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手術前後的護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摘要】 目的 總結近年來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護理經驗。方法 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徵,制定切實可行的術前、術後護理對策,觀察護理結果。結果 本組58例患者非手術治療4例,手術治療54例,除了兩例合併有腦栓塞後遺患者癱瘓術後未能下床扶拐行走出院外,其餘患者均能扶拐行走出院,無一例出現假肢體脫位、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併發症。結論 密切的術前、術後觀察,充分的術前準備及術後早期的正確功能鍛鍊是確保手術成功及預防併發症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 股骨頸 骨折 術前 術後 護理 老年
股骨頸骨折多發於老年人,於骨質疏鬆導致的骨質量下降有關,多數情況下是由於摔傷所致。我科2000年至2004年共收治5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經過有針對性護理及術後功能鍛鍊,獲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對策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8例中男38例,女20例。年齡61歲—86歲。其中摔傷46例,車禍12例。其合併有心臟病、高血壓16例,糖尿病高血壓7例,慢性肺氣腫4例,高血壓、腦栓塞病史5例。非手術治療4例,予皮牽引或骨牽引、消腫抗炎等對症治療;手術治療54例,35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19例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2 護理對策
2.1牽引護理
外展型骨折或無移位以及老年體弱狀況不能耐受手術者,一般予持續患肢牽引6周—8周,需手術治療者為減輕疼痛,避免骨折錯位損傷周圍組織便於手術復位、減輕手術出血,術前先行牽引治療5d—7d。牽引時,保持牽引繩於肢體軸線一致,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軟枕抬高下肢20°—30°,促進靜脈血及淋巴迴流。為保持有效牽引,向患者及家屬交代相關注意事項.
2.2術前準備
2.2.1心理護理
老年人體制差,尤其是有合併症患者,心理負擔重,而且對術後行動的諸多限制感到不便,擔心脫位等。對此,要耐心向患者講解手術的目的及效果,同時介紹成功病例,細心體貼做好基礎護理及生活護理,以消除疑慮、恐懼、驚慌和煩躁的心理,向其及其家屬交代手術的必要性、危險性,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及術後恢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2.3術後護理
2.3.1觀察
術後予心電監護、低流量吸氧,嚴密觀察血壓、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等,觀察傷口輔料有無滲血,面板末梢血運,及引流液的顏色和量並記錄。監測患肢血氧飽和度變化,密切注意傷口和肢端血迴圈情況,在進行護理工作及使用變器時防止引流管被牽拉脫出。
及時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食物。
2.3.2體位護理
術後置患肢外展30°中立位、軟枕墊高20°—30°,兩腿之間置一軟枕相隔,以避免患肢內收、外旋造成髖關節脫位,合作欠佳患者常規予患肢踝套皮牽引,或患肢穿防外旋鞋,維持患肢中立位。
2.3.3引流管護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定是擠壓,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並記錄;為了保持正確體位,防止脫位,一般於術晨留置尿管,按留置尿管常規護理,給予0.5%碘伏抹洗會陰2次/d,引流袋隔日更換1次,夾尿管1次/4h開放。鼓勵患者多飲水,1500ml/2000ml/d,達到自然沖洗膀胱作用,一般3d—5d拔出尿管。
2.3.4面板護理
老年人外周血供差,牽引、術後長時間臥床等容易出現褥瘡。應加強面板護理,予臥海綿床墊,骶尾佈置水墊,保持床單位整潔、乾燥,教會患者自動翻身法,即患者以頭枕部、雙肘部和健側足跟為支點,屈膝45°,抬起胸腰部及臀部、離開床面。按摩受壓部位,溫水擦浴每日1次—2次,促進血液迴圈,改善血供。
2.3.5預防肺部感染
老年人機體免疫力低下,加上長期臥床,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因此,加強呼吸道護理極為重要。
2.4功能鍛鍊
術後當天麻醉未消失,即可開始適當進行腳趾、踝關節前屈背伸被動活動、麻醉消失後進行股四頭肌主動等長收縮活動功能鍛鍊,促進下肢靜脈迴流,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機會,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術後第3天予CPM關節活動器協助患者經行患者功能鍛鍊,先從0°到30°角緩慢鍛鍊,逐漸加大角度,1周左右可達到功能位角度(90°),每日2次,每次60min。2周拆線後指導並協助患者扶拐下地,患者不負重行走鍛鍊,骨水泥型患者1個月後可棄拐負重行走,非骨水泥型患者3個月後可棄拐負重行走。
3 結果
本組58例患者非手術治療4例,手術治療54例,除了兩例有腦栓塞後遺患者癱瘓術後未能下床扶拐行走出院外,其餘患者均能扶拐行走出院,無一例出現假肢脫位、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併發症。
參 考 文 獻
[1]許學猛.高齡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圍手術期應注意的問題討論[J].實用醫學雜誌,1997,3:145.
[2]劉潔珍.高齡患者髖部骨折圍手術期探討[J].實用護理雜誌,1999,15:1516.
