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致富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1

  因為對家鄉有一種難以割捨的鄉土情結,初中畢業那年,她經過慎重考慮,選擇了回家創業,走上現代農業創業之路。創業之始,她積極參與父親的大棚種植,從中看到了父親的辛苦,感到了經營的困難,也發現了傳統的營銷模式時時刻刻制約著農業產業的發展。喇嘛地村也有發展蔬菜冷棚的條件,但是村裡建冷棚種蔬菜的積極性不高,眼瞧著別村百姓賺大錢沒有自己村民的份,時任喇嘛地村委會委員、婦代會主任的鮑文華十分著急,同村“兩委”班子一起決心下大力量,引導、扶持村民發展大棚產業。他們規劃設計出了產業發展基地,開始做群眾的工作。作為村“兩委”班子成員之一,鮑文華也同樣走門串戶地給群眾做工作,引導農民建大棚,可是群眾對此都持懷疑態度,他們說:“說得這麼好那麼好,你們幾個怎麼一個大棚都不建呢?”這話讓小鮑無語,內心十分震動。鄰村產業基地掙大錢的訊息,鮑文華可是聽得多了,每次聽到都讓她十分羨慕,她真的希望村裡也快些建起一片大棚,讓自己村的村民也能夠通過這一產業發家致富。可是,如果村班子成員們不拿出行動,就沒有說服力,群眾就只有坐失良機,看著別人掙錢沒自己的份。

  做給群眾看!鮑文華橫下了一條心,幹吧,沒錢借貸款也得幹,先把棚建在基地上。

  那個時節,她四處奔忙,在鎮村兩級的支援下,順利借到了貸款。在村裡規劃的蔬菜產業基地裡,她投資26萬多元,依靠租地換地等辦法,率先成功建了17畝蔬菜冷棚,並栽植了硬果番茄。

  以後給群眾做工作就順利多了,在她的帶動下,全村一下建起來100多個棚,成了全鎮一個新興的設施農業大村。

  憑藉鎮裡技術力量的支援,再加上種植戶不辭辛苦的勞作付出,待蔬菜成熟,喇嘛地村的硬果番茄獲得豐收,價錢一路走高,所有產業戶都掙了大錢,小鮑也成為其中的一員,她不僅收回了投資,還每畝收入2000元,手裡不但有了棚,還有了錢,成功地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喇嘛地村的蔬菜產業衝破了這一潭死水後,煥發了勃勃生機。僅在幾年的時間裡,全村的蔬菜大棚產業從最初的100畝發展到現在1500多畝。她自己建的大棚成為王爺府鎮首屈一指的硬果番茄產業發展基地。產業有了,又僱了10多個工人,這些人都是家裡沒有多少地,沒有一技之長人員,他們每年在大棚裡就能收入2萬元左右,解決了他們生活上的後顧之憂。

  喇嘛地村的專業合作社也成立起來了,鮑文華成為其中的中堅力量,她憑藉著做事幹脆、誠實守信的性格,得到了外地老闆和鄉親們的信任和尊重。多年的歷練,讓她變得更加理性和成熟,成為當地頗有影響的蔬菜經紀人。每年蔬菜上市的季節,她都會幫助老闆收蔬菜,不僅老闆收到了新鮮無公害的蔬菜,種植戶也不用犯愁蔬菜賣不出去,不出家門就賣個好價錢。她憑著自己的聰慧,使喇嘛地村的蔬菜交易在當今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情形下勇立潮頭,幫助鄉親們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受到社會的廣泛讚譽。

  現如今,喇嘛地村蔬菜大棚成為村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每畝大棚每年可為農戶帶來5000元至1萬元的穩定收入,特別是2015年,每個棚的收入均達3萬元,增加收入的同時,也使本村外出務工人員逐漸減少。

