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思念故鄉的優秀作文
每逢佳節倍思親,在端午節到來之際,總會讓遊子思念遠方的故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思念故鄉作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端午節思念故鄉的作文篇一
每逢端午節,都會泛起思鄉的情懷。也許是家鄉的山、家鄉的水,更有端午節的氣氛。
不知道從何時起,就學會了包粽子,大概還在讀小學吧。每一年的端午節前一天,鄰里幾家都要包粽子,而且互相幫忙,尤為熱鬧。大人們要煮粽子,我們小孩子則要先睡覺,為的是端午節早早起來上山去踏青。這個“早”,一定是天不亮就起來,去山上採“百步草”,據說能包治百病。還要採艾蒿和黃花、芍藥、野百合等野花,回到家裡把家門口和窗戶旁都插上艾蒿和彩色的紙葫蘆,我們的還要帶上五彩線,脖子上帶著香包和小小的笤秫,據說能掃除病魔。回到家後,還要去牡丹江江邊去洗臉,並用軍用水壺帶回一壺水回家。女孩子們最喜歡去山上採花,拿回來插到盛水的罐頭瓶裡,讓鮮花多開一段時間,給平淡的日子增添幾許炫麗。
兩個哥哥基本不帶我去踏青,主要是哥哥嫌我礙事。等長大一些了,就是跟自己的小夥伴去踏青,當然都是年齡相仿的女孩子。那個時候氣溫沒現在高,一般早起要穿線衣線褲,山上有點冷。幾個小夥伴兒互相叫起,興高采烈地騎著自行車互相帶著一起去上山。路上人很多,不用害怕夜路,都是踏青的人群。
印象很深的有兩次,一次是上初二那年,六個小女孩兒夜裡一點多就出發了,騎了三臺自行車,不到三點鐘,連人帶車一起到達北山山頂。坐在山頂最高處,俯瞰牡丹江市的夜景,別有一番情趣。另一次是上初三那年,聯合幾個學校的同齡女孩兒,大概二十多人,在西三條路一個路口集合,浩浩蕩蕩地騎車去西山。那一次走得遠,採得花也多,非常興奮。
吃粽子一直是我的鐘愛,也許清香的荷葉味兒更具有端午節的氣息。
來到大慶,沒有一次端午節讓我找回從前的影子,因為大慶沒有山,更沒有蜿蜒的江河。
從前與我一起踏青的小夥伴兒,能聯絡上的所剩無幾了,那份甜美的幸福一直藏在心底,無人與我分享。每逢端午,倍覺思鄉。
端午來臨,信筆在手機螢幕上寫下:
每逢端午尤思鄉
晨起踏青路人忙
艾蒿鮮花手中握
粽子雞蛋已飄香
端午節前夕,與閨蜜一起去大慶“綠色草原”採黃花,牧場的草原上黃花開得正旺,肆無忌憚地宣洩著花兒的美麗。我們採黃花的時候,意外地發現草原上竟然還有蘑菇,據說當地人叫它“雷窩子”,說是打雷後就長出來的。蘑菇正面是白色的,比較平,背面是黑色的,有著均勻的褶皺。我們似乎被“雷窩子”蘑菇誘惑著,都顧不得蚊子的叮咬,要不是飯店那邊催我們過去,估計還要採一些呢。
端午節思念故鄉的作文篇二
又至端午,粽情粽意思鄉切!
有個美麗的地方,是住在我心裡的人間天堂,那裡山美、水美、人更美。而我,早已將靈魂丟在了依山傍水的小村莊。逢佳節,倍思鄉,思那一草一花,一樹一木,一磚一瓦。
生在那裡,長在那裡,如今,卻是身處他鄉,西望銷魂。
端午節,農曆的五月初五,在我的家鄉亦稱五月單。這天,廟宇裡香火很旺,前往敬拜的人兒絡繹不絕。懷著一份虔誠,揣著一份希冀,供奉上成熟的瓜果,自家祕製的粽子,還有嵌做成蛇、蜈蚣、蠍子、蜘蛛、蟾蜍圖案的五毒餅,寄予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乘風揚起宣紙裁製的五彩帆,放飛夢想,揚帆理想。若有夢,勇敢去追逐。
十年前,在父親的引導下,我小心翼翼的揚起了五彩帆,放飛了我的夢想。從此,一路前行,跌跌撞撞,一直一直行走在追逐的路途中。有淚水,有歡笑,有失望,也有希望,儘管希望很渺茫,但還是有的。既已揚起夢想的帆,沒有理由不乘風使舵。
許是好多年未曾觸及家鄉的端午節,生在記憶裡的美好都是小時候的片段,很親切。
天還沒有亮徹,我便隨著弟弟一路小跑至河邊,採集早露水。據村子裡的老人講,早露水為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它可以敗毒、除腳氣、止風溼。如此珍貴,誰願意落後。弟弟他很能幹,總是趕在別的小夥伴之前採到露水,然後集中到我拎著的水桶中。這個時候,我就是弟弟的小跟班,聽他使喚便可。
幾顆稀疏的星星散去了,月亮也嬌羞的躲到山的那一頭,天已經徹亮了。露水採集夠了,順手澇起河水洗洗臉,洗洗頭,洗去汙穢頓覺神情氣爽。女孩們忍著疼痛拔下幾根頭髮拋於河中,聽老人講是為了期許未來的夫君如屈原一般品德高尚。我一向怕疼,自然吝嗇我的頭髮,一根也捨不得拔。
