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在中醫養生學中的運用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摘要】五行學說用於指導中醫養生的理論研究,它通過指導五臟、五味、五志等方面對人起到積極的防病作用。
【關鍵詞】五行學說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學作為與人性命息息相關的一門科學融入了中國哲學思想,其中五行學說是其精華部分。中醫學將人體視為統一的整體,有其自身的情志變化,並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些均可由歸納比象推演為五行,五行中的各元素相互聯絡和制約著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
一、五行學說基本概念及其基本關係
五行最初稱為“五材”,後發展為五行學說。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日稼檣,金日從革,水日潤下。這五種物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構成物質世界,從而保證了各元素問協調穩定。它們之間有相生和相剋的關係,以此維持自然界的穩定。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養生中的具體應用
***一***中醫學理論核心——五藏學說
五藏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核心,由五行學說發展而來。木,五臟屬肝,具有生長,生髮,條達的性質。可條達氣機和藏血,助疏洩,濡養肝,同時也防止陽氣升騰過度。對脾胃運化功能和情志活動有重要影響,因此情志抑鬱可由影響脾主運化功能。《黃帝內經》“’提出“動則血溢於諸經,靜則血歸於肝藏”,因此助肝條達需適度運動;反過來肝病患者應多臥床休息以促進血對肝的濡養功能。“肝為痞極之本”,易勞累與肝有關。肝開竅於目,在液為淚,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腿肚轉筋合併指甲色淡為氣血虧虛不養筋,食木瓜白芍湯以養肝。火,五臟屬心,具有溫養作用。主神明。主血脈,溫以推動血行。血脈宜溫養,冬氣寒,寒主收引可導致血脈淤阻,故胸痺病人更需在冬季益氣扶陽、保暖防寒。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在液為汗,其華在面。汗出過多可致心氣損傷而面色恍白無華,可攪舌咽津法固護汗液。土,五臟屬脾,後天之本,具有運化作用。位於中焦運化水谷,將精華物質運於全身。脾為陰中之至陰,陰極甚而陽不足,因此飲食需固護脾陽,不可過飽過味,溼味有餘及生冷會傷脾陽而影響運化和吸收。《勿藥元詮》提出“怒時勿食”。脾主統血升清,因此腹瀉、低血壓、氣虛出血當補脾氣。脾開竅於口,在體合肉,在液為涎,其華在脣。脣白無華或肌肉不豐為脾虛,多食薏米、山藥、粳米等。金,五臟屬肺,對呼吸、全身氣機、血液執行和津液代謝起到調節作用。可清潔肅降保證肺氣下降、呼吸通暢和水液輸布正常。調理氣機與肝協同,防止生痰與脾協同。肺開竅於鼻,在體合皮,在液為涕,其華在毛。肺氣虛導致易感冒或嗅覺下降宜從肺治,如食療豬肺燉山藥。水,五臟屬腎,先天之本,藏精之所。主水液代謝及納肺所人清氣。腎有兩枚,左箱為腎,藏志;右為命門,藏精。命門之火為元陽,命門之水為元陰,是五臟六腑陰陽的來源。腎精虧虛可致早衰。腎開竅於二陰,在體合骨,在液為唾,其華在發。固牙養髮應著手於腎,多食桑葚、首烏護髮,熟地、龜版膠養骨固齒,耳源性眩暈從腎治。五臟問藉由相生相剋達到人體的平衡及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
由五行及五藏學說推納而來的養生理論
1,五昧。飲食對人體生理有重要的影響。如過食甜影響氣機而礙脾,辛促血行卻不利於痔疾。可根據顏色分為黑色食物入腎抗衰老、紫色食物入肝行氣補血、白色食物補肺氣、黃色食物健脾除溼、紅色食物養心血活血化淤。如日食山楂活血化淤預防心臟病。《太平聖惠方》日:水腫病,食黑豆;咳嗽,食杏仁粥。依據食物性昧可分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同時根據自身的疾病特點遵循上述原則,如病在筋少食酸。《黃帝內經》提出“肝氣青,宜食甘;心氣赤,宜食酸;脾氣黃,宜食鹹;肺氣白,宜食苦;腎氣黑,宜食辛。”肝病色青、脾病色黃為病髒氣盛宜補所克之髒,因此肝病食甘味、脾病食鹹味;心病、腎病須補其母髒使生化有源,因此心病食酸、腎病食辛;肺病白其氣欲散,每多影響心故食苦,苦也可堅外散之氣。