  鮑文華這個純樸的青年農民憑著一股不甘人後、敢打敢拼的勁兒,腳踏實地地用勤勞的雙手和汗水譜寫出了光輝的創業歷程,為自己也為鄉親們圓了致富的夢想。

   2

  雪未消融,地未解凍,每年此時都“貓冬”的阿城區雙豐街勝祥村新化屯的農民們,今年可沒閒著。忙啥?記者到屯裡一探究竟。

  走進村民白鳳霞的家,她正坐在炕上系塑料袋,“以往秋收後,我們就‘貓冬’,在家打牌、玩麻將、走西家串東家,要等到來年春天才開始種地。”她告訴記者,“自從村裡辦起了景超食用菌種植基地後,我們都忙起來了。”說著話,手上幹活的速度卻不慢,一會兒的功夫,身邊繫好的塑料袋就摞成了一堆,“這些塑料袋是用來裝食用菌原料的,系一個袋0.01元,一天我最多能系3000袋,能賺30元。”

  白鳳霞講的景超食用菌種植基地,是該村村民白景超和其他四戶農民共同創辦的,記者跟隨他走進了栽培食用菌的溫室大棚。

  大棚內,記者看到菌袋整齊擺放在一排排架子上,一臺農田小氣候觀測儀器顯示溫度8℃、空氣溼度77%,白景超拿起噴頭開始為食用菌澆水,他告訴記者:“一般溫室大棚的溫度不低於零下5℃就可以,為了控制好棚室內的溫度和溼度,晚上要起來好多次,雖然辛苦,但畢竟這是自己的事業。”

  創業前,白景超在外省一家食用菌種植戶家給人打工,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種植技術,憑著吃苦耐勞的韌勁,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掌握了食用菌種植技術,而這期間的收入也在不斷水漲船高,本應可以過著安逸的生活,然而他並不滿足於現狀,他說:“我能明顯感覺出來,從咱國家到地方政府,對農村、農民、農業的扶植政策越來越好,如果不好好利用這些政策,我覺得對不起政府、對不起自己。”就這樣,他毅然回鄉創業,實現自我價值。

  聊天時,白景超哈欠連天,“食用菌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週期短、見效快、效益高,豐富市民菜籃子的同時,更能讓村民們在冬季不用外出也能賺到錢。”睡眼惺忪的他說:“昨晚我們一直採摘食用菌,一直幹到將近凌晨2點,今早裝車已經運往哈達市場銷售。”採訪時,記者瞭解到在該合作社打工的都是本村的農民,“全屯有40多戶人家,有一半以上的人家都在合作社裡打工”,農民既可以來合作社幫忙,又不耽誤耕種自家的土地,可以說是一舉兩得。一位在這裡打工的村民告訴記者:“在合作社打工70元/天,每個月滿勤還給100元獎勵,比在家裡閒著強多了。”

  不僅如此,白景超還把種植技術傳授給廣大青年,帶領更多群眾共同發家致富,在他的示範帶動下,又有5戶青年種起平菇,而每戶都是他在技術上手把手地教,去年這5戶每戶利潤都在30萬元以上。

  為啥要幫助別人?馬景超實在地說:“自己創業哪那麼容易?我們合作社剛建立時,沒賺錢不說,還一個勁往裡賠,資金週轉不靈,當時真都想放棄了。但是後來,區裡農業部門知道後,積極幫助協調信用社為我貸款30萬元,幫助我解決了資金上的缺口,更幫我找到了生產經營上的不足,這才讓我們合作社重新步入正軌。你說別人有困難咱能幹瞪眼?能幫一把就幫一把。”

  如今該合作社的土地規模已經由原來的1600餘平方米,發展到現如今的5000餘平方米,食用菌年產量也從最開始的10萬公斤左右,增長為現在的20萬公斤左右。除了種植食用菌,合作社還在棚室內套種葉菜等經濟類農作物。

  談到合作社未來的發展,“現在咱政府鼓勵自主創業和‘網際網路+’,我一定要好好把握這次機遇。”白景超說:“今年我打算上一條烘乾線,將新鮮食用菌處理後,準備試水網上銷售。”

