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心得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0日

  《看見》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對每一個人有著不一樣的啟示。以下是由小編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一***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並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並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麼性感。我當時反覆無數遍。

  然後開始關注她的節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於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巨集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裡的人。裡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採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著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這是陳莽說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麼。。裡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醜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自己也不願意想的部分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於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並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並以不學習為榮。而後來走入社會發現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於是開始看各種型別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說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採訪物件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採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後呈現給觀眾。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二、《看見》讀書報告

  看柴靜的這本書是出於偶然,一個朋友推薦了《看見》這本書的視訊推廣會,覺得不錯,就想買本書來看看。恰巧有個朋友買了,就借過來拜讀一下。

  書裡的主線是以柴靜十年採訪的主要人和事為主線,有她的同事、工作夥伴以及她的成長。文章有堆砌的感覺,主線不是很清晰,有的時候她的感受會莫名其妙的插入進來,讓讀者有點一頭霧水,不知道這句話是講得采訪的人物還是她自己的感受,還是同事什麼的,有點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覺。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過安頓的採訪,是關於心理學和心理諮詢的,看柴靜的這本書跟安頓之前的書有點類似,吸引我的是裡面的新聞人物,不是柴靜這個人。

  兩個人物很打動我,一個是盧安克,一個是藥家鑫。盧安克是個德國人,在中國的大山裡待了十年還是個沒有資質的教育者,跟留守兒童混在一起,為了什麼呢?從我的角度來說不好說,他也許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響作用吧!之後我去了盧安克的部落格看,我個人覺得他太理想主義了。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留守兒童更是個不小的社會問題。一個問題有社會、有家庭,孩子成長的問題卻在這之間變得無人理會了,而盧安克想做點什麼,也許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後淹沒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個問題在我腦海裡縈繞,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孤兒問題、有一些類似於盧安克的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他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同時他們面對的挑戰和問題也不是他們這個層面可以解決的,但是他們盡力了,努力過著每一天試圖去改變或者影響著孩子的命運。他們一定放棄了很多其他的機會,例如在大城市裡發展而買房、買車的機會,他們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們在大城市裡混日子的人高,但是這個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嗎?是的,也許你會說:“那他們至少做了,他們過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裡天天混日子要有意義的多了!”但比起蓋茨對慈善事業的捐助,他可能能影響的人是更多的。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蓋茨!世界上也只有一個蓋茨!

  藥家鑫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次,這次是從藥家鑫父親的角度來闡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兒子的成長以及父親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當父親用暴力手段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手法必然是暴力,當父親對受欺負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時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結論是這就是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暴力才能解決問題。一個自己看著長大的孩子,作為家長卻沒有機會或者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是太遺憾了。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小別人照顧你,到你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擔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許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們扮演得不夠好,但一旦我們選擇了為人父母的角色時候,就需要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心理健康的培養。人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別輕易做這個決定,更別輕易放棄他***她***!

  三、《看見》讀書心得體會

  柴靜的《看見》,我喜歡,語言可以樸實到可愛的程度。

  我從《看見》中感受到的是溫情、溫暖、人性、關懷。如果有人看著這個說這是“表演”,那麼我挺希望大家都具有這樣的“表演”修養,好好修養一下自己,在私下裡練好了,這樣就可以到關鍵時候自然地“表演”出來。

  也許是社會冷漠的程度太深,讓我們中有的人真的對現實中的溫暖也不那麼相信了,彷彿只有電影電視劇中的溫暖才是我們理性中可以相信的,可以欣賞的,生活中的真實可感的溫暖,卻變成了“表演”。這難道要去責怪在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溫暖的人麼?你表達出那麼多的溫暖,是想讓我們這些慣於冷漠的人顯得太冷酷嗎?這難道也可以算作是柴靜的錯?

  我喜歡柴靜,她的《看見》,讓我對現實的溫暖充滿信心,為打破冰冷加了一把炭火。我對柴靜的認識是遙遠的,可以肯定她不認識我。但是,從現在開始,我想我會關注柴靜,她也許會因為名聲在外多了些客觀的壓力,不過我相信她的內心是堅韌和勇敢的,所以她當得起任何的評論。

  我祝福她。

  ***二***

  這位作家誠摯地向我推薦柴靜新出版的《看見》這本書!作家對我說:“看看吧,絕對是一本‘正能量’的書籍。”柴靜現在是名人,雖說我從來對名人的書並不太敏感,但因作家朋友那句“正能量的書籍”的話,我毅然將這本《看見》買家來。