2 五神及五志。《老子》曰:穀神不死。指出人只要神明存在就可以健康長壽,說明了養神對於人體的重要性。《黃帝內經》提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而出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五臟藏五神。心藏神,神為一切生命能力的最高主宰。魄,藏於肺,陰神,屬心神之下,先天而來,與本能有關,如呼吸、痛癢等。魂,藏於肝,陽神,心神之下,後天學習而來,與認識思維相關的高階反映。意,藏於脾,主記憶。志,藏於腎,指思維集中能力。記憶力下降為營血不足,心脾兩虛;言語錯亂,手足不能支配是肺氣不足,陰神不藏;多夢恍惚失眠是肝血不足,陽神不藏;精神不能集中是腎藏精不足;而一切神志活動都在心神的支配下。《黃帝內經》指出“人有五勝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思恐。”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均可導致臟腑異常。情志過激損害健康,過怒使肝疏洩太過,逆則嘔血同時食逆上;子病及母傷腎則喜忘前言;母病及子上擾神明可出現狂證。發生情志疾病須以五行相剋恢復其平和狀態。怒可制思,思可制恐,恐可制喜,以喜勝悲。
3 五音。即角,徽,宮,商,羽。《壽世保元》日: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儒門事親》中載:“以針下之時便雜舞,忽笛鼓應之,以治人之憂而心痛。”說明聲音對人體積極作用。宮音和平雄厚,莊重寬巨集;商立慷壯哀鬱,慘阮健捷;角音圓長通澈,廉直溫恭,徽音婉約流利,雅而柔順;羽音高潔澄清,淡蕩清邈。五音分入五臟,如宮為脾音,過思傷脾用宮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
4 五體。華佗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相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他創立五禽戲通過模仿不同特性的動物以養五臟,一日虎戲,勇猛矯健,歸於肝,可補肝強筋;二日鹿戲,輕靈快捷,歸於腎,可補骨益腎;三日熊戲,沉穩有力,歸於脾,治療消化不良;四日猿戲,輕靈活潑,歸於心,可條暢情志血脈,治療精神疾患;五日鳥戲,輕靈飄逸,歸於肺,通達肺氣皮毛和關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認為只有臟腑形體官竅四肢各司其職,相互密切配合;飲食無偏嗜;情志無過激人才能達到健康狀態。這種狀態是通過五行及其生克關係予以平衡。因此我們需要利用五行理論對人體的各項活動進行調節,才能最終實現“陰平陽祕,精神乃制”。
參考文獻
1 任秀玲,《黃帝內經》建構中醫藥理論的基本範疇——五行[J],內蒙古醫學院中醫學2008,23***4***:241
2 《黃帝內經》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121—466
3 姜莉,音樂養生中醫觀[J],時針國醫國藥2007,18***4***:961—963
4周怡謀,陰陽平衡飲食有節[J],家庭醫藥2008,24:38
中醫現代化的現狀與發展
中醫健康教育在社群高血壓防治工作中的應用
【關鍵詞】五行學說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學作為與人性命息息相關的一門科學融入了中國哲學思想,其中五行學說是其精華部分。中醫學將人體視為統一的整體,有其自身的情志變化,並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些均可由歸納比象推演為五行,五行中的各元素相互聯絡和制約著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
一、五行學說基本概念及其基本關係
五行最初稱為“五材”,後發展為五行學說。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木日曲直,火日炎上,土日稼檣,金日從革,水日潤下。這五種物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構成物質世界,從而保證了各元素問協調穩定。它們之間有相生和相剋的關係,以此維持自然界的穩定。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養生中的具體應用
***一***中醫學理論核心——五藏學說
五藏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核心,由五行學說發展而來。木,五臟屬肝,具有生長,生髮,條達的性質。可條達氣機和藏血,助疏洩,濡養肝,同時也防止陽氣升騰過度。對脾胃運化功能和情志活動有重要影響,因此情志抑鬱可由影響脾主運化功能。《黃帝內經》“’提出“動則血溢於諸經,靜則血歸於肝藏”,因此助肝條達需適度運動;反過來肝病患者應多臥床休息以促進血對肝的濡養功能。“肝為痞極之本”,易勞累與肝有關。肝開竅於目,在液為淚,在體合筋,其華在爪。腿肚轉筋合併指甲色淡為氣血虧虛不養筋,食木瓜白芍湯以養肝。火,五臟屬心,具有溫養作用。主神明。主血脈,溫以推動血行。血脈宜溫養,冬氣寒,寒主收引可導致血脈淤阻,故胸痺病人更需在冬季益氣扶陽、保暖防寒。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在液為汗,其華在面。汗出過多可致心氣損傷而面色恍白無華,可攪舌咽津法固護汗液。土,五臟屬脾,後天之本,具有運化作用。