[3]易祖玲,孫燕.11例伽瑪釘治療股骨轉子周圍骨折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誌2000,16:13.
[4]許傑,馬若凡,丁悅.全髖關節置換術後脫位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止措施[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03,3:122-124.
靜安用於人流術的不良因素分析
新生兒顱內出血觀察及護理
【關鍵詞】 股骨頸 骨折 術前 術後 護理 老年
股骨頸骨折多發於老年人,於骨質疏鬆導致的骨質量下降有關,多數情況下是由於摔傷所致。我科2000年至2004年共收治58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經過有針對性護理及術後功能鍛鍊,獲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對策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8例中男38例,女20例。年齡61歲—86歲。其中摔傷46例,車禍12例。其合併有心臟病、高血壓16例,糖尿病高血壓7例,慢性肺氣腫4例,高血壓、腦栓塞病史5例。非手術治療4例,予皮牽引或骨牽引、消腫抗炎等對症治療;手術治療54例,35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19例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2.1牽引護理
外展型骨折或無移位以及老年體弱狀況不能耐受手術者,一般予持續患肢牽引6周—8周,需手術治療者為減輕疼痛,避免骨折錯位損傷周圍組織便於手術復位、減輕手術出血,術前先行牽引治療5d—7d。牽引時,保持牽引繩於肢體軸線一致,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軟枕抬高下肢20°—30°,促進靜脈血及淋巴迴流。為保持有效牽引,向患者及家屬交代相關注意事項.
2.2.1心理護理
老年人體制差,尤其是有合併症患者,心理負擔重,而且對術後行動的諸多限制感到不便,擔心脫位等。對此,要耐心向患者講解手術的目的及效果,同時介紹成功病例,細心體貼做好基礎護理及生活護理,以消除疑慮、恐懼、驚慌和煩躁的心理,向其及其家屬交代手術的必要性、危險性,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及術後恢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2.3術後護理
2.3.1觀察
術後予心電監護、低流量吸氧,嚴密觀察血壓、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等,觀察傷口輔料有無滲血,面板末梢血運,及引流液的顏色和量並記錄。監測患肢血氧飽和度變化,密切注意傷口和肢端血迴圈情況,在進行護理工作及使用變器時防止引流管被牽拉脫出。
及時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食物。
2.3.2體位護理
術後置患肢外展30°中立位、軟枕墊高20°—30°,兩腿之間置一軟枕相隔,以避免患肢內收、外旋造成髖關節脫位,合作欠佳患者常規予患肢踝套皮牽引,或患肢穿防外旋鞋,維持患肢中立位。
2.3.3引流管護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定是擠壓,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並記錄;為了保持正確體位,防止脫位,一般於術晨留置尿管,按留置尿管常規護理,給予0.5%碘伏抹洗會陰2次/d,引流袋隔日更換1次,夾尿管1次/4h開放。鼓勵患者多飲水,1500ml/2000ml/d,達到自然沖洗膀胱作用,一般3d—5d拔出尿管。
2.3.4面板護理
老年人外周血供差,牽引、術後長時間臥床等容易出現褥瘡。應加強面板護理,予臥海綿床墊,骶尾佈置水墊,保持床單位整潔、乾燥,教會患者自動翻身法,即患者以頭枕部、雙肘部和健側足跟為支點,屈膝45°,抬起胸腰部及臀部、離開床面。按摩受壓部位,溫水擦浴每日1次—2次,促進血液迴圈,改善血供。
2.3.5預防肺部感染
老年人機體免疫力低下,加上長期臥床,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因此,加強呼吸道護理極為重要。
2.4功能鍛鍊
術後當天麻醉未消失,即可開始適當進行腳趾、踝關節前屈背伸被動活動、麻醉消失後進行股四頭肌主動等長收縮活動功能鍛鍊,促進下肢靜脈迴流,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機會,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術後第3天予CPM關節活動器協助患者經行患者功能鍛鍊,先從0°到30°角緩慢鍛鍊,逐漸加大角度,1周左右可達到功能位角度(90°),每日2次,每次60min。2周拆線後指導並協助患者扶拐下地,患者不負重行走鍛鍊,骨水泥型患者1個月後可棄拐負重行走,非骨水泥型患者3個月後可棄拐負重行走。
3 結果
本組58例患者非手術治療4例,手術治療54例,除了兩例有腦栓塞後遺患者癱瘓術後未能下床扶拐行走出院外,其餘患者均能扶拐行走出院,無一例出現假肢脫位、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併發症。
參 考 文 獻
[1]許學猛.高齡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圍手術期應注意的問題討論[J].實用醫學雜誌,1997,3:145.
[2]劉潔珍.高齡患者髖部骨折圍手術期探討[J].實用護理雜誌,1999,15:1516.
[3]易祖玲,孫燕.11例伽瑪釘治療股骨轉子周圍骨折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誌2000,16:13.
[4]許傑,馬若凡,丁悅.全髖關節置換術後脫位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止措施[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03,3:122-124.
新生兒顱內出血觀察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