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經驗
實踐教學是一種和理論教學相對應的教學形式,是通過以實踐活動為主的方式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形成相應的態度的教學活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實踐教學是高等院校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實踐教學將為社會培養大批高等技術應用性和技能型人才。
一、現狀
我國高等學校的實踐教學的改革和研究在近些年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特別是“十五”期間,我國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為實踐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能僅僅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來掌握,更多地必須通過實踐過程的操作、練習以及與生產實際的融合來實現。
我國實踐教學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比較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尚未真正建立起來,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仍然是當前最熱門的話題;二是實踐教學的質量整體不高,缺少操作性強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其研究也有待於進一步深入;三是資源分佈不均衡,一些偏遠地區缺少實踐教學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因而實踐教學理論與職業技能的研究在這些地區很匱乏。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根據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深入分析我國高等院校實踐教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提出建立符合高等教育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水平,完善實踐教學資源合理配置,使實踐教學在整個高等教育過程中發揮更加大的作用。
二、重要性
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於國民教育全過程,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
經濟管理學院黨總支圖書記說,實踐對大學生的好處有很多,實踐讓大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適應社會,順應時代的發展,並在實踐中認識到自己的缺點。當代大學生不能整天坐在教室裡,只學書本上的知識,而要走到生活中去。塗書記說,在美國的高校都十分重視實踐,實踐課的學分有的會比專業課還高,
那裡的人才都是全面發展的。在中國,有的學校因為資源等條件的限制,實踐活動不能正常開展。
圖書記還指出,實踐育人依然是中國高校人才培養中的薄弱環節,與西方歐美國家存在很大差距,雖然進入本世紀以來,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與我國科教興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要求還有差距。
三、改進強化
《意見》指出各高校要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對此,教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徐莉老師表示,我們安徽農業大學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將理論課從原來的30個課時減少到24個,注重增加實踐課的課時,努力達到《意見》中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實踐教學不少於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不少於25%的要求。對於人文社科類專業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我們主要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給學生播放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影視、視訊資料,要求學生課後參與小組討論,調查採訪完成書面或口頭作業等方式,來達到實踐育人的效果。
各高校應把加強實踐教學方法改革作為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重點推行基於問題、基於專案、基於案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加強綜合性實踐科目設計和應用。要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支援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實驗、創業計劃和創業模擬活動。圖書記也說了在安徽農業大學,實踐育人這方面的工作是做得相當不錯的。比如在學校,有創新農業基地,像園藝,農學這些專業,有提供給學生實踐的農場,園藝基地,還有學校開展的興農杯,創業杯等創業大賽,都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運用掌握的理論知識,與生活結合,鍛鍊並提升自己的能力。還有在暑假,學校也開展各種比如走入基層等多種社會實踐活動,豐富了同學們的假期生活。
四、發揮學生主動性
學生是實踐育人的物件,也是開展實踐教學、軍事訓練、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在實踐育人中的主體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加大表彰力度,激發學生參與實踐的自覺性、積極性,才能達到高校實踐育人的目標和效果。在採訪中經濟管理學院的部分同學告訴我們,他對一些無趣的,沒有新意的實踐活動不感興趣,希望學校能多開展一些創新性的實踐活動。另外,他還說,希望老師們佈置一些開放性作業,比如通過實踐寫一寫自己的感想與收穫,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不是僅僅侷限於書本上的課後習題。
此外,學校應支援和引導班級、社團等學生組織自主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發揮學生在實踐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作用。師生們普遍認為我
們安徽農業大學的班級、社團實踐活動豐富多彩,如寢室文化節,女生節,老年公寓之行等活動能充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吸引大家廣泛參與,在活動和玩樂中豐富平時生活,鍛鍊實踐能力。
五、目標和效果
