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文明懂禮貌的手抄報
下面和小編一起來欣賞吧.
資料1:
中餐禮儀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為禮儀之邦,在講究民以食為天的中國,飲食禮儀自然是飲食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的飲宴禮儀號稱始於周公,千百年的演進,當然不會再有“孟光接了梁鴻案”那樣的日子,但也還是終於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飲食進餐禮儀,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展。
飲食禮儀因宴席的性質,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區,也是千差萬別。
古代的食禮是按階層劃分:宮廷,官府,行幫,民間等。現代食禮則簡化為:主人***東道***,客人了。作為客人,赴宴講究儀容,根據關係親疏決定是否攜帶小禮品或好酒。赴宴守時守約;抵達後,先根據認識與否,自報家門,或由東道進行引見介紹,聽從東道安排。
然後入座:這個“英雄排座次”,是整個中國食禮中最重要的一項。從古到今,因為桌具的演進,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應變化。總的來講,座次“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 家宴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家庭宴請,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都不能動手,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再飲。
更講究的,如果來報有人來,無論尊卑地位,全席之人應出迎。
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
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後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8在對面***,右手邊為3,5,7***7在正對面***。
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
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上菜:
上菜順序,中餐一般講究:先涼後熱,先炒後燒,鹹鮮清淡的先上,甜的味濃味厚的後上,最後是飯菜。有規格的宴席,熱菜中的主菜--比如燕窩席裡的燕窩,海蔘宴裡的海蔘,魚翅宴裡的魚翅,應該先上,即所謂最貴的熱菜先上。再輔以溜炒燒扒。
2、中餐進餐禮儀
餐具使用
吃中餐時,應特別注意溼毛巾、餐巾、餐紙巾、筷子、湯匙、食盤、牙籤、水盂、筷子的使用規範。
***1*** 溼毛巾只能用來擦手,絕不能擦臉、擦嘴。一般在宴會即將結束時,再上來的溼毛巾,才是專供擦嘴用的,但不能擦臉抹汗。
***2*** 餐巾是為了保潔服裝的,應把它鋪在併攏的大腿上,不要圍在脖子或腰帶上。餐巾折起的內側可以用來擦嘴或手。
***3*** 餐巾紙主要是用來擦嘴或手。千萬不要用自己的紙巾,更不能用衛生紙代替。
***4*** 湯匙不用時應平置於食盤上,
不要讓它在湯碗中“立正”,或直接放在餐桌上。
***5*** 食盤是用來放菜的。一次取菜不宜過多。不宜***的廢棄物,可以堆放在盤中,不要直接吐在餐桌上或地上。
***6*** 席間牙籤要在萬不得已時使用,用時注意以手相護。
***7*** 水盂,即洗手碗。它是在用餐期間洗手指用的,千萬別把它當洗手水或飲料。洗手碗的用法為:進食海鮮等帶有腥味食物後,可將雙手指尖輪流放入碗中洗之,然後用餐巾擦乾手指。
***8*** 筷子在使用時,忌舔筷、叉筷、扔筷、舞筷等。在用餐時,如果暫不使用,
3、席間禮儀
出席宴會前,要做簡單的梳洗打扮,女士要淡淡地修飾一下,顯出秀麗高雅的氣質。男士也要把頭髮和鬍鬚整理和刮洗乾淨,穿上一套整潔大方、適合身份的衣服,容光煥發地赴宴。
參加宴會切記不要遲到,要按規定的時間準時赴宴,到達的時間應以提前五六分鐘為宜,有時請柬上寫明客人到達和宴會開始的時間,一定按時出席。進入宴會廳,要先向主人問候致意,再向其他客人問好。當你入席時,用手把椅子拉後一些再坐下,切記不要用腳將椅子推開。小姐身旁若有男友,男友應拉開椅子請女友入座。用餐前,正確的身體姿勢應是:身體坐直,手放在膝蓋上,不要把手放在桌子上或者擺弄餐具。進餐前要與周圍的客人互相結識、交流,因為這是結交新朋友的好時機。
進餐時,舉止要文雅,應把食物送入嘴中,而不是把嘴湊近食物。咀嚼食物不要發出聲音,萬一打噴嚏、咳嗽應馬上掉頭向後,用手帕掩口。菜或湯很燙時不可用嘴吹,等稍涼後再吃。口中有食物,不宜高談闊論。嘴脣有油汙不要沾染到酒杯上,應先用餐巾拭淨。魚刺、骨頭不要丟在桌布上,要放在盛殘渣的碟子裡。宴會上,若感覺悶熱,不可當眾解釦寬衣、鬆褲帶,這是不雅觀的,需要時可去盥洗室。用餐時遇有酒水打翻、筷子掉地,碰到了鄰座,要道聲“對不起”,再請服務員幫忙。對於餐桌上的公用物品,若離你較遠,不可起身去取,可請求鄰座幫忙,用後放回原處,並向鄰座致謝。
宴會中,主人應向來賓敬酒,客人也應回敬主人。敬酒時,不一定個個都碰杯,離的較遠時,可舉杯用眼睛示意,不要交叉碰杯。
席間,確實有事需提前退席,應向主人說明後俏俏離去,也可以事前打招呼,屆時離席。宴會結束退席時,應向主人致謝,對宴會的組織及菜餚的豐盛精美表示稱讚。
在不瞭解席間禮儀的情況下,不可貿然行事,比如,服務員送上的第一條溼毛巾,你不可用來揩臉,它的用途是擦手。再比如,入席後何時開始動筷,要看主人何時開啟餐巾。主人開啟餐巾,其他人方可拿起餐巾,鋪在膝頭上。雖說“不知者不怪”,但在隆重的場合,你應模仿別人的做法,或者老老實實地請教旁人,沉著應付一切
設計圖
資料2:
“九賓之禮”。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 “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跪拜禮”。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係。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裡,“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⑵“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揖讓禮”。“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一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袒臂禮”。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於事態嚴重的場合,通過“袒臂”表示擁護誰,藉以解決爭端。相當於今天的舉手表決。這種禮節,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虛左禮”。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 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後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 “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一種禮節。
一年級禮儀教育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