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民族精神演講稿
民族精神是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有的一種文化,而不只是教科書上用來考試的文字檔案,小編為大家整理了3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
中國了不起,中國人更了不起,要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
我們作為21世紀的小主人,就應該從小弘揚民族精神,長大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人。
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柱,是維繫本國民族人民生存發展的根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
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含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更堅強,就是不斷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使之成為古往今來中華兒女奮發向上,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柱。在《狼牙山五壯士》中,五壯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與敵人進行殊死搏鬥,最後在彈藥耗盡的情況下,寧死不當敵人的傀儡,英勇跳崖,壯烈犧牲。他們不畏犧牲,寧死不屈,熱愛祖國的精神無不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我們要像五壯士一樣弘揚民族精神,不屈不撓,立志成才,爭做四有新人,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時刻準備著建設我們了不起的國家。
同學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吧!把對祖國,對人民深厚的愛,把個人的理想,心願和報復,化為立志圖強,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添磚加瓦!為祖國明天的輝煌而努力奮鬥!
篇2
同學們,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祖國,我為你驕傲
什麼是祖國?祖國就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是每一箇中國公民,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祖國是我們大家的家。祖國在那裡?祖國就在我們面前,就在我們的教室裡,就在我們的校園裡,就是我們每天面對的同學、老師、家人。祖國的興亡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行為積累起來的。
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互相融合成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全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偉大的民族必定有偉大的民族精神,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什麼?詩人艾青寫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認為這是對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釋,那就是熱愛自己的祖國——愛國主義。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有著注重團結的悠久歷史和優秀傳統。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各民族人民之間相互融合,和睦相處,同舟共濟,共同進步,孕育、培養和形成了一種崇高而樸實的民族團結意識。正是這種民族團結意識,使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始終沒有解體,始終沒有屈服,始終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是幾千年來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這種共同願望,決定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方向。依靠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中華民族無所畏懼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排除了一個又一個障礙,勇往直前。堅持民族團結意識,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繁榮、昌盛的根本保證。
中華文明蜿蜒奔騰了五千年,讓我們在這裡回顧、反思、警醒。我們要弘揚民族精神,要讓我們的祖國經過我們的努力,變得更加繁榮,更加勃發!
每當五星紅旗升起,每當《義勇軍進行曲》奏響,我們中華民族的每一個人,都會感到自己同莊嚴站在一起,同偉大站在一起,同勝利站在一起,同太陽站在一起!
篇3
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開闊了我們的觀測範圍,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但對於外來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因此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精神,使我們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
所謂“民族精神”就是指一個民族的核心品質,我們中國的精神就是“剛強”/“友愛”。
回顧歷史,中國的今天得來的多不容易: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再到北伐戰爭。九一八等等都給我們的國家帶來了不小的災難。
但現在,中國人卻站起來,逐步走向小康了,因為中國人的骨子裡就帶著“血漢”,”剛強之氣。達到了,不灰心,不氣餒,還彙集於敵人迎頭痛擊,正是有這一特點,中國才有今天。
“友愛”是一個民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一個國家缺少了“友愛”,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那麼就算這個國家再富有,再強大終究會落到國破民亡的下場。
還記得2009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發生的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大地震吧?!我們忘不了那一幕幕觸目驚心殘垣斷壁的畫面,更忘不了那一場場感人致深的事件。人們一聽到這一件事,沒有人組織也沒有人命令都無私地為災區捐款捐物,此時的我心裡好溫暖好感動,為我能生在中國這一“有情”、“有義”、“有愛”的民族中而自豪!
所以,做為中學生的我們應該拉起手來團結友愛,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發揚傳統精神。
一起來弘揚民族精神,爭做當代中學生!
看完“”的人
1.中學生傳統美德演講稿4篇
2.民族精神教育演講稿3篇
3.弘揚民族精神演講稿最新4篇
4.弘揚民族精神演講稿500字4篇
5.給中學生的勵志演講稿3篇
畢業班學生國旗下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