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課後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青山不老》是華裔女作家韓素音於1957年完成的長篇小說,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範文1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說:“老人拄著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這裡,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為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子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後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蹟。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裡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裡有了些感悟。接著,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麼情況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乾旱、霜凍、沙塵暴”後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造這片奇蹟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後我讓孩子們拿起手裡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著我,我看著你,無動於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竊竊私語。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老師訴說老人的一天,然後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只有山間籠罩著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床了,在他的小院裡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後裝上幾個冷飯糰,揹著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著背,在山路蹣跚著向前,這裡的樹苗需要補種,那裡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著遠山,老人才揹著鋤頭慢慢下山。

  說明:現已經收錄7則,第7則為2013年新增會員作品。

  回到孤零零的小屋裡,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裡就上床睡覺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掛念著山裡的樹苗。”

  說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為什麼說“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範文2

  今天教完了略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小學語文教師》中專家關於略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於此。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實際學習。

  聯絡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絡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絡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裡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裡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絡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絡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範文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為我提供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根據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彙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我追問:“為什麼說這是個奇蹟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於抓住重點詞句“常”“肆虐”“盤踞”“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又通過“就剩一人”“離世”“過世”“81歲”“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來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導學生理解“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我出了一道算術提讓學生計算。一畝=667平方米,3700畝=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們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麼就有41131間教室那麼大,如果我們的學校有70間教室那麼大的平面,那麼就有588間學校那麼大。學生通過計算,發出了驚歎,我問:這是個奇蹟嗎?學生異口同聲:“真是個奇蹟啊!”他們還在回味。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處理的地方。我為這個點設計了幾個臺階: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讀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礎;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後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是因為學生學得比較輕鬆,而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細想教學過程,我認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於抓住了學習重點,有略也有精。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略讀如果只任學生自己去著手,而不給他們一點指導,很容易使學生在觀念上發生誤會,以為略讀只是‘粗略’的閱讀,甚至於是‘忽略’的閱讀……”因此略讀也需要精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的人還:

詩經采薇課後反思
少年閏土課後反思
相關知識
青山不老課後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六年級課文青山不老讀後感範文5篇
峨眉山月歌課後反思
六年級上冊語文青山不老課文
祖國山川頌課後反思
黃山奇石課後反思
鼎湖山聽泉課後反思
遊山西村課後反思
望廬山瀑布課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