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甘肅省公務員考試把政府和廣大人民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申論試卷的內容,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背景連結
2016年11月,網帖“因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學金”引起網友熱議。作者稱,大學時有個同學,打球總穿著開裂發黃的鞋子,家裡省吃儉用幾個月,給他買了雙打四折的耐克鞋。他視如珍寶,每次打完球都要刷一遍才行。後來他的助學金資格被取消了,只因“貧困生就該有貧困生的樣子”,他為此哭了很久,我買一雙耐克鞋,就要被取消助學金資格嗎?
助學工作長期以來都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少高校學子開始吐槽,為什麼有些人穿戴講究,用著各種電子產品,仍然屬於“貧困生”,而有的同學卻因為偶爾的一次“奢侈”消費被取消助學資格。貧困生是否該有一個貧困生的樣子,成為近日高校學生爭論的新焦點。
綜合分析
在整個社會財富不斷積累和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依然強調貧困生要有個“特殊”的樣子,標準不免有些陳舊和落伍。
對很多人來說,關於貧困的記憶並不遙遠。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逢年過節不能改善伙食的家庭,多會關起門來吃飯,以避免遭人嘲笑的尷尬。進入物質相對豐裕、社交開始活躍的年代,如果在聚會場合,別人都是西裝革履,只有一位粗布衫,估計也會手足無措拘謹得很,甚至發誓下一次再也不能這樣露怯。情同此理,我以為,貧困生也應該有一個體面的樣子。
教育的趣旨之於所有學生都是平等的,其中之一即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如果一定要讓貧困生有個貧困生的樣子,衣食用品遠落差於其他同學,很多時候就相當於將這個群體向下孤立和區別開來,年輕人比較脆弱的自尊,會不會被深藏進內心而轉變成自閉,猶未可知。我們當然希望出現更多家貧志堅的勵志故事,但卻無法迴避剛剛成年的孩子們尚不穩定的青春心理。
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助學的要義已不能僅僅停留於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推進精準扶貧、使民眾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的時代背景下,助學應該成為扶貧攻堅的重要內容與路徑。去年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要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在整個社會財富不斷積累和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依然強調貧困生要有個“特殊”的樣子,標準不免有些陳舊和落伍。
參考對策
一是導大學生樹立端正的消費觀,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事實上,這種教育是缺失的。而從瘋狂的“校園貸”屢屢在校園內製造悲劇來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教育,不只是對貧困生群體,付諸幾乎所有大學生群體都是缺位的。如何將大學生熱衷的目光,從消費攀比拉回到知識探索,或許才是轉移審視貧困生外在條件視線的最好方法。
二是要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完善貧困生評定體系和資助方式。
***二***
背景連結
2016年12月13日,隨著課間鈴聲一向,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學生們便來到了學校農場邊,這次他們的課程不是測量而是種田。在農場的學生們排隊領取農具,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性,該校將農場搬到了校園裡,將“種田”設定為學生們的必修課,要求學生親自下田種地掙學分。
綜合分析
“秀才不到田裡來,見了韭菜當麥子。”這句民間諺語的書面表達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些用來諷刺和警戒不下田勞作、死啃書本的封建學子的農諺和名言,用在如今的學生身上仍然十分恰當。“書呆子”“文弱書生”代代相傳,幾乎成了一個難以破解的教育魔咒。而種田是以務農為生的耕種田地。學分和種田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但是有一種叫“種田課”的必修課卻把它們聯絡到了一起。
“種田課”的開設,無疑就是直面問題實質的有益行動。勞動本就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領,一種生活需要,如今卻要通過開設專門的課程,通過專門教育來“強制”,通過學分來誘導,不得不叫人慨嘆。我們在點贊“種田課”之必要時,並不是要批評“亡羊補牢”的荒唐,而是對教育觀念勇敢突圍的首肯。
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種田課”,其最大意義在於促使教育者重新認識常識和知識的價值。勞動是一種生存本領,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讓受教育者學會生存和生活。丟棄這個常識,驅趕受教育者全身心學習知識,明顯是曲解常識與知識的關係,本末倒置。強健、勤勞、堅毅、創造,這些基本的生命特質是由勞動這個常識培育的,而書本知識只能算紙上談兵。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種田”是一種實踐,實踐才能出真知,才能讓書本上、口頭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技能。同時,城市中生活的孩子多少有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公主病”、“王子病”,對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到了共鳴,讓他們走進“種田課”才能讓他們深刻地明白何為《鋤禾》,珍惜勞動果實。
