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通人際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6日

  是曾仕強所講人際關係理論,那具體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差別

  第一,西方的人際關係是神本位的,中國的人際關係是人本位的。西方人認為上帝高高在上,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中國人則不同,伏羲氏一開始就讓我們認識到,宇宙之間最了不起的不是神,而是人。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非得弄一個神來做自己的主宰呢?

  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外來的。中國人只崇拜自己的祖先,而不去拜什麼神——中國人不是在拜神、拜佛,而是禮神、禮佛,就是看到神、佛時,走過去打個招呼,如此而已。

  第二,西方人以個人為單位,中國人以家庭為單位。西方人看到一個小孩,通常會直接問他叫什麼名字;中國人看到一個小孩,通常會問他是誰家的小孩。中國人會根據小孩的爸爸來判斷他的品性,而不是根據他自己。同理,要是小孩做錯事,人們通常把錯誤歸到他父母的頭上,責怪他們不會教育小孩。

  第三,西方人重視平等,中國人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西方人可以直呼爸爸的名字,因為大家是平等的。在中國,這樣做就是不孝,是忤逆。中國人不認同西方人那種“人生而平等”的觀點,而認為人一出生就不平等,而且是合理的不平等。合理的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但是,過分的不平等,我們就會反抗。中國人不相信絕對的平等,資源有限,機會太少,怎麼可能絕對平等?

  人與人之間合理的不平等所體現的正是中國人的倫理。爸爸與兒子、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永遠有高低上下之分,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沒有哪個中國人敢站在上司面前說:“我和你是平等的,所以你也要聽我的話。”中國人對上的態度和對下的態度不同,你對下屬敢講的話,不一定敢對上司講,這是很正常的。對上級是一個說法,對下級是另一個說法,這就是倫理的體現。

  第四,受神本位的影響,西方人只講權利義務,而中國人講彼此對待。西方人就算父子之間也是權利義務的關係——兒子 18歲以前,靠父母養活;18歲以後,就得靠自己。中國人不看重權利義務,如果中國的父母一等孩子長到 18歲就讓他自生自滅,會被別人視為狠心的父母。

  中國人所重視的彼此對待,就是說:你對我好,我沒有理由對你不好;你對我不好,我也不會對你好。中國人會將心比心,投桃報李,這與權利義務沒有任何關係。在西方的企業裡,上下級之間也只是權利義務關係,你是我的上級,我就會按照規定向你報告。中國人卻不這樣,你雖然是我的上司,但我不認同你的時候,我就不會向你報告,你要是強迫我報告,我就會敷衍了事。

  第五,西方人重視法律,中國人重視道德。西方的法律規定很明確,而且執行得很嚴格,完全沒有人情可言,也沒有任何彈性。從理論上講,法律不應該有彈性,但是沒有一點彈性的法律在中國很難執行。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不是靠法律約束的民族。古時候,法律的效力是有限的,雖然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這只是理想狀態,實際上很少這樣執行,多數是“刑不上大夫”。在民間故事中,即便是包公這種剛正不阿的典範,也只是“打龍袍”而不是打皇帝。

  中國人一般不遵從什麼戒律,但是提倡典範,重視道德。“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位有德者居之”……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同樣是道德勸說,並沒有立法,強制國民執行。道德是看不見的約束力,而法律是看得見的約束力。一箇中國人,如果不講良心道德的話,是很難在中國生存發展的。中國人不重視有形的東西,凡是有形的東西,對中國人來說,遲早都會變成形式化的東西。我們只靠無形的東西彼此約束,約束別人,也約束自己。

  第六,西方人之間充滿好奇,中國人之間充滿關懷。西方人對人和對動物的態度是一樣的,因為西方人認為人就是動物,彼此之間只有好奇。在西方社會,青年男女之間產生好奇就可以同居,一旦失去好奇,雙方就會分開。中國人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好奇,而應該相互關懷。西方人很有禮貌,一見面就會親切地同你打招呼,但他一點也不關心你。中國人不注重禮貌形式,但是很關心你。看到你嘴巴破了,中國人會直截了當地問:“嘴巴怎麼破了,是不是上火了?來,吃點藥吧。”

  西方人不會看到你的嘴巴破了,看到了也會視而不見,還是會問候你:“你好嗎?”而你也清楚,就算抱怨幾句自己很不幸也無濟於事,因為他並不關心你。此時,就算你疼痛難忍,也只能說:“我很好,謝謝。”西方人不關心別人,也不希望別人關心自己。中國人以尊老愛幼為美德,而西方人並不如此。你看到西方的老人走路比較吃力,去幫他,他反而不高興。他的看法是,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你少操心,你幫我就是看不起我。

  第七,西方人之間自然而然地會產生距離,而中國人常常是親密無間的。西方人重視隱私權,彼此之間保持著戒心,所以會很疏遠。而中國人有很強烈的認識對方的慾望,一回生,兩回熟,三回見面是朋友,這樣慢慢地由不認識到相互瞭解,再到親密無間。

  人與人之間是要先建立信任才能共事的,你不相信別人,就無法與其合作。西方人之間建立信任靠的是法律的保障,雙方在合作前會簽訂合同,只要稍有不軌,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中國人之間建立信任靠的是心意的傳遞,靠的是相互的瞭解。所以,中國人一見面就會“套近乎”,問東問西,這在西方是絕對不允許的。

