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不帶軍師的原因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劉備的死亡更讓國家混亂不已。當時的蜀漢已無力與曹魏、東吳再戰。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有關
當時劉備以報東吳擒殺關羽之仇,攻打東吳奪取荊州,遭到了蜀漢大臣們的強烈反對,還有諫臣苦勸無效,被劉備訓斥下獄,丞相諸葛亮也有勸諫,趙雲也附議,意思是說,兄弟之仇是私仇,而曹操竊取國家才是公仇,曹魏是蜀漢和東吳的共同敵人,在公仇未報的情況下,先報私仇,是不合大體的,也不是一個君主應該有的胸懷,但是劉備不聽,一心怒氣要給結義兄弟報仇,不管蜀漢剛剛立國不久,百姓未安,家國未平,這未他攻打東吳失敗埋下了伏筆。
後人推測,也許就是因為這個戰爭動機大家都反對,當時蜀漢有名望的大臣都有異議,劉備不免惱火,把反對的大臣打發到別處去了,趙雲在後方督辦糧草,張飛是和劉備同仇敵愾的,結果一心想要報仇,加緊操練士兵,讓本來頗有怨言的下屬,心生恨意,刺殺張飛,投奔到東吳去了,張飛的死又給劉備心裡添了把火。劉備無人可選,無人可帶,只能帶支援自己的將領出徵,而軍師人選,諸葛亮已表明反對意見,而且他還要駐守成都,事關重大,並不是合適人選,至於法正,卻也在出徵前逝世,挑無可挑,沒有合適的軍師隨軍,而劉備自己不是一個有軍事才能的將領,這也是導致戰爭失利的重要原因。
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議和的原因
兩家同樣面臨著來自曹魏的威脅
戰役之初,孫權為了防止兩面受敵,只好向魏國的曹丕稱臣,以便專心對付劉備。曹丕讓大臣討論,要不要出兵和吳國一道征伐蜀國?大臣王朗認為,雙方還未交兵,這時候不應出兵。要在他們勢均力敵時,出兵促成勝敗局勢。即便這樣,也要選擇有利時機有利地形出擊,一戰成功不留後患。曹丕採納了王朗的建議,後來劉備失敗,蜀國留在江北的黃權部隊投降了魏國。可以說,魏國這是不戰得利。從東吳來說,儘管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但自己的消耗也同樣是很大的。如果這時候劉備繼續來攻,孫權很可能面臨著魏國方面的夾擊。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東吳八月打敗了劉備,九月就遭到了魏國的攻擊,只是由於孫權早有防備,戰事才沒有形成規模。所以說,孫權首先提出來講和是可以理解的。假如兩國始終處於一種敵對狀態,這是魏國最願意看到的局面,因為在“鷸蚌相爭”之後,得利的肯定是魏國這個“漁翁”。不管是兩敗俱傷還是一方徹底打敗了另一方,魏國都會是輕而易舉地出來收拾殘局。也就是說,吳、蜀兩國交戰,魏國一定會從中得利,繼續對抗下去,魏國就會繼續得利。劉備和孫權都明白這一點,所以兩家必須暫時講和。
蜀漢國已經無力再戰
劉備東征,帶走的蜀漢國兵力,一說是四萬,一說是五萬,因為劉備幾乎是隻身逃歸,江北的黃權部隊又整體投降了魏國,所以說,這支東征部隊是全軍覆滅。劉備原來由關羽率領的部隊也是全部被殲滅和收編,所以,劉備這次東征應該是蜀國半數以上的軍隊。三國時期,蜀國人口不過百萬,整個國家又能動員多少參戰人員?劉備失敗,人員損失巨大,武器裝備軍需物資更是一樣也沒有帶回來,可以說,劉備的這次損失,是大傷了蜀國元氣,輸了個一乾二淨。劉備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佔領成都,劉璋投降,到章武二年***公元222***和孫權簽訂合約,前後不過八年時間。在這八年當中,劉備多是靠著自己的威望來統治這一地區,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把內部整合成一體,後來的朱褒、雍闓反叛就是證明。所以說,無論是內外形勢還是蜀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劉備都沒有能力再主動一戰。這和他的遺囑留李嚴鎮守永安不一樣,李嚴是防守,防守作戰可以全民動員。總起來說,既然無力主動一戰,孫權來講和,可以說是正中下懷,劉備又怎會不同意呢?
劉備感覺自己來日無多,他要給兒子留下一份政治遺產
劉備是在章武二年秋天的八月收兵回到巫縣的,當年十二月就已經病得很重了,這當中,十月將諸葛亮招來,讓他負責在成都營建南、北郊祀的祭壇。這說明,劉備很清楚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也就是說,劉備知道自己已經來日無多了。所以,當孫權派使者來請求講和的時候,劉備馬上就同意了,還派出了太中大夫宗瑋前去辦理此事。
劉備辦理此事,還有在為兒子留下一份政治遺產。假如將此事留給兒子,這件事情會讓劉禪非常為難,不講和,外部環境不允許這樣做;講和,又明顯要揹負著和“殺父仇人”媾和的沉重壓力。劉備把這件事處理完,劉禪在以後完全可以不帶任何負擔,只根據現實的形勢去做就行了。
當然,不管是外部形勢所迫還是內部現實情況讓劉備必須這樣去做,都反映出劉備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勇氣。一個皇帝,能夠承認自己失敗已經不易,失敗後能夠和對手講和更是難之又難。劉備能夠不顧面子、不計前嫌和孫權講和,的確不是每一個集團首領都能夠做到的。在三國鼎立之前,劉備的處境並不算太好,尤其是和曹操、孫權相比,那更是相去甚遠。但一個個有實力的諸侯都灰飛煙滅之後,劉備卻最終有了一個國家,通過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劉備的非常之處。
趙雲沒參加夷陵之戰的原因
趙雲之所以沒有參加夷陵之戰,不是因為劉備不信任他,不重用他了,相反,劉備雖然親自率兵伐吳,然而,益州的戰略佈署,一清二楚,馬超和魏延北面防魏,諸葛亮和太子鎮守成都,趙雲督江州,因此,雖然有夷陵之慘敗,蜀漢卻沒有發生多大的混亂。... 陸遜為何不擒殺劉備,現在權威的解釋,都雲三國志的這樣一段話: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
夷陵之戰殺了甘寧的人物
甘寧是東吳武藝最高的大將之一,智勇雙全、膽識過人。初做錦帆賊,後投奔黃祖,未受重用,轉投孫權,並幫助孫權擊敗了黃祖軍。在曹軍的幾場戰役中,甘寧衝鋒在先,奮勇殺敵,百騎截營驚動曹操大軍。劉備伐吳,甘寧帶病出戰,中箭而亡,死時群鴉顯聖。
夷陵之戰中東吳的統帥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