眾對現在和未來生活的興趣,認為人類生活是可以理解的而不是受制於超自然的力量,以及直至目前才樹立起的對科學和技術的信賴。”材料認為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對現代化的認識  

  A.是相同的 B.是矛盾的 C.是毫無關聯的 D.是互為補充的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觀念現代化史觀

  【解析】根據材料資訊可知經濟學家眼中的現代化突顯了經濟發展,社會學家眼中的現代化強調了社會和政治的融合,對於世界歷史來說,二者對現代化的認識應該是互為補充的,故D項正確;A、B、C三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A、B、C三項錯誤。

  【答案】D

  7.佛山市2014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學質量檢測 “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這話聽來好像很對,沒有材料你出什麼貨?沒有史料你寫什麼歷史?但深入追尋一下,也是有問題的。……所以,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貨,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腦袋裡,在不同時代的人的腦袋裡可以出好多分貨。對這段話理解最為準確的是  

  A.史料是歷史學的重要基礎 B.史料解讀當遵循邏輯性

  C.史料蘊含資訊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讀具有主觀差異

  【考點】史學理論——史料解讀

  【解析】材料強調,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腦袋裡,在不同時代的人的腦袋裡可以出好多分貨,說明史料解讀具有主觀差異,故D項正確;“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說明史料是歷史學的重要基礎,但這不是材料要強調的觀點,故A項錯誤;B、C項觀點在材料中都沒有涉及到,故B、C項錯誤。

  【答案】D

  8.焦作市2014屆高三第一學期期中學業水平測試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認為:“時代愈後,傳說中的古史期愈長”;“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盒放愈大”,例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聖賢是禹,到了孔子時代出現了堯舜,及至戰國時代又出現了黃帝、神農,到了秦代又出現了“三皇”,到了漢代以後則出現了“盤古”。按照顧頡剛的說法,下列哪一朝代中關羽的形象最光輝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考點】史學理論——歷史認識論

  【解析】關鍵資訊: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盒放愈大。根據關鍵資訊可知,應選擇關羽年代最久遠的,故D項正確,A、B、C項錯誤。

  【答案】D

  9.寶雞市2014屆高三教學質量檢測國學大師王國維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證據法”:“ 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雖古書之未得證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證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斷言也”。對此理解正確是  

  A.這種史學研究方法更注重地下之資料的研究價值

  B.用這種史學研究方法研究後得出的史學結論應該深信不疑

  C.這種史學研究方法對於具體史實的考證和抽象理論的論證作用很大

  D.新材料不一定是新發現新出土的材料,而是新眼光新視角看待的材料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

  【解析】“二重證據法”就是將“地下發現之新材料”與“紙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釋證,以達到考證古史的目的,該方法並沒有強調更注重地下之資料的研究價值,故A項錯誤;“二重證據法”提供了一種新的史學研究方法,但不能保證據此得出的史學結論深信不疑,因為隨著史料的日益豐富和技術、方法的進步,歷史研究還會不斷深入,故B項錯誤;這種史學研究方法對於傳統文獻的論證作用很大,故C項錯誤;該方法既繼承中國傳統歷史考證學,又融合西方近代學者治學的新理念、新方法,故D項正確。

  【答案】D

  10.日照市2014屆高三12月校際聯合檢測一位學者認為唐宋時期江南曾經實施稻麥輪種制不同農作物輪換種植,並引用白居易任職蘇州時寫的詩句“去年到郡日,麥穗黃離離;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證明自己的說法。關於這位學者的看法,以下哪項較為合理  

  A.詩裡提到麥作、稻作,足以作為稻麥輪種的佐證

  B.詩中指出稻、麥產於不同季節,足以說明輪種制

  C.詩中並未指明稻、麥產自同一塊土地,不足為據

  D.詩人的描述多不精確,不適合運用在歷史的討論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論證

  【解析】輪種制是指是在同一塊土地上,一年播種和收穫兩次以上的耕作方法。白居易的詩只是說明看到蘇州糧食作物生長的情況,並沒有說明是江南其它地區的具體情況,不具有普遍性,故A、B錯誤,C項正確;文學作品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也可以作為史料,故D項錯誤。

  【答案】C

  二

  1.襄陽市2013年12月普通高中調研學者羅志田在《復活往昔的歷史想象》中說:“歷史想象是一種有憑藉的再創造,卻不是創作;它必須從已獲得的歷史知識那兒下手,也只能在已知歷史事實所提示的範圍裡馳聘……就像杜甫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所表述的那樣,雪嶺千秋浩浩茫茫,卻依然需要一扇窗戶以為其範圍,否則便不成圖景;反過來說,雖尺寸之窗,而千仞之心,四時之雪盡納其間,可供揮灑的天地,也不可謂不大。”其主要觀點是  

