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冊語文相信未來教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語文教案往往是每節語文課的藍圖。為了把《相信未來》這一課講解好,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人教版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本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體味本詩的韻味。

  3、培養新詩鑑賞能力

  教學方法:

  活動體驗法

  教學過程

  預習作業:

  向父母或者藉助網路瞭解一下中國的的***十年,學生們都在做些什麼?父母們是怎麼度過那十年的。

  一、匯入語

  請同學說說對***十年的瞭解。幻燈片介紹一下十年的情形。把社會的***,人民的生存環境介紹一下。

  2006年是“***”爆發40週年,也是它結束的30週年。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對中國文化的摧殘比任何其他層面要來得更深刻和影響深遠。如果說,***的結局首先是政治層面的話,那麼,40年後的今天,我們要對***進行文化上的清算,

  因為***殘害的是中國人的靈魂。***作為一場政治運動,首先是政治上的控制,緊隨而來的是思想的鉗制。就是要用一個思想取代十億人們思考,任何不同的思想和思考都被無情打擊,甚至從肉體上予以消滅。***期間發生的文字獄開創了人類歷史上最廣泛而且最野蠻的紀錄。在場運動中,中國的知識分子及其他階層的人們失去獨立的人格和獨立思考的權力,中國人被在思想上被閹割了。

  ***作為毛澤東個人的政治追求,讓中國大地成為一個史無前例的實驗場,試圖通過粗暴的破壞方式以求文化體系和道德體系的重建,於是,文化傳統被顛覆,文化系統被破壞,舊世界被砸爛了,但是美麗的新世界並未能建立起來。人們在狂熱之後發現,自己並沒有站在偉大領袖描繪出來的大同世界,腳下只是一片無法恢復的廢墟。中國人發現,他們已經無法回到讓人羨慕的文明中去了。作為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在名義上是一場文化領域的革命,實則是一次政治較量,這場爭鬥中任何一方都不是贏家,任何一方最終都沒有在這場***中獲益。

  這場運動過後,中國人發現自己失去了政治上的理想和追求,那些曾經奉為神明的口號和偶像不過是虛偽的幻象,中國人什麼都不相信了。***是一次不容質疑的歷史大倒退。

  許多中國人都不願意提起這場***。原因是大多數人,甚至是受害者自己,也都是這場暴行的作惡者或者被動的旁觀者。在許多方面,***都沒有公開的被討論過,而一些特徵證明,現代中國政治似乎正在沿著***時期的軌跡在行駛。

  經歷***的那一代人,現在大約40-50多歲,由於那年的一場混亂,他們在社會中迷失。那場劇變結束了正規的教育,那時這一代人正要開始接受教育。當***結束時,經濟改革需要有技術的人,這一代人卻沒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學家Xin Meng說:“這一代人是很不幸的。他們的一生是悲傷的,絕望的。”

  此詩寫於1968年,正是***歲月,青年人上山下鄉,失去了讀書學習的機會,社會混亂,人們看不到前途,許多人迷惘失望,理想破滅,人生困頓。詩人食指當時也在農村插隊勞動。20歲時他寫下了這樣一首詩,雖然身處嚴酷的環境,卻依然有一顆嚮往未來的心,並堅信未來一定是光明的。

  二、自由朗讀此詩。注意韻律節奏。

  討論第三小節的朗誦節奏要知道怎麼讀,不妨先來理解這幾個句子。理解詩歌通常要抓住意象,你們看看這幾個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構成的?

  明確:“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筆桿”。

  提示:“排浪”有什麼特點,它能否壓縮為一個字“浪”?“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邊湧去,這一道又一道的浪線看起來就像人的“手指”。比喻。如果通俗地表述應該理解為“我要用像那湧向天邊的排浪一般的手指”“我要用像那托住太陽的大海一般的手掌”

  同學們,請把你們的手掌往上托起來,看看有沒有大海的面積感、體積感。大海像不像托住太陽的手掌呢?