  第八,西方人之間是利害關係,中國人之間是勢利關係。很多人都認為,中國人看重利害關係,其實錯了,西方人才重視利害關係。在西方,國與國、組織與組織之間完全是利害關係,沒有任何道義可言,個人之間也是如此。而中國人是很勢利的。利害與勢利有很大的不同,舉個例子,公司裡有一個員工,表現很不好,公司馬上把他辭退,這是利害。員工表現雖然不好,但是他有後臺,辭退他會惹來麻煩,所以只能留著他,這是勢利。可以說,勢利就是複雜的利害。

  :倫理道德規範

  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比其他民族發展得都早,而且最完善。孟子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說,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

  自古以來,我們制定了形形色色的準則,無非是為了加強對個人的約束,提醒我們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各種有關係的人,因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謹慎。其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對中國人的言行產生重要的影響。

  既然倫理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那麼我們的人際關係勢必打上倫理的烙印。自古以來,我們所建立的是一種罕見的人倫關係,中國人根本沒有什麼人際關係。而我們一直錯誤地想把西方的人際關係移植過來,弄得大家的關係愈來愈緊張,愈來愈敗壞。

  人倫關係和人際關係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前者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後者所主張的“平等”。西方人認為“人生而平等”,於是發展出一套平等的人際關係。中國人認為“人一出世,就不平等”,就算同一家庭、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在資質方面也不相同,加上出生時家庭的環境、父母的年齡與社會地位也不一定一樣,子女們怎麼可能平等呢?先天不平等,後天也不可能平等,頂多經過合理的調整,做到合理的不平等。

  倫理就是合理的不平等,父父、子子,應該各如其分;君君、臣臣,用現代的話說是上司、下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之間,必須維持“合理不平等”的分寸,而不是“平起平坐”的“不合理的平等”。二者之間的差異,必須慎重拿捏,才不致發生差錯,避免自己不明不白地遭受“平等”的禍害。只要把“合理的不平等”這個觀念端正起來,很多問題都會解決。我們現在滿腦子追求平等,弄得大家很不幸福。人有胖瘦之分,兩個人坐在一起,胖的人佔的位置自然就大一點,瘦的人就委屈一點。兩個人吃一樣東西,喜歡吃的人就多吃一點,不喜歡吃的人就少吃一點,為什麼非要一人一半呢?全世界都是相對的平等,沒有絕對平等,只是表現的方法不同而已,沒有對錯,沒有好壞。

  中國人十分重視做人、做事的道理,人際關係如何反映出做人的效果。只會做事而不會做人,人際關係搞

  不好,得罪了許多人,又怎麼能夠好好做事呢?透過好好做人,來好好做事,通常比較有效。

  人際關係既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說是做人的技巧。做人講求技巧,免不了有一些權謀、圓滑、奸詐的味道,引起很多人的反感。這時候注入倫理道德,可以使權謀變成權宜應變、因時制宜,圓滑變成圓通,而奸詐也變成一種機警。

  若是隻學做人的技巧,而忽視做人的原則,不但沒有成效,而且會被人嘲笑。做人不可以玩弄權謀,許多人誤把圓通、應變看成講求謀略,其實應該是策略才對。做人做事可以有策略,不可講謀略。換句話說,一切要求應當正當合理,不應該有不正當的念頭。

  :根深蒂固的觀念

  第一,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的法需要活的人來加以合理運用,而不是不動腦筋地死守法律規章。

  第二,天下事好像沒有什麼是不能變通的,若是變通不了,大多是因為找錯了人。只要找對人,變通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法由少數人訂立,由一個人修改。這種現象是中國社會自古迄今的一貫精神。一些可以控制別人的人,碰到別人稍有反對意見就加以恐嚇、威脅,甚至殺一儆百。

  對中國人而言,法不夠用。因為,中國人不喜歡違法,不做違反規定的事情。但是中國人普遍喜歡動腦筋,做一些法律沒有規定的事情。這種情況必須用倫理道德來彌補,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只有大家憑良心有所不為,才有可能加以改變。夜不閉戶不是靠法律來實現的,而是靠道德達成的。

  總的來說,人倫關係的重點,在“公正”而“不平等”。對上要有禮貌,但不可以諂媚、討好;對下不宜太嚴,也不能過分寬鬆、縱容;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可以過分熟不拘禮。其中的輕重,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因事適當拿捏,這樣,才稱得上公正。只有用心體驗,不斷改善,才能達成良好的人倫關係。

  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書仍使用人際關係一詞。言——模稜兩可,言不由衷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彼此都是中國人,建立人際關係時,就更需要確確實實瞭解對方在說些什麼、想些什麼。

  俗話說,言為心聲。中國人的心是難以捉摸的,所以中國人的話常常模稜兩可。我們主張“逢人只說三分話”,同樣主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逢人只說三分話”是對交情不深、關係不夠的人而言的,因為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當然應該小心試探。“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對交情深厚、關係密切的人而言的,既然大家親如一家,也就不需要互相隱瞞。

  其實,中國人說“逢人只說三分話”的時候,已經含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意思。況且中國人所說的“三分”,既可以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也可以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就看到時如何拿捏了。當彼此尚不熟悉時,當然“未可全拋一片心”,等到互相信賴了,完全可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同樣,中國人說“言無不盡”的時候,也不要忘記“逢人只說三分話”,因為彼此雖然關係密切,但是有的話可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或者引起他的嫉妒,所以必須有適當的保留,說三分留七分,那七分就心照不宣了。

員工人際關係管理
咋樣處理人際關係
相關知識
圓通人際關係的心得
圓通人際關係的讀後感
圓通人際關係
領導下屬有效溝通人際關係
有效溝通人際關係處理
人際溝通人際關係
怎麼溝通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溝通技巧
曾仕強人際關係與溝通語錄
曾仕強人際關係與溝通讀後感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