  A.歷史想象必須以歷史事實為依據 B.歷史事實必須以歷史想象為前提

  C.歷史事實必須由歷史想象展現 D.歷史想象和歷史事實互為因果

  【考點】史學理論——歷史認識論

  【解析】提取材料資訊,“它必須從已獲得的歷史知識那兒下手,也只能在已知歷史事實所提示的範圍裡馳聘”,說明歷史想象不是創作,必須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故A項正確;歷史就是過去所發生的事,因此歷史事實具有客觀性,歷史研究可以進行歷史想象,但是歷史想象也要以真實、可靠的史料為依據,大膽想象,小心求證,故B、C、D三項錯誤。

  【答案】A

  2.宜賓市2014屆高三第一次診斷性考試 “歷史意見”指的是在那制度實施時代的人們所切身感受而發出的意見。這些意見,比較真實而客觀,待時代隔得久了,該項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後代人單憑後代人自己所處的環境和需要來批評歷史上以往的各項制度,那隻能說是一種時代意見。下列屬於時代意見的是  

  A.“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東漢•王充 《論衡》

  B.實行均田制“國家殷富,庫藏盈溢,錢絹露積於廊者不可較數”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

  C.王安石變法“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 宋•司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傷國者疏》

  D.以皇帝名義“詔定國是”,其目的是“以變法為號令之宗旨,以西學為臣民之講求,著為國是,以定眾向,然後變法之事乃決,人心乃一,趨向乃定。”梁啟超《戊戌政變記》

  【考點】史學理論——歷史認識論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弄清“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的區別,從時間上看,“歷史意見”強調當時人的評價,時代意見強調後代人的評判,據此來判斷各選項,A項由後代人發表,屬於時代意見,故A項正確;B、C、D三項都是由當時人提出,屬於“歷史意見”,故排除。

  【答案】A

  3.孝感市2014屆高三第一次統一考試梁啟超在《新史學》中說:是故善為史者,必研究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於是有所謂歷史哲學者出焉。歷史撰述與歷史哲學雖殊科,要之,苟無哲學之理想者,必不能為良史,有斷然矣。”其觀點主要表明  

  A.歷史與歷史哲學之間沒有本質區別 B.史學家要善於發現並闡明歷史規律

  C.歷史學的社會功能是探求公理公例 D.社會進化論是歷史哲學的研究範疇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研究

  【解析】梁啟超在《新史學》中強調,歷史研究要關注人類社會的進化發展,探究其中的歷史規律,這樣歷史哲學就出現了,故B項正確;歷史哲學的社會功能是探求公理公例,故C項錯誤;社會進化論是歷史的研究範疇,故D項錯誤;由此可見歷史與歷史哲學之間有本質區別,故A項錯誤。

  【答案】B

  4.美國學者L.S.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西方由於自己的技術成就、經濟活力以及社會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發生著變化。而所有這一切,形成一種最終導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動力。結果,極為穩定而又保守的中國社會,被西方勢不可擋的擴張主義弄得四分五裂”。材料不能夠體現的史觀是  

  A.文明史觀 B.全球史觀 C.近代化史觀 D.社會史觀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觀念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理解四種史觀的內涵。文明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全球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整體,是從分散到整體發展演進的歷史,近代化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實現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社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不僅是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歷史,更是與平民百姓息息相關的小事件的歷史,聯絡材料資訊“西方主宰全球”、“穩定而又保守的中國社會”、“被西方擴張主義弄得四分五裂”,由此可以判斷材料體現了文明史觀、全球史觀和近代化史觀,故排除ABC三項,選擇D項符合題意。

  【答案】D

  5.近代史上某著名學者說:“我國人無論治何種學問,皆含有主觀的作用,從不肯為歷史而治歷史,而必侈懸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經世’等。一切史蹟則以供吾目的之芻狗,其結果必至強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墜地。”根據這則材料,該學者主張  

  A.肯定傳統史學對現代史學的借鑑意義

  B.抨擊講求褒貶筆法的傳統史學,追求史學的客觀性

  C.提倡史學研究應著眼於“明道”“經世”

  D.主張託古改制,為維新變法制造理論依據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研究

  【解析】材料本意是主張不帶任何主觀色彩地客觀敘史,故正確答案為B項;材料恰好反對傳統的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記史方法,故排除A、C項;材料未涉及託古改制,故排除D項。