  當把這本帶著油墨香的《看見》捧在手心兒裡時,首先,書的封面讓我一看便親切得不能自己,作者那恬靜的笑容被一群純樸的笑臉包圍著,一下子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作者開篇直言不諱地表明來自思想深處的觀點:“我試著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已。”而從整本書的內容來看,作者的確是在用一個成熟記者的思想和平實的語言,深刻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諦。

  “我天生沒有什麼機靈勁兒。”這是作者剛到央視工作時,面對男同事們的戲謔而對自己的評價,然後只好“呆呆地去倒了幾杯水”。類似的鏡頭對每個人來說都感到很真實,因為很多人都經歷過。但隨著在工作崗位上的歷練,和生活中遇到得一些人一些事兒,還有面對各種突發事件時對人性的思考,思想也就漸漸成熟起來,並且能冷靜地面對世間的一切“苦難”。就象作者在書裡說得: “象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裡掙脫,這才是活著。”這句話似乎給萎靡的人注射了雞血,讓人的精神為之一振!會自然而然地對人生進行觀察、思考、反思和評判。

  有人說《看見》這本書的內容除了給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記錄得是自己的成長。這話我覺著挺在理兒。什麼是真實?最真實的文字莫過於作者對自己真切的成長記錄,而讓那些處在人生懵懂的人們從這成長的文字中體會和感受到真實的愛與痛,只有在這種愛與痛中激發出來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其中作者寫了一個去新疆地震採訪的鏡頭: “路已經破壞得很厲害,一顛簸,我和巨大的德國搜救犬一起滾倒在廂板上。它一聲不吭,從我的身子底下挪開,把大尾巴抽出來,廂板上一拍,琥珀色的眼睛看著我,等我爬起來了,豎耳擰頭目視遠方。”沒有真實的經歷,你怎麼能編造得出如此驚心動魄的畫面!

  而真正讓人驚心動魄得是關於作者記錄“探尋事實真相”的“非典”和“汶川地震”。“負責人看看錄音杆: ‘這個毛茸茸的東西不能進’。”這是因為錄音杆不能消毒。面對這樣的危險,作者堅定地說: “那讓我進去,我可以消毒。”看到這裡時,做為一個讀者,我的心已經熱血沸騰!雖然沒有作者那種經歷與豪氣,但她無私無謂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作者對汶川地震的細節描述中,讓人產生更多對生命的珍重和親情的思索。要說誰不怕死亡,那真是睜眼說瞎話,但當每個人在面對死亡來臨時,亦或者說看到那些在災難中,還沒來得及展示人生的美好就死亡後,那種痛心疾首的體會似乎無處渲洩!而作者在書裡對人類中“人性”的解讀,特別是對生活在底層人的關注和敢於為老百姓說話的膽量,剎那間就將讀者的心疏導開來。

  讀完這本書,突然對寫作有了新的認識與感悟:有時候一個人的觀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寫作千萬不能瞎編,要儘可能地讓“我筆寫我心”來還原事實真相。作者用記者敏銳的眼睛觀察,從當事人的角度思考,就這樣在平淡中用內斂而樸實的筆觸描述出思想中的“正能量!”。

  ***三***

  對柴靜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網上她演講的那個視訊《認識的人瞭解的事》,整個演講一氣呵成,是一個很平靜的敘述,但對於我卻有一種非常震撼的感動,是故事裡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適的表述。平靜、堅定、有個性、有力量。後來看到網上說這個視訊感動了成千上萬的人。

  第二次,記不得是哪裡看到了柴靜調查某個事件說自己可能會有危險,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尋事實。當時在想做新聞是這樣嗎?

  讀《看見》這是第三次感觸她。

  書的撰寫讓我看到了柴靜的文字功底,確實了得,漢字這門語言她的使用讓自己感覺到真的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從這點也讓我對提高自己的漢語知識和文字表達能力有了更強的動力。

  回到書的內容,我不是新聞人,但能感覺到柴靜的新聞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種新聞表達,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賞。所以看到這本書中描寫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見》名符其實。從書中我看見了如下:

  1、部分新聞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尋找、發現、參與、瞭解、分析、追尋、思考、真相、展現,每個新聞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著這些,他們的生活方式並不平靜,也並不輕鬆,對某個新聞事件的追求可能會翻山越嶺、困難重重,但他們在行動,在努力讓這些事情真實的展現。

  他們的生活更有社會的責任感、有社會主人翁精神,“與我無關”這樣的詞語感覺他們說出來就像是犯了錯誤。

  他們的生活是一種高效的工作和徹底的放鬆相結合的時間分配,有探尋的繁重也有安靜的思考,這個是我這個行業主流節奏不給予的。

  他們的生活“看見”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銳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動帶來的收穫。

  2、書中人物對我的觸動

  書中講了20個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讀者觸動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討厭屈服”——看到我真的想問自己是公民嗎?