《荀子·儒效》中有:“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種田課”的意義並不是種田掙學分那麼簡單,而是一種校園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的重要性,懂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勞動中鍛鍊身體,昇華知識,錘鍊心靈。
參考對策
首先課程設計要科學。通過“種田”課的學習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這些都需要搞好頂層設計,決不能把“種田”課看輕了,搞成可有可無的“業餘課”,那就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
其次要建立考評機制。把“種田”課納入考評體系,防止學好學壞一個樣,學與不學一個樣,這樣,才能使種田知識入腦入心,發揮其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
***三***
背景連結
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佈《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今後,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黨委或政府“一把手”將有一個新頭銜:“總河長”。這也意味著,在部分省區市近十年實踐基礎上,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負責制的“河長制”將在全國推行。
綜合分析
[取得效果]
從各地推行河長制的效果來看,改變的除了河流環境,還有社會心態。隨著水質慢慢變好,群眾也開始自發關注和參與環保事業。從各地實踐來看,有幾個特點。
一是河長規格不一。比如江西省由書記、任省級正副“總河長”;浙江初步形成省、市、縣、鄉鎮、村五級聯動的河長制體系,公安機關對應配置了“河道警長”;
二是需求導向。河道水汙染問題突出的天津、北京重點著眼於“治”,而有先天優勢的江西、福建則重點放在“護”;
三是因地制宜。比如浙江為全省基層河長的巡河工作制定詳細規範,江西制定了“一河一檔”“一河一策”等細化管理措施;
四是強化責任。為避免河長成為空頭銜,不少地方嚴格考核並建立激勵約束制度。
[意義]
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中國目前存在的複雜水問題以及維護河湖健康的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性創新。河長制,是進一步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工作,落實屬地責任,健全長效機制的具體措施。
[原因分析]
河湖管理保護之所以重要,就在於作為一種自然環境稟賦,河湖並非是大自然賞賜給這塊土地上的一代人、兩代人或幾代人的,而是其為世世代代生存於斯的人們提供的基本生存條件,是建基於上的國家和社會可持續存在和發展的剛性基礎。這也意味著,這塊土地上的每一代人,其留傳給下一代的河湖資源,都應該是足以保證其後的世代子孫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適用”狀況。
但是,最近幾十年來,中國河湖水體的狀況已經威脅到人們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程度。“牛奶河”、“醬油河”、“油畫河”成了眾多河湖的代名詞。中國“存量”河湖的現狀,不僅不能滿足代際公平的起碼要求,也直接威脅到了當下人們的生存。由此,人們開始正視和認識河湖管理保護的現狀。從治理淮河汙染開始,各級政府開始在水治理逐漸加大力度,提升河湖管理保護水平。從實際效果看,河湖管理保護水平還有太大的提升空間。近些年,許多地方的河湖環境持續惡化,更說明河湖管理保護存在許多制度上的梗阻。
參考對策
第一,要重視協調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實施河長制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就是水環境質量改善。河流水環境好壞,表象在水裡,根源在岸上。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要按照“協調”“綠色”發展理念治河,建立綠色GDP政績考核機制,綜合考慮治河與抓其他工作的關係,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
第二,要處理好依法治水和考核問責的關係。河長制體現了環境保護法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的屬地責任制。人人有壓力,治理才有動力。上有考核、下有監督的制度體系,能讓各級河長共同擔起治河的責任。將實踐中的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經驗長效化,有助於推進河長治水的規範化、法治化。
第三,要統籌好政府責任和利益相關方的關係。屬地政府肩負著治河的第一責任,但現實中每條河流都是流動著的,上游治好了,下游獲益。良好水生態環境是公共產品,靠一個部門、一項措施單打獨鬥不行,需要規劃、水務、環保、城市管理等多部門協同,上下游、干支流、溝渠一體化的系統治理,政府主導,市場發力,公眾監督,明確各類主體的職能和責任,共同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廣東省鄉鎮公務員考試申論試卷深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