見別人還在洗梳,我已經悄悄溜到河岸邊採起了艾蒿。聽奶奶講,端午節這天採到的艾蒿能治百病,奇效顯著。如此功效,我巴不得全採了去,好治癒爺爺奶奶的長年頑固的病疾。
弟弟見我採到的艾蒿已夠多,他便去別處折柳枝條了。柳枝條碧綠鮮嫩,還沾有露滴。我用竹籃裝好採到的艾蒿拎起它,另一隻手拎著採集到的露水,弟弟則抱著柳枝條,和其它收穫頗豐的夥伴們一前一後各回各家了。
門楣、窗戶、大門,還有車頭,不一會兒的功夫,弟弟都已經插到了。出門走一圈,家家戶戶都被柳條裝飾的一片碧綠***。插柳條不僅僅是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它有驅毒之意,接陽之意,還有祈求吉祥之意。這一天,不管走到哪,都能看到隨風招搖的柳條,無論是行駛的機動車頭,還是攤販子的攤位上。
母親的手很巧,確切說每一個母親的手都很巧。這一天,她們都會為自家的孩子用綵線和錦帛縫製香囊,裡面裝著各種香料和藥粉。手工精緻,五彩斑斕,九色紛呈,無不彰顯著母親們的女紅品位。我和弟弟的香囊,自然是絲毫不遜色的,母親的女工活,那可是出了名的一絕。
不僅有香囊,還有五彩線做成的腳鏈和手鍊,戴上它可以克病防災。
母親她真的很細心,每年的端午節,她都準備的有頭有緒。誰對我們有恩,或是有過滴水的幫助,她都牢牢記在心裡。早早的準備好“追節”的禮物,感謝他們對我們曾經的幫助。自然,樂善好助的父母親同樣也贏得了鄉親近鄰的登門酬謝。
如果天色還早,母親一定會蹬起自行車,掛一籃子趕去外婆家。籃子裡也不是什麼美味佳餚,就是粽子、五毒餅,還有涼粉和甜醅子,但我想,重的不是禮,是心意。
又至端午,粽情粽意思親人。
那些年,我還小,十歲左右。每年我都會採很多的艾蒿,比別人採的要多出一半,只是相信艾蒿真的有奇異功效,能包治好奶奶的病疾。
長大了,離開家,去了外地。再也沒有端午節採艾蒿的機會了,奶奶的病不但沒有好,而且永遠的離開了我。自此,名叫艾蒿的植物,它在我心裡和雜草一樣,無一用處。
逢佳節,總覺得缺了些什麼,是習俗?還是曾經記憶?現想來,這些都或缺。而更缺的是逝去的親人,我最親愛的奶奶。兩年多了,仍像夢一般不肯醒來。
原來,思念一個人,一個親人,真的和時間沒有關係。
端午節思念故鄉的作文篇三
在我的家鄉,一個古老的山城,這裡出了向警予這樣的革命先烈,這裡有王躍文這樣的文壇才子,更是文化名人屈原的流放地。
“漵浦”一詞,最早見諸屈原《涉江》一詩中的“入漵浦餘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從該詩“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餘濟乎江湘”、“朝發汪渚兮,暮宿辰陽”等詩句可以明顯看出:屈原是著“奇服”、帶“長鋏”、冠“切雲”,帶著隨從,坐著馬車,乘著大船,一路從楚國的都城—郢出發,過長江、渡湘江、經洞庭、上沅水、歷汪渚、宿辰陽、入漵浦的。這“過、渡、經、上、歷、宿、入”的使用說明了:屈原的第二次被放逐,雖然一路跋涉,歷時經年,但他離開楚國都城郢之後,其目的地就是漵浦。從此,屈原就與我們家鄉漵浦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傅國瑞先生的《屈原年譜》說,屈原從公元前296年,也就他44歲時開始被流放,一路遊歷,49歲時到漵浦,52歲時離開。在漵浦這個古老、神奇的地方,一共生活了4年,創作了《涉江》、《離騷》、《天問》、《橘頌》、《山鬼》等詩歌,完成了從政治家到詩人的角色轉換,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化詩人。也正是因為成就楚王霸業理想的破滅,使他憂國、憂君、憂民思想在他的詩歌中深深滲透,從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
漵浦,歷史悠久。據《漵浦縣誌》記載:在洑水灣鄉楓香村發現的岔尾遺址,為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期遺址,距今6500 -7000年。在橋江獨石村發現的龍家山遺址則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距今約4500-5000年。還有商周時期的大江口鎮大江坪村的橋西遺址、商代的桔花園遺址、戰國的樑家坡遺址、西漢時期武陵郡義陵城遺址等等,古稱“蠻夷”。文獻告訴我們:漵浦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生活,在近3000年前,楚威王就在此設立了黔中郡,20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就在此置縣設郡。就是“漵浦”做為縣名也有了近1400年的歷史。從歷代帝王對這片土地的重視,足以說明漵浦這塊地方的古老、神奇、富庶、文明。
