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哲理散文閱讀理解題
怨言是上天得至人類最大的供物,也是人類禱告中最真誠的部分。那麼關於中考的哲理散文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希望我們的文章你能喜歡。
篇一:月圓是畫,月缺是詩
很多時候,獨守明月。月對於我,已經不再是月,月圓時,我想到了圓滿,這不足為奇;奇怪的是,月缺時,我卻能夠等待著團圓,我甚至不在意是不是遙遙無期。我真能理解有人怎麼可以感受得到“月下獨酌”的樂趣,有了月,我不用去承受倚窗獨望的孤單。
心想有片寧靜的天,於是我不自覺的期盼著靜謐的夜晚,我只有在獨自享受那如水的月色時,才會沉靜得心在飄搖身若懸空,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遙望浩月,我的心與空靈結緣。
想那月,盈虧有期,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已然成為絕唱,而我,寧願不去感覺那月帶來的悲、離、陰、缺,在我心中,只要是月,只要我們還有月,那就是美好,因為我知道,聚散皆如酒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詩情畫意,都是一樣的馥郁芳香。因為我相信,月亮的臉永遠不會改變,月亮沒有風燭殘年!
走過了許許多多的風風雨雨,改變了該改變的和不該改變的一切,很多珍貴的不能再珍貴的東西也隨風飄散於九霄雲外,我甚至於抓不到它的邊緣,惟有月光,始終虔誠的掛在我生命的星空,伴隨我孤單的身影和我一同走過我的世界,真的很滿足了啊,有了月,我可以踏實的去走,走過那屬於我自己的春夏秋冬。
我抖落了一身的塵埃,再看我的天空,那裡始終高懸著一輪明月呀。一生一世,在無數個陰晴圓缺中度過,而那月,依舊高懸在我們的心底。不管盈也好,虧也罷,它只是恪守著它不變的輪迴,那月,總能讓我心有所繫。
不知道是那月屬於我呢,還是我屬於那月,月色充盈時,我因它成畫,月色殘缺時,我因它賦詩。掬月在手,我相信了月帶給我的吉運,不管月之盈虧,灑向我的永遠是一片皎潔。
月圓是畫,月缺是詩。即使風雨打溼了我生命的宣紙,終歸成不了畫,但還可以入詩。
篇二:寧靜人生
為了逃避生活的喧囂,擺脫人生的煩惱,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人在尋求寧靜。有人遠離城市和人群,跑到荒山野林或孤島上去;有的深居簡出,躲進小家成一統,不管別人門前雪;更有的人到宗教境界中去尋心靈的寧靜。
寧靜人生是對人生的一種開悟,其美妙絕倫不僅在於外在生活的平靜,而且在於內心的寧靜。所謂心平如鏡,就是這種人生最好的寫照。心靈寧靜,人生就猶如明鏡一樣平光潔亮,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會被攝入其中,映於其上,非常清晰可見,細緻入微。同時,它又不至於擾亂人的思緒,給人生帶來苦惱和憂煩。但是,寧靜難得。
寧靜源於內心,但是它的敵人也源於內心,差不多和它是同根所生。細細說來,寧靜有五大敵人,這就是嫉妒之心、功利之心、貪婪之心、驕傲之心和野心。
有野心的人,肯定得不到寧靜,因為他總是樹立一種高不可攀的目標,非得要不斷拼搏才行。有野心,肯定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而不滿則永遠得不到寧靜。心靈的寧靜,首先得有一種對人生的滿足感,不企求更高生活目標,只圖自己一日三餐,心靈保持自由自在。
貪婪之心則來自慾望,慾壑難填,貪得無厭。有的人終日被慾望攪得心神不安,躁動不已。得之,則心花怒放,得意忘形,手舞足蹈;不得之,則朝思暮想,勞心勞神進行策劃;如此怎麼能得心靈的平靜呢?
嫉妒之心更是人心惡念叢生的根源之一。它會像毒蛇一樣吞噬著人的心,然後再把毒液吐向別人。
功利之心,更是人心疲憊的重要原因,老是不斷計較自己的得失,為一分一毫費盡心思,忽喜忽憂,心理一點都無超脫,人生也就根本無平靜而言。
驕傲之心得時時處處保護自己,為自己辯護。他在看不起別人、指責他人的同時,必定也會招來許多不愉快的回報,人生必不平靜。
壞就壞在這五大敵人都來自人之內心,所以克服它們很不容易。而人好像生來就是不寧靜的動物,就以克服基督教都很難救人,因為人有原罪。一個生來就有罪的人,如何能心靈寧靜呢?倒是佛家的四大皆空比較貼近些,但是要人從七情六慾中解脫出來,也頗為艱難。
好在還有自然的恩賜,人可以在大自然中享受片刻或永久的寧靜。這種寧靜也是一種交流,但是已超脫了功利、貪婪、自私、驕傲和野心,就像李白《獨坐敬亭山》中所描敘的境界: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篇三:書齋——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
在中國傳統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個重要的精神場所便是書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體上書齋是民居之中惟有的精神場所。書齋一般位於宅院的僻靜之處,如有後花園,必與之相鄰,形成營造書齋高雅恬淡的良好環境的重要因素。
書齋是文化傳承的匯集點。書籍是前人社會經驗的總結,書籍是民族歷史文化的結晶。書齋的主體——讀書人或學問人,在這裡藏書,在這裡讀書,在這裡思索。文化在這裡彙集,文化在這裡傳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之說,就是因為以往優秀的文化,在這裡以研讀、考證、校注、闡發的方式得以傳承,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在這裡化整為零,熊熊燃燒,然後又影響社會的發展和程序,使文化得到最好的傳承和發展。可以這樣比喻:因為當時國家沒有社會科學院,而許多個體存在併發揮作用的書齋聯合起來,實際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國家不用投資。諸葛亮的“茅廬”,造就了蜀國鞠躬盡瘁的宰相。劉備“三顧茅廬”,獲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計,才豐富了經天緯地、威武雄壯、扣人心絃、傳播不息的“三國演義”。同時,許多民族的文化經典在這裡得到了繼承和弘揚。
書齋又是個性創造的發酵池。書齋是個人的領地,在封建社會,無論是官場還是社會,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的約束。當一個知識分子回到書房,雖然仍有強大的封建社會的倫理規範融合在書籍的字裡行間,但軀體和大腦畢竟屬於自己,書齋的主人得到了個性施展的空間,於是,他們的創造力得以迸發,從而產生出新的思想,創造出新的藝術。可以說,知識分子在繼承前人精華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現實經歷,加上自己的文學藝術創造,在書齋裡融合、發酵,最後,醞釀出嶄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這些美酒不斷地融進整體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發展的鏈條上,不斷有閃動的靈光。如王維在“輞川山莊”寫就的如畫詩歌、黃公望開山水畫之宗的《江山萬里圖》、曹雪芹的堪稱百科全書的《紅樓夢》、嚴復啟迪國人的《天演論》、魯迅振聾發聵的《狂人日記》、徐悲鴻歌頌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勝列舉。
高考哲理散文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