實踐育人讓學生們可以帶著問題走出象牙塔,走進社會,走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當中去親身體驗,究竟生產力是不是發展了?人民生活是不是改善了?綜合國力是不是提高了?如果是的,為什麼?同時,學生們可以看到貧困地區的現狀,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從而產生緊迫感與危機感,珍惜學習的機會,更加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念。細心觀察,實事求是,經歷思考,得出結論。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深入開展各種具有先進性和導向性的實踐活動,有利於推進學生黨建工作。採取實踐育人的方法,把黨的知識教育、理論知識考試與要求入黨積極分子參與具有先進性和導向性的實踐活動,如參與“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助殘、助孤、助困的公益性活動等活動,可以達到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全面考察和真實測評,培養出真正合格的共產黨員。最後,實踐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從中學直接考入大學的,這種“線性成長”經歷,使他們普遍缺乏實際生活經驗,缺乏對現實的深刻理解,而在參與各種實踐的過程中,他們親自觀察,親自動手,用心思考,獨立實踐,無疑會增加社會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篇二
近年來,重慶市在全市大學生中重點開展以帶薪實習、種樹、學農、學工、學軍和社會調研為主的“六個一”社會實踐活動,育人效果明顯。
一、黨委、政府直接推動,構建育人新格局
列入黨政戰略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親自策劃、親自指導、親自部署大學生“六個一”社會實踐活動。重慶市委、市政府制定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實施方案,召開全市性工作會議,強力啟動和推進大學生“六個一”社會實踐活動。建立整合育人體制。由20個市級部門、單位和40個區縣組成市級聯席會議,並設立大學生社會實踐辦公室。每“一”項實踐專案由相關市級部門牽頭負責,多個部門協同推進,並建立了部門、單位班子與個人結合的工作考核機制。創新社會實踐制度。建立了大學生帶薪實習制度,大學生骨幹“三進三同”制度,高校與地方政府、企業、軍隊共建制度等大學生社會實踐制度。完善實踐保障體系。市財政每年劃撥高校專項補貼5000餘萬元,保障活動資金。全市建立大學生學工基地100多個,在28個區縣建立了大學生“三進三同”實踐基地,各高校與鄉鎮、企業、社群聯合建立500個定駐基地。同時加強理論研究,為推進活動提供理論指導。
二、深入開展實踐活動,建立育人新途徑
社會組織育人。已有3。7萬餘名大學生利用寒暑假,到40個區縣、87個市直機關、392個國有企業和41個民營企業帶薪實習,接收學生實習的單位和企業共有3113家;已組織近18萬人次到企業生產和服務一線,與工人一起做工,學以致用;已組織33萬新生參與學軍活動。社會基層育人。重慶市將機關幹部“三進三同”教育活動向大學生延伸,目前,已集中安排1。3萬餘名大學生、分散組織22萬餘人蔘加“三進三同”活動。社會建設育人。重慶市組織大學生參與“森林重慶”建設和保護長江“母親河”工作,已組織28萬人次大學生參與植樹造林活動,植樹283萬餘棵,植樹面積3。4萬餘畝。全市54所高校建設64片“大學林”。社會現實育人。重慶市組織大學生圍繞“五個重慶”、“十大民生”、“***”、“縮差共富”等重點工作,開展調查研究。
三、破解知行合一難題,取得育人新成效
理想信念更加清晰堅定。據調查,認為增進了與工農大眾感情的學生佔93%以上,認為理想信念進一步明晰和堅定的佔92%以上。知行合一理念深入人心。認為進一步瞭解了國情市情民情的學生佔95%以上,認為收穫大並對綜合素質提升有幫助的達95%以上。就業創業能力得到提升。今年,重慶市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88。5%,比上年同比提高了2。5個百分點,高於今年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人才培養模式深刻變革。各高校完善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必修學分,把社會改革發展的重大成果和典型案例作為思政課程的重要內容,推動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刻變革。
篇三
我校歷來十分重視實踐教育,在近60年的辦學歷史中積澱形成了“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光榮傳統,注重把實踐育人作為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6月,我校率先將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計劃,並不斷探索形成了課程化建設的有效方法和長效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開創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的模式。
我校把大學生社會實踐作為思政課教學的一部分納入教學計劃,時間安排在大一、大二暑期,分兩次進行,每次實踐不少於2周。分數記入學生成績單。在課程化推進過程中,還根據教學計劃及時調整課程實施方式和學時比例,使其更加符合育人規律。從2004級本科生開始實施該課程計劃以來,至今已覆蓋6屆學生近2萬人,有效地引導了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人民群眾中去,向實踐學習。
二是創新設計社會實踐課程的教學管理保障體系。
學校成立了由校領導任組長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領導小組,按照“專兼結合”的原則形成了一支涵蓋思政課教師、團幹部、學生輔導員、專業課教師的教學隊伍。教材建設上,出版《大學生社會實踐教程》,融思想性、知識性、實用性、科學性於一體。教學方式上,以學生暑期自主實踐為主,教師前期集中講授理論、中期加強過程指導、後期強化報告撰寫和成果轉化指導為輔。教學內容上,每年設計引導性的全校實踐大主題,同時提出百餘個參考課題,充分體現教育性和時政性。在組織模式上,鼓勵以團隊為主,凸顯團隊實踐的育人功效。此外,學校還建立了以“五道防線”為主要內容的安全教育保障體系和以課程網站、系統、簡訊平臺等資訊化為特點的課程管理模式,確保了課程的順利實施。
三是不斷豐富完善社會實踐工作的流程和內容。
學校以實踐教育貫穿始終,按照全年不斷線的思路安排工作流程:每年3月開始研究設計實踐主題及課題;4月初開始全校性的宣傳、動員、培訓工作;5至6月學生進行實踐籌劃準備;7月集中開展理論授課,由思政課教師講授“實踐方法”和“實踐報告撰寫”兩門課程;8至9月督導學生完成社會實踐;10至11月開展總結、交流和評比活動,並集中進行成果轉化;到12月進入寒假社會實踐,直至第二年3月進入新一輪工作。
課程化實施6年多來,我校共組織近3000支團隊、3。8萬多人次參與到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效果,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2008年8月,該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09年9月,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今後,我校將繼續深入探索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課程化建設,讓更多大學生得到鍛鍊和提高。
高校紀委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