雖然自15歲在外求學後,就一直很少在家居住,但對於家鄉的愛,就像對根的依戀。在我們家鄉,端午節就是過五月十五,據說,因為訊息閉塞,屈原死後十天,死訊才傳到我們那兒。所以,家鄉人們為了紀惦他,一直保留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包的棕子也與別處不同,肉棕子是長型的,包的程式很複雜,選擇的葉片也很講究,裡三層、外三層,裡面再包上自制的臘肉,一蒸上鍋,香味瀰漫,那種誘惑實在無法抵擋。記得兒時的我,總是嘴饞,每次棕子剛上鍋,我就催著爺爺奶奶要吃,肉棕子因為大,所以,需要大鍋,而且要煮上一天一夜才能吃,印象中,爺爺總是熬夜加柴火,而小小的我,就跟在他屁股後面,總在問同一個問題:“爺爺,爺爺,什麼時候能吃?”爺爺看我可憐樣,有一次,提前給我拿了一個,害我拉肚子,自此後,我再不敢嚷著吃熱棕子了。說實話,在外飄泊的我,已經好幾年沒有痛痛快快吃一頓肉棕子了,真是懷念那個味道。現在端午又近,濃濃的思鄉情湧上心頭。看新聞,知道家鄉又漲洪水了,還影響了高考,讓800多人轉移了考場,好在沒有人員傷亡,但前後兩次的洪災,已讓家鄉損失慘重,但願洪水不要再光顧我可愛的家鄉了。
縣城以下十公里新瀟湘八景之一的漵水思蒙,好山好水,令大批遊人慕名而來。
在思蒙,有個地方叫著離騷灣。這個地方就在十里屈子峽中。在二千多年前,當然就是“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而承宇”。如今要是身臨其境,這樣的地貌特徵是非常明顯的。相傳他就是在這裡創作《離騷》的。
思蒙,過去叫絲茅。這裡碧水藍天,煙雨丹霞。林密山高,古木蔽日,溪河縱橫,香草遍地,絲茅葳蕤。每每登高望遠,只見四處奇峰突起,雲霧繚繞;天藍水碧,異花競豔;五佛靜修,破巖懸江。聽到山歌唱和,見到奇花異草,屈原便向當地的農民學習,當知道當地人叫絲茅***mao***為絲茅***meng***,他就把這個絲茅改著思蒙了。《離騷》裡的“茅”讀***meng***,就是根據思蒙人的讀法來的。至今漵浦思蒙人還在把“蒙”、“茅”讀著***meng***。 ***現特別傳些思蒙的照片,以感受我們的美景***
在漵水岸邊有一座小山,叫鹿鳴山。相傳屈原在這裡住過一段時間。每到夜晚,他總是用琴聲來寄託自己的心聲,當地的百姓也總是到他的住處,陪著他高興,陪著他流淚。時間長了,屈原正彈著一首憂傷的曲子,寄託著自己懷才不遇的憂愁。彈著彈著,窗外竟傳來一陣陣梅花鹿的哀鳴。從些後,這山上的鹿也象老百姓一樣,天天晚上來聆聽屈原彈琴,也陪著他高興,陪著他流淚。一天,瘴氣流行,屈原和百姓都染上了瘟疫。他躺在床上,想到昏君誤國,***,不禁老淚縱橫。突然,一陣幽香撲鼻而來,頓覺舒服了許多。一群鹿嘴裡銜著帶露的蘭草,來到了茅屋。一頭老鹿還跪在地上,把犄角伸進屈原的嘴裡,不一會兒,屈原就覺得周身舒泰,病也就全好了。他望著這一群鹿,心裡感激不盡,但心裡惦記著生病的百姓,還是心神不寧。鹿們好象是明白了屈原的心思,紛紛跳下河,一邊將犄角在河邊的石頭上磨,一邊望著屈原叫。於是屈原就舀起鹿茸水,一家家送去,大家喝了鹿茸水,很快就好了。屈原離開漵浦的時候,百姓們相約送行,慟哭不已。這山上的鹿也都一個個來到路邊,含淚齊鳴。這就是記載於《漵浦縣誌》上的關於“鹿鳴山”的傳說。這山不遠還有一個峽谷,人行其間,仰望藍天,猶如初月,所以就把它叫著明月洞。這洞口有一棵老樹,相傳每到薄霧濛濛的早晨,樹上就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在上面梳頭髮。或許就是這個傳說,讓屈原得到啟發,在明月洞塑造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絕美女鬼----《山鬼》。
最後,新作一首小詩***略***,以紀惦屈原,感謝他為我們家鄉帶來的財富,留下這麼多可以傳頌的千古佳話。
猜你感興趣:
端午節賽龍舟傳統習俗優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