  採訪中,記者從哈爾濱市農委勞轉辦瞭解到,農民創業不僅能夠幫助農民解決自身就業問題、提高收入、促進農業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他們更將資金、技術、先進的市場理念帶回家鄉,這些都使得優勢資源由城市向農村流動,為新農村和小城鎮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而近年來,哈爾濱市更是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全市五百萬農民創業創新活力,依託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村電商等系列生產經營主體,以及農民工、退伍軍人、大學生等農村創業先鋒,充分發揮哈市農村的資源優勢,加快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開發適合消費者需要的農產品,而這必將對不斷調優哈市市場供應端的結構、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

  2007年,陳子貴借了2萬元啟動資金,修繕了豬圈,買了50頭小豬,開始了他的養豬創業路。從此,無論冬夏,早晨5點,是陳子貴夫妻準時起床的時間。隨後,餵豬、清糞,僅這兩項工作就要忙到中午12點以後,簡單吃兩口飯之後,下午倆人又要開始忙活著配料。晚上,若有母豬生產,還要寸步不離地守著。

  這就是陳子貴夫妻的一天,簡單、忙碌而又單調。不過,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因為每次看到一頭頭吃得滾圓滿圈撒歡的大肥豬,陳子貴就彷彿看到了希望。

  希望也有失望的時候。2008年春豬圈裡的小豬染上了口蹄疫,這對借錢創業的陳子貴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除了每天給豬蹄抹藥水消毒,陳子貴夫妻乾脆在豬圈旁鋪了床,搬來跟豬一起睡,每晚起來兩三次看有沒異樣,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豬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也死了差不多一半的豬。有人悄悄告訴陳子貴,可以把死豬賣給工廠加工成火腿腸減少損失,被他一口拒絕了。在陳子貴看來,養豬一定不能昧了良心。人社局工作人員聽說他的情況,為他的這份對養殖業的熱情和誠信所打動,主動找到他對他宣傳小額擔保貼息貸款政策,並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他落實了小額擔保貼息貸款。

  陳子貴把豬圈拆了,建了兩個豬場,建築了120立方的沼氣池,承包荒山種植了40畝紐荷爾臍橙與160畝玫瑰香柑。從此,陳子貴在果樹下面種牧草作為豬食給生豬改口味,每天生豬排出的糞便直接流入沼氣池,經過發酵產生的沼氣用來做飯、照明,沼渣和沼液成為有機肥用來噴施果樹。這就是“豬—沼—果”迴圈生態農業。陳子貴說:“現在我每年出欄生豬1500頭,玫瑰香柑每畝產量平均6000斤,紐荷爾臍橙每畝產量平均3000斤。”

  尖山村村民何新蓮看到陳子貴種植紐荷爾臍橙和玫瑰香柑富了,她也想種,但是沒有資金;村民莫長龍看到陳子貴養豬富了,他也想養豬,但是他也沒有資金;村民陳亮雲想像陳子貴一樣走“豬—沼—果”農業迴圈生態路子,他同樣沒有資金。陳子貴熱心對村民們說:“人社局有貼息的貸款,不要抵押,只要有擔保人就可以辦理,人社局就是我們農民的財神爺!”陳子貴更是耐心地給村民講解果苗的生長習性與養豬經驗,甚至手把手地教會了村民栽種和管理,他的熱心、耐心贏得了村民們的充分肯定與高度信賴。

  目前,尖山村共發展了生豬養殖戶48戶,其中規模生豬養殖場28戶,年出欄達30000頭,年產值達5000萬元。40多戶村民建設了沼氣池,用上了清潔能源;全村460戶、2200人,種植玫瑰香柑1萬畝,實現人均近5畝玫瑰香柑。

情感故事觸動心臟與你的心靈
西方故事
相關知識
農業致富故事
返鄉創業農業致富故事
返鄉創業農業致富故事
回家創業農業致富故事
農民實現創業致富故事
農業創業致富故事經歷
農村人創業致富故事
人才返鄉農村創業致富故事精選
大學生農村創業致富故事
農民勵志創業致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