  師:再看第三句,“曙光”跟“筆桿”有沒有相似點?***直的***

  師:早晨的光線射開來,看起來是一根根的,長長的,筆直筆直的,所以我們經常講“霞光萬丈”。食指以詩人的敏銳,捕捉了這一瞬間的感覺。

  三、品味賞析:思考以下問題:

  A。1、2節寫作者所處的現實是怎樣的?仔細閱讀1、2、5、6四節,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詩歌意象,並體會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意思。

  明確:

  第1節:蜘蛛網——黑暗勢力爐臺——產生希望的地方

  灰燼的餘煙——殘餘的希望美麗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蛛網查封爐臺:許久不開灶,沒有了生命賴以生存的食物。意思是極端貧困。

  第2節:紫葡萄——甜美成熟的果實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淚

  鮮花——榮譽、愛情等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凝露的枯藤——沒有收穫但有孕育著新的希望

  第4節:腐爛的皮肉——創傷是表層的,困難是暫時的

  第5節:脊骨——能拯救中國命運的中國的脊樑

  小結:作者先是在“失望的灰燼”上寫,再是“在淒涼的大地上”“用凝霜的枯藤”寫,表現出詩人什麼都被剝奪了,處於極端貧困之中***也可以理解為精神***,最後“搖曳著曙光那枝溫暖漂亮的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表明詩人有孩子似的純真,仍然對未來存有不滅的希望和信心。

  B。作者相信未來的依據是什麼?

  歷史不可抹去,未來將會做出公正的評價。相信未來有人能夠看清歷史,辨明真相

  相信歷史會給中國的脊樑以公正的評價

  C。全詩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你有沒有感受到詩歌的力量?

  明確:

  ⑴詩的第1、2兩節結構類似,作者用幾乎相同的句式在對現實進行了象徵式描繪的同時表達了自己的信念。現實是殘酷的,詩人選擇的意象也大都帶有灰暗的色彩,爐臺被蜘蛛網查封,貧困纏繞在周圍,紫葡萄化成為露水,鮮花也在別人的懷中。這些意象不但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而且飽含著許多矛盾複雜、難以言明的情感。儘管這樣,詩人依然支援理想、相信未來。特別是“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露的枯藤,在淒涼的大地是寫下:相信未來”這樣的詩句,有一種內在的力量,將殘酷的現實、詩人的無助與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和理想糅在一起,表達了詩人絕望中誕生的信念,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劇感。

  四、總結本詩主旨:

  詩人直抒胸臆,以異乎尋常的堅定,剛強,和執著告訴人們,不管人生多麼艱辛,無論命運多麼坎坷,都應該堅韌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五、組織朗讀,加深體驗欣賞藍色百合的朗讀

  六、補充內容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動;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

  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

  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

  我雙眼吃驚地望著窗外,

  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釦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

  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手中。

  線繩繃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

  我不得不把頭探出車廂的窗櫺。

  直到這時,直到這時候,

  我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

  ——一陣陣告別的聲浪,

  就要捲走車站;

  北京在我的腳下,

  已經緩緩地移動。

  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領,

  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

  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

  終於抓住了什麼東西,

  管他是誰的手,不能鬆,

  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食指,1968年12月20日

  反思:劉曉波在一篇網路文章上指出,“一代代繼續說謊,直到謊言徹底腐蝕一切。中國人再不知道,何為個人誠實,何為歷史真相,從而一次次濫用或錯過和放棄歷史的機遇。”

  劉曉波接著寫道,“歷史真相無法還原,教訓無從總結;現實改革無法走上健康之路,沉重的歷史欠債讓中國的未來不堪重負。”

的人

1.高一語文《短歌行》教學設計

2.高一語文必修二《短歌行》教學設計

3.高一語文上冊《相信未來》教學設計

4.《短歌行》的原文及翻譯

5.高中語文人教版《短歌行》課文解讀

6.高一語文《我心歸去》教學設計

7.高中語文《邊城》教學設計之一

高一語文老師教學工作總結
高一語文必修論語讀後感
相關知識
高一上冊語文相信未來教案
高二上冊語文長安晚秋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往事依依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古詩五首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枯葉蝴蝶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我的老師教案
高二上冊語文長亭送別教案
高二上冊語文滕王閣序教案
初一上冊語文山中避雨教案
高一上冊語文期末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