位於中焦運化水谷,將精華物質運於全身。脾為陰中之至陰,陰極甚而陽不足,因此飲食需固護脾陽,不可過飽過味,溼味有餘及生冷會傷脾陽而影響運化和吸收。《勿藥元詮》提出“怒時勿食”。脾主統血升清,因此腹瀉、低血壓、氣虛出血當補脾氣。脾開竅於口,在體合肉,在液為涎,其華在脣。脣白無華或肌肉不豐為脾虛,多食薏米、山藥、粳米等。金,五臟屬肺,對呼吸、全身氣機、血液執行和津液代謝起到調節作用。可清潔肅降保證肺氣下降、呼吸通暢和水液輸布正常。調理氣機與肝協同,防止生痰與脾協同。肺開竅於鼻,在體合皮,在液為涕,其華在毛。肺氣虛導致易感冒或嗅覺下降宜從肺治,如食療豬肺燉山藥。水,五臟屬腎,先天之本,藏精之所。主水液代謝及納肺所人清氣。腎有兩枚,左箱為腎,藏志;右為命門,藏精。命門之火為元陽,命門之水為元陰,是五臟六腑陰陽的來源。腎精虧虛可致早衰。腎開竅於二陰,在體合骨,在液為唾,其華在發。固牙養髮應著手於腎,多食桑葚、首烏護髮,熟地、龜版膠養骨固齒,耳源性眩暈從腎治。五臟問藉由相生相剋達到人體的平衡及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
1,五昧。飲食對人體生理有重要的影響。如過食甜影響氣機而礙脾,辛促血行卻不利於痔疾。可根據顏色分為黑色食物入腎抗衰老、紫色食物入肝行氣補血、白色食物補肺氣、黃色食物健脾除溼、紅色食物養心血活血化淤。如日食山楂活血化淤預防心臟病。《太平聖惠方》日:水腫病,食黑豆;咳嗽,食杏仁粥。依據食物性昧可分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同時根據自身的疾病特點遵循上述原則,如病在筋少食酸。《黃帝內經》提出“肝氣青,宜食甘;心氣赤,宜食酸;脾氣黃,宜食鹹;肺氣白,宜食苦;腎氣黑,宜食辛。”肝病色青、脾病色黃為病髒氣盛宜補所克之髒,因此肝病食甘味、脾病食鹹味;心病、腎病須補其母髒使生化有源,因此心病食酸、腎病食辛;肺病白其氣欲散,每多影響心故食苦,苦也可堅外散之氣。
2 五神及五志。《老子》曰:穀神不死。指出人只要神明存在就可以健康長壽,說明了養神對於人體的重要性。《黃帝內經》提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並精而出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五臟藏五神。心藏神,神為一切生命能力的最高主宰。魄,藏於肺,陰神,屬心神之下,先天而來,與本能有關,如呼吸、痛癢等。魂,藏於肝,陽神,心神之下,後天學習而來,與認識思維相關的高階反映。意,藏於脾,主記憶。志,藏於腎,指思維集中能力。記憶力下降為營血不足,心脾兩虛;言語錯亂,手足不能支配是肺氣不足,陰神不藏;多夢恍惚失眠是肝血不足,陽神不藏;精神不能集中是腎藏精不足;而一切神志活動都在心神的支配下。《黃帝內經》指出“人有五勝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思恐。”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均可導致臟腑異常。情志過激損害健康,過怒使肝疏洩太過,逆則嘔血同時食逆上;子病及母傷腎則喜忘前言;母病及子上擾神明可出現狂證。發生情志疾病須以五行相剋恢復其平和狀態。怒可制思,思可制恐,恐可制喜,以喜勝悲。
3 五音。即角,徽,宮,商,羽。《壽世保元》日:脾好音樂,聞聲即動而磨食。《儒門事親》中載:“以針下之時便雜舞,忽笛鼓應之,以治人之憂而心痛。”說明聲音對人體積極作用。宮音和平雄厚,莊重寬巨集;商立慷壯哀鬱,慘阮健捷;角音圓長通澈,廉直溫恭,徽音婉約流利,雅而柔順;羽音高潔澄清,淡蕩清邈。五音分入五臟,如宮為脾音,過思傷脾用宮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
4 五體。華佗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相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他創立五禽戲通過模仿不同特性的動物以養五臟,一日虎戲,勇猛矯健,歸於肝,可補肝強筋;二日鹿戲,輕靈快捷,歸於腎,可補骨益腎;三日熊戲,沉穩有力,歸於脾,治療消化不良;四日猿戲,輕靈活潑,歸於心,可條暢情志血脈,治療精神疾患;五日鳥戲,輕靈飄逸,歸於肺,通達肺氣皮毛和關節。
中醫養生康復學認為只有臟腑形體官竅四肢各司其職,相互密切配合;飲食無偏嗜;情志無過激人才能達到健康狀態。這種狀態是通過五行及其生克關係予以平衡。因此我們需要利用五行理論對人體的各項活動進行調節,才能最終實現“陰平陽祕,精神乃制”。
參考文獻
1 任秀玲,《黃帝內經》建構中醫藥理論的基本範疇——五行[J],內蒙古醫學院中醫學2008,23***4***:241
2 《黃帝內經》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121—466
3 姜莉,音樂養生中醫觀[J],時針國醫國藥2007,18***4***:961—963
4周怡謀,陰陽平衡飲食有節[J],家庭醫藥2008,24:38
中醫健康教育在社群高血壓防治工作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