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複習重點
在政治複習階段,你掌握了哪些重點內容了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一、土地革命時期
1928年12月,***在井岡山主持制定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廣大農民以革命的手段獲得土地的權利。由於缺乏經驗,這個土地法關於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買賣等方面的規定,並不適合中國農村的實際。
1929年4月,***在興國主持制定第二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是一個原則性的改正,保護了中農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還和鄧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和土地分配方法:堅定地依靠貧農、僱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等等。至此,中國共產黨就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制定了可以付諸實施的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和路線。
二、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的為適當調節各抗日階層的利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減租減息以改善農民的生活;另一方面,農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顧地主富農的利益。實行這個政策既調動了廣大農民的抗日積極性,又有利於爭取地主資產階級的大多數站在抗日民主統一戰線一邊。
三、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史稱《五四指示》***,其基本內容是要堅決地支援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採取各種適當方法,使地主階級剝削農民而佔有的土地轉移到農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農參加運動,決不可侵犯中農土地;一般不變動富農土地,對富農和地主有所區別;不可將農村中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的方法,運用於城市中反對工商業資產階級的鬥爭。這就將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標誌著解放區在農民土地問題上,開始由抗日戰爭時期的削弱封建剝削,向變革封建土地關係、廢除封建剝削制度的過渡。
1947年7月至9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和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分配給吳迪或少地的農民。這個大綱指引著在封建制度壓迫下的億萬農民群眾,將自己的力量匯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四、建國時期
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區進行土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定了這次土改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工業化開闢道路。土改中對待富農政策,由解放戰爭時期徵收富農多餘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儲存富農經濟的政策。這次***運動是我國曆史上規模最大,也是歷次土改運動中進行得最好的一次。
五、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後,基於國情和當時實際情況,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決定,教育、推動和幫助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通過農業合作化,中國農村完成了從幾千年的分散個體勞動向集體所有、集體經營的歷史性轉變。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進步。
***二***
在馬原第四章《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中,馬克思系統闡述了唯物史觀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總體意願和行動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最終決定歷史發展的結局。同時,唯物史觀也是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大發現之一。
自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指導思想。
在毛中特第二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的確立充分體現唯物史觀的人民主體地位。1948年,***在《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新民主義革命的動力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當時的中國,無產階級即工人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動力,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城市小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資產階級也是革命的動力之一。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也是一次農民革命的勝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綱領中規定,我國的國體是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是民主集中制的代表大會。經濟綱領中包括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我們的文化綱領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可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都體現了唯物史觀中的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
在毛中特第五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在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中,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黨的八大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79年,***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的主要矛盾做了規範的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不同歷史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中也堅持了人民的主體地位。
第八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佈局》章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部分,明確提出: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同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也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部分中。我國提出的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都體現了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落腳點都是廣大人民群眾。
第十一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論》中,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一切為了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我們依靠力量是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新的社會階層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第十二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理論》中,《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奮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可見,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無論在革命、建設或改革的歷史時期,始終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我們學習政治課,就要學會融會貫通,這樣才能把書讀薄。
考研政治複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