  自己也常遇到權益受損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權利受損的事情,很多時候心底裡發出的是“把這個自己問題解決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過關係、可能通過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數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這些事情,那些跟我無關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彷彿大環境已經是這樣,經常聽到身邊抱怨社會的環境是多麼的世風日下,發達國家是多麼多麼的高素質,但自己在事中時又還是做著那些沒素質的事情,為什麼?答大家都這麼做……

  過馬路的時候你知道紅燈停、綠燈行,身邊的人不這樣做你能制止嗎?為什麼會有中國式過馬路?前些天我好想聽到說對於中國式過馬路某個地方交通規定處罰前三個人,真實⊙﹏⊙b汗。為什麼要處罰,教育難道不是第一位的嗎?教育又是誰的責任呢?只有管這個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嗎?這個邏輯不通的事實,在我們身邊卻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們每個公民一起行動,讓法律為我們保駕護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來梳理行為準則,讓那些陋習成為全民公敵,這樣我們才會有大環境。

  從自己做起不是隻是自己不去做,更應該是去做榜樣、去做監督者,讓這樣的正氣傳播、正氣壯大。

  “無能的力量”——學會承受的力量。

  盧安克——向他致敬。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英雄主義,一直想著自己要是英雄,要是英雄就要有非凡的能力,要有能力就不能無能。這個邏輯從小就有,活了三十多歲近幾年才開始能夠說“我不會,我需要幫助”。

  ***四***

  花了一個週末的時間,讀完了柴靜的《看見》,心裡的滋味很複雜。我曾以為這不過是一部讓我看看一個優秀的記者如何成長的書,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每一次停頓,我都在思考著自身。

  最初知道這本書,是在手機應用one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山西山西》。純美的的開頭,讓我以為這只是一篇追憶童年的散文。卻原來那隻不過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讓人憤慨痛心的大事----環境汙染。而柴靜在觸目驚心的資料和現狀描寫中穿插的童年往事,為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從而拉近了讀者與環境汙染這件事的距離。環境汙染,並不只是書面上的文字,口頭上的口號,而是生生吞噬了我們的童年和美夢的近在咫尺的野獸。接著看到柴靜的部落格《新書的交待》,其中的一段視訊深深吸引了我。我想,這段視訊吸引我的地方,和《山西山西》吸引我的地方一樣,就是一個記者,在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追尋著一個新聞一個事件的時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點情感。

  看完書,再回過頭來看那段視訊,我才真正懂得視訊中的一些話語。柴靜在書中引用了很多她這十年來在央視工作、採訪的新聞和事件片段,但是她在寫這些片段的時候,並不是簡單地重複,更不是在展示過去的榮耀和輝煌,恰相反,她一直在訴說著過去的錯誤和迷失。換言之,她在寫的,是自己這十年中走過的路,她自身的成長。這不是柴靜對自己生活工作的記錄,而更像是一本凝聚著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在閱讀中的我,在《看見》這本書中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影子。並不是我的經歷與柴靜有何相似之處,但是我想,每一個個體,在成長的道路中,不管經歷過什麼或者沒有經歷過什麼,總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職場的青澀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亂和惶惑甚至想要放棄自己的“出溜”,壓力下的或軟弱或尖銳,這些感受我們都曾有過。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過了這麼多路以後,把自己包裹地越來越深,最終只留下了一個勉強適應社會標準的模糊的影子,糊塗地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靜,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來越走進自己的內心,從而也能夠走進更多人的內心。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裡一直在重複著兩個字——獨立。獨立地思考,意味著不從眾不偏頗。擺脫任何別人的影響,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更難的,是擺脫“自我”的影響。像“金剛經”裡所說的,“念起即覺,覺即不隨”。察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看住他而不是跟隨他。在“自我”的影響下,依然保持獨立的思考,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繁星讀書心得
黨員線上學習網站
相關知識
看見讀書心得
傲慢與偏見讀書心得體會
傲慢與偏見讀書心得
傲慢與偏見讀書心得3篇_傲慢與偏見讀後感
傲慢與偏見讀書心得英文版
傲慢與偏見讀書心得筆記
傲慢與偏見讀書心得總結
傲慢與偏見的讀書心得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_《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心得
高效課堂讀書心得體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