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文化時事熱點精選
多關注社會時事熱點,是備考公務員申論考試的重要方法。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大家閱讀。
公務員申論文化時事熱點:對網路低俗語說“不”
近三年來,網路低俗語呈現蔓延態勢,在網路流行語中佔有的比例迅速上升。當網際網路作為人們交流溝通工具使用,由於匿名無約束環境使然,“國罵”等現實中使用的髒話粗話便第一時間登陸網路。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各種互動應用日新月異,特別是各類自媒體傳播競爭激烈,於是基於網路原生、多種形態的低俗詞語或表達方式便源源不斷被創造出來,並藉助網路傳播的威力,成為風行一時的流行語,反過來又對現實語言環境產生影響。
自2014年出現的新一波網路低俗語,具有以下特點:1.與生殖器直接掛鉤的詞語大量湧現;2.這些低俗詞語迅速成為網路流行語;3.這些詞語不僅網民使用,各類自媒體和網路媒體,甚至一些主流新聞媒體在“兩微一端”的文章中也在毫無顧忌地使用。2015年6月2日,在國家網信辦主持召開的“淨化網路語言”座談會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釋出了《網路低俗語言調查報告》, 25個最常見的低俗詞彙赫然在榜。10月15日,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公佈了2014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指出由於網路“虛擬社群”和自媒體缺少“把關人”的特性,網路低俗語言大量出現,並從網上蔓延到網下,這種狀況已對社會規範、健康的語言環境形成突破底線之勢。
對於這一股網路低俗語氾濫潮,有覺悟的網民當即指出:“任何語言和文字,直接使用生殖器的詞彙,幾乎全是粗口髒話。此類粗鄙詞彙會令人產生不快和羞恥心等負面情緒,侵犯尊嚴。”領導部門、管理部門及行業組織亦及時發現問題,採取措施,要求媒體和網站加強自律,遏制網路低俗語的肆意蔓延。2015年8月14日,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中國記協聯合舉辦了“抵制網路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專題座談會,並以中國記協和首都網際網路協會的名義釋出了《抵制網路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倡議書》,號召媒體和網站負起主體責任,淨化語言傳播環境。
然而,時至今日,低俗語在網上仍頻頻出現。何以如此?
首先,一些媒體和網民對網路低俗語的使用和傳播不以為意。他們質疑:“網路粗話真的非治理不可嗎?”繼而指出:“這些低俗化的網路語言的產生和使用並不能真正說明一個人的品位和格調,畢竟很多人只會在網路之中使用,只是用來宣洩無名之火,現實生活中不一定掛在嘴邊。同時,當這些詞語成為網路流行語時,原先字面上的不雅意味已經被淡化和修改了。”***引自《教育部,“屌絲”惹你了?》一文***正是這種不正確的認識,導致對低俗語的認可甚至欣賞,成為使用時的藉口,同時降低自己傳播時的心理障礙,不以為恥,反而覺得是一件很“酷”很新潮的事情。因此,引導網民在創辦的各類自媒體中,以及網民在傳遞資訊表達意見時杜絕使用低俗粗鄙的用語,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功課。
其次,網際網路上各類平臺競爭激烈,為吸引眼球而屢屢觸線。尤其是規模數量巨大的自媒體,往往使出“博出位”的手段,甚至在報道和文章的標題中堂而皇之地使用低俗語。媒體絕不能以低俗化的語言文字報道新聞,絕不能以低俗化的內容取悅受眾,這應是媒體所持有的報道倫理。
第三,有關部門迄今為止呼籲多而發揮規範作用少。任何社會問題的治理,離不開自律與他律雙管齊下,網際網路治理也不例外。進一步採取有效的他律手段,如管理部門制定低俗用語媒體禁用詞彙表、對編輯人員刊發報道及文章嚴格要求、行業組織擔負起監督評議的作用等,使發現問題提升到解決問題的層次。
網路語言對薰陶和感染社會風氣、公共道德有著重要影響,對青少年的影響更是直接而顯著。網路不應該成為儲存收納低俗語的垃圾箱、汙物桶,而應成為文明用語的營養缽和育苗圃。網上的語言環境不應該降低人的品位,而應該提升人的素養。使用文明、規範、純潔的語言文字,是媒體和每個人傳承文明、傳播文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各類媒體和廣大網友,應成為網路傳播良好環境的建設者和國家純潔語言文字的捍衛者。讓我們對網路低俗語堅決說“不”!
公務員申論文化時事熱點:別總用眼前利益“算計”古村落
據媒體報道,日前浙江開始全面推進古村落“再生”,不僅著力保護獨特的老建築、老街道,而且試圖把做烏米飯、彈棉花、棕繃床等傳統藝人請回來,避免古村落成為空殼。
古村落是歷史文化的承載,是鄉情鄉愁的寄託。保護古村落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可真正做起來,卻常常不盡如人意。此前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古村落面臨兩種境遇: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村落,無力修繕那些歷經風霜的老宅,只能任其倒塌;交通便利的村落,被人圈起來當作旅遊開發的搖錢樹,遭受“開發性破壞”,大量古村落正在消失。
不能變現的就棄之如敝屣,能變現的就一擁而上地盲目“開發”,搞“仿古建築,小吃一條街”式的瘋狂“造街”,使古村落因過度開發失去本真,陷入同質化、低水平重複建設的怪圈。看似不同的方式,其內在邏輯思路是一致的:用“經濟”眼光打量古村落,以實用主義的態度對待“保護”。
古村落最重要的屬性是文化屬性,短期內也許並不能產生經濟效益,但從長遠看,卻可能成為一個地方的文化瑰寶。烏鎮、西塘、七寶、朱家角等就是如此。可以預見,通過切實有效的保護,未來,當城鎮化的塵埃落定,江浙之地可能又將成為古村落文化璀璨的高地。而那些仍沉迷於大拆大建、陶醉於眼前利益的地方,放著自身厚重的歷史文化不去珍惜,放著珍貴的古村落不去保護,等到幡然醒悟,定是悔之晚矣。
如果說區域間的經濟發展不均衡,有地理、政策等諸多方面的原因,那麼文化保護上的參差不齊主要在於重視程度不夠。改變各地古村落保護、發展的不均衡狀況,需要國家層面的協調推動,更需要各地轉變發展思路。畢竟,重點保護一批古村落,對於一個省份、一個地區而言,在財力上壓力不大。
自2012年以來,浙江累計開展上千處古村落的保護利用,修復古建築1萬餘幢、古道212公里。見賢思齊,別總是用眼前利益“算計”古村落,不要讓歷史與現實的溝通斷層,不要讓“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期許落空,不要讓後人生髮“何處再尋古村落”的悲嘆。
公務員申論考試必讀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