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收復年線的意義在哪
你知道大盤收復年線嗎?意義在哪裡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大盤收復年線的意義,希望對你有幫助。
1、以市場形態宣告股災正式終結。
自去年6月發生罕見股災後,下半年,經歷了5178點—3373點、3373點—4184點、4184點—3537點、3537點—4086點、4086點—2850點、2850點—3684點這六波的殺跌和反彈。今年年初,又經歷了3684點—2638點、2638點—2933點、2933點—2638點,探明瞭2638點股災的雙底。
自2月20日劉士餘新主席上任後,至今已8個月,大盤走勢由劇烈的大震盪,變為平緩的小波段,主要在2850點—3100點區間窄幅波動。
儘管大盤在8月中旬和9月上旬,曾2次短暫地站上年線,但都無功而返。直至本週***10月中旬***,大盤才第三次站上了年線,並且站穩的可能性大於前兩次。
開啟一年來大盤走勢的日K線圖,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下股災真的可以算結束了***儘管按長官意志,去年9月份就早早宣佈股災結束、進入了自我修復階段***。
經過近一年半的修復,如今大盤3090點,雖然很多人又患了“恐高症”,動輒稱,A股還將會跌到2800點,但必須清醒的看到,眼下A股所處的位置,比牛市啟動之初的2014年年底的收盤指數3234點還要低,表明市場又重新回到比較健康的、穩定的的慢牛態勢。儘管年末美國加息時,大盤可能還會探底,但那是後話,也不可能再有股災4.0版。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秋搶行情在震盪中繼續深化。
2、宣告“蠶式”慢牛行情開始。
週五首次收復了年線,意味著A股在陸續征服5天線、10天線、20天線、30天線、60天線***季線***、120天線***半年線2980點***後,有望最後去瓦解空方的最後一道防線——年線3085點,將市場帶入完整意義的多頭市場。
從理論上說,征服年線,意味著一年來持股和入市的所有投資者,都已經不同程度地獲利***當然今年年初入市的投資者因幾次熔斷尚處虧損狀態***。如果能連續5天收盤在年線之上,慢牛行情有望重啟。
當然,我***公眾號:李志林***更傾向於把劉士餘主席上任後的市場走勢,看做是不同於以往“政策牛”、“股改牛”、“資金牛”、“槓桿牛”、“水牛”的“蠶式”慢牛。因為:
8個月才漲230點***除創業板跌了30點***,平均每個月僅漲28點,可謂“蠶食”。
大盤以每一個百點整數關作為一個震盪整理平臺,經反覆折騰後,才能再上一個百點平臺。如2800點平臺收盤了41天,才站上2900點。又如2900點平臺收盤了57天,才站上3000點。3000點平臺迄今收盤了54天,如果能收盤60天以上,蓋過2900點收盤天數,就有望上3100點平臺
每一個百點平臺上,都要收盤2-3個月的時間。這是什麼概念?就是要將30多萬億的流通市值幾乎換手一遍,將14萬億—15萬億的實際交易市值換手兩遍以上,才能過一道百點大關。
如此高的、充分的換手率,在全球股市屬罕見。表明投資者心態不穩,市場只能小心翼翼地通過換手,將平均持股成本抬高到3000點以上,心裡才感踏實。除非有重大利空,投資者一般是不會輕易割肉的,這是大盤穩步上臺階的最重要的基礎。我這是在用最原始的天數統計和成本統計,來窺測大盤上漲的方向和節奏,謹慎、靈活地看多做多
由於市場以橫向震盪整理的走勢為主,因此,象去年8000-10000萬億的日成交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3000-5000億日成交量將成為新常態。
由於每月大小非減持持續不斷,每月發2批28只新股也成為擴容新常態,市場機構和超大戶的大量活躍資金都被鎖定到網下配售新股的市值中去,因此,侵吞了原本可以讓市場要大幅上漲的空間,迫使大盤只能是“蠶式”推進。
這些都是目前人們不得不承認和麵對的現實。
3、促使市場由技術面分析為主,轉變為基本面分析為主。
為什麼上世紀20、30年代美國人發明的技術分析,在美國股市和國際成熟股市,早已沒有了市場,唯獨在中國股市,卻被敬若神明,視為至寶?