  【答案】B

  6.東晉的孫盛討論《三國志》與《世語》有關袁紹出兵人數的差異。《三國志》寫到:“袁紹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曹操根據地許。”《世語》則記載:“袁紹僅有步卒五萬,騎八千。”孫盛指出:“根據曹操曾對崔琰說,冀州戶籍曾有人口三十萬,再加上幽、並、青等州,更是不少。袁紹用兵,必然大舉出動,所以他出兵十萬攻打曹操應屬可信。”上述孫盛所說的內容,在歷史學中稱為  

  A.敘事 B.考證 C.褒貶 D.史論

  【考點】史學理論——史學研究方法

  【解析】東晉孫盛討論《三國志》與《世語》有關袁紹出兵人數的差異,通過尋找曹操的原話來加以佐證,辨明真偽,這就是考證的史學研究方法,故答案選B項;敘事是敘述歷史事實,不給出主觀色彩的觀點,據此排除A項;褒貶有讚揚或者貶抑,材料無法體現,聚財排除C項;史論即關於客觀歷史如史事、人物、歷史現象等的評論,材料沒有作者評論,故排除D項。

  【答案】B

  7.瀘州市2014屆高三第一次教學質量診斷性考試法國史學家朗格諾瓦和瑟諾博司所著《史學原論》一書中指出:“史料可分為兩種,有時是過去的事件,留下實跡碑碣及製造品,有時也是更常見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跡,是心理的狀態——一種文字上的描寫和敘述。”作者在此想要說明的是  

  A.文字史料帶有一定的主觀因素 B.實跡和文字史料都能客觀地反映歷史

  C.歷史是“心理的狀態”的反映 D.只有實跡史料才能夠真實地反映歷史

  【考點】史學理論——史料的分類及特點

  【解析】依據題意,史料包括實物史料、文字史料文字上關於心理狀態的描寫和敘述。文字史料往往會受到作者立場、理解角度等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帶有一定的主觀因素,不一定能夠客觀地反映歷史,故A項符合題意,B項錯誤;實物史料能夠較客觀反映歷史,故C項錯誤;文字史料也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去偽存真,也能夠真實地反映歷史,故D項錯誤。

  【答案】A

  8.當代中國學者劉偉在《反思全球化和民族主義》一文中說:“文化是不能以進步的標準來衡量的,莎士比亞的悲劇不高於《詩經》裡無名詩人的風雅頌,《論語》和《純粹理性批判》同樣具有永恆的價值。”與其觀點相吻合的評述是

  A.全球化和民族文化相互排斥

  B.民族主義一般都建立在民族特殊文化的優越性基礎上

  C.民族文化具有多樣性和不可替代性

  D.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應拒絕異質的外來文化

  【考點】史學素養、古今文化

  【解析】有材料資訊可知,劉偉認為,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都有可取之處,不存在西方文化比東方文化進步或者東方文化比西方進步之說。這是對文化多樣性的肯定,反映了文化的不可替代性。故選C。

  【答案】C

  9.南充市2013屆高三第一次高考適應性考試商代的文字書體較自由,可以正書,也可以反書。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據此對司母戊鼎的銘文提出了新的考釋:將“司”改為“後”。2011年3月,在完成擴建的新國家博物館中,司母戊鼎已改名為“後母戊鼎”。據此,你認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據是

  A.專家觀點 B.民間傳說

  C.史料記載 D.文字研究

  【考點】古代中國科技文化

  【解析】 從材料資訊可知,商代的文字書體較自由,可以正書,也可以反書。可以將“司”改為“後”。因此司母戊鼎已改名為“後母戊鼎”的主要依據是文字研究。故選D。

  【答案】D

  10.涼山州2013屆高中畢業班第一次診斷性檢測漢武帝“獨尊儒術”、李贄批判孔子、康有為尊孔子為改革先師、袁世凱“尊孔復古”、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中的“批林批孔”、當前的“孔子熱”,這些現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孔子的命運。以下各項中,能夠用來解釋孔子“命運”的比較科學的觀點是

  A.“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B.“歷史就是過去的人和事”

  C.“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D.“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考點】史學常識

  【解析】注意題幹中的“既是一定的上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孔子的命運。”不同歷史時期,對孔子的態度,都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反映,是為現實服務的。

  【答案】A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真題及答案
全國曆史高考題集錦
相關知識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試題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試題彙總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真題及答案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真題訓練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彙總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總結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真題彙總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真題專項訓練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真題總結
全國卷高考歷史選擇題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