因為,20多年來的中國股市,是個“熊長牛短”的股市、暴漲暴跌大起大落的股市、投機性極強的股市,因為波動大,所以技術分析才有了用武之地。
但是,如今,面對既沒有大漲也沒有大跌、而是橫向窄幅震盪的股市,面對國家隊巨資深陷其中的股市,面對絕大多數投資者均在股災中於4500點上方被套,日振幅越來越小,經常不到10個點的幅度的股市,對大盤過於樂觀地看多,或者過於悲觀地看空;漲過某個點便預言會漲到某個點,或者跌破某個點,就預言將會跌倒什麼點,這種假設性、推理性的技術分析方法,便屢屢失效。尤其是收復了年線之後,從技術分析上看空股市,已失去了根據。
這就勢必會促使廣大投資者,從對中國經濟和上市公司基本面、政策面、資金面、市場面的分析入手,強化“短空長多”的多頭思維,以及市場的做多氛圍,有利於股市的穩定健康向上拓展,營造賺錢效應。不斷吸引股市的新人和新增資金入市。
4、做結構性個股行情將成為市場共識。
在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為什麼美國、歐洲各國、日本等成熟股市,在經濟金融面並不太好的情況下,卻能夠維繫長達6、7年的慢牛,最終實現指數翻兩番?我以為,除了這些國家採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少發新股之外,主要是這些國家的股市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力,做結構性的個股行情為主。只不過他們的結構性個股行情,主要體現在指數的樣本股中,在優質的大盤權重股之中,靠這類個股的上漲造成了指數的上漲。而非指數樣本股,則成交稀疏、漲幅有限,獲利甚少。
然而在中國股市,由於大小非減持和新股擴容堪稱全球股市第一,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只佔10%左右,85%是50萬元以下的中小投資者,94%是10萬元以下的散戶。所以,小盤高成長、高送轉股,最受追捧,哪怕其估值和股價甚高,人們也照樣樂此不疲地追捧,並且歷年來獲利最為豐厚。
本人在20多年前就強烈倡導這種投資理念。但我認為,這些都已屬於過去,當今的市場正在出現巨大的變化,對此必須有充分認識。
論各指數的估值。上證50指數不到10倍市盈率,上證指數16倍左右市盈率,深成指和中證500指數42倍市盈率,中小板52倍市盈率;創業板78倍市盈率。
論境內外投資者融合度。此前外資只有QIFF、RQIFF,力量有限。現在增加了滬港通和即將要開始的深港通,由原先的入市額度有上限,變成不設上限;對QIFF、RQIFF投資總額度,也在不斷放開;國務院正在研究新三板創新層板塊***已有900多家***,今後將轉到創業板上市***目前僅540家***;海外的股本規模巨大的中國概念股,即將回歸A股市場上市;國家隊、社保基金***後面還有養老基金和企業年金***、保險資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越來越多的超級大戶,正在不斷用巨資配市值,樂此不疲地參加網下配售新股;機構對新股上市後漲停板數量的期望值逐步降低,一旦開啟漲停,便爭先恐後地拋售,造成新股上市後的定位,由今年上半年的100多倍市盈率,降到了10月份的30-40倍市盈率。
這會對市場帶來什麼後果?我以為:
市場將更加註重於價值投資,不管是顯性的價值,或者是隱性的價值。
曾經漲到一二百元、一二百倍市盈率的高市盈率、高價的次新股***包括已經除權的股***,較少有憑藉高送轉炒作獲利機會,貼權的概率較大,其高股價將難以為繼***很多股除權後已經跌掉了50%***。
今年下半年上市的30-40倍市盈率的小盤高成長新股,才談得上高送轉行情。
多數屬於內生成長性的個股,一旦估值較高,便乏人問津,逐步被邊緣化。
唯有具外生成長性、由傳統轉新興、會由績差股變為績優股的國資改革和資產重組股,尤其是借殼上市股,才會受到市場的追捧。
近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告認為,年末兩個月乃至明年,A股的最大熱點,將是國資改革***央企國資改革和地方國資改革***、資產重組和PPP。它們不僅是中國經濟穩增長的推動力,也是提高A股上市公司整體質量、降低估值、激發活力的助推器。
介紹條碼印表機介面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