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子曲的簡介
牌子曲是漢族傳統曲藝的一個類別,凡將各種曲牌***南北小曲***連串演唱,用意敘事、抒情、說理的曲種都屬於這一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牌子曲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牌子曲的概述
牌子曲是漢族曲藝形式類別的一種。凡將各種曲牌***南北小曲***連串演唱,用意敘事、抒情、說理的曲種都屬於這一類。牌子曲類:單絃、岔曲、南音、大調曲子、廣西文場、西府曲子、蘭州鼓子、青海平弦、越弦等。一般為一人演唱,也有多至五六人的。在曲式結構上通常採取自由頭、曲尾,中間插入許多曲牌聯綴而成的聯曲體結構。各種牌子曲的曲牌數量多少不一,有些曲牌為各牌子曲所通用。伴奏樂器也不一,流行在北方的牌子曲多以三絃為主,南方的牌子曲則多以揚琴、琵琶、二胡等為主。因時代和地區不同,也加用諸如箏之類樂器。
牌子曲突破了南北曲只用同宮調曲牌入套的限制,往往在一套內運用不同宮調的曲牌,用轉變調性造成音樂的對比、發展。明清以來產生的說唱品種,許多都傳承至今,仍活躍在音樂舞臺上。在幾百年的傳承過程中,音樂上恐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但因為從來是口口相傳,沒有曲譜,所以具體的變化卻無從從文獻上得到證實。
牌子曲:單絃
原為八角鼓中的一種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絃自彈自唱而得名。單絃興起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當時滿族旗籍子弟開始編寫、演唱八角鼓,創造了這種自彈自唱的演唱方式,藉以自娛娛人。八角鼓顧名思義,狀為八角形,象徵滿清八旗。有關八角鼓的起源,相傳是清朝乾隆年間八旗兵出征,士兵想家厭戰,有人因此見景編詞演唱以慰思鄉之情。剛開始多以樹葉為題,故有“樹葉黃”之稱。創始者一說是率兵伐金川的雲貴總督阿桂,一說是旗兵寶小岔,現今已不可考。開始多應親友喜慶宴聚或在廟會等處義務演唱。後期***1880年左右開始***由於旗籍子弟隨緣樂***本名司瑞軒***自編曲詞在茶館裡演唱,對內容、唱腔等多所改革,遂形成獨立的曲種。嘉慶九年***1804***華廣生編訂的俗曲集《白雪遺音》卷3中《酒鬼》一篇,是現存最早的單絃曲詞。其後,百本張、別埜堂等書坊都曾發賣過不少單絃曲詞的抄本。單絃是一種曲牌聯套體的曲藝形式,曲牌眾多,曲調豐富,藝術表現力強,適合於表現多方面的題材和反映現實生活。尤其在後期,又吸收了一些長於敘事的曲調,使它在敘事、抒情方面生動活潑,獨具特色。自隨緣樂以後,產生了德壽山、全月如、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等不少名家,各擅其美,推動了單絃藝術的發展。
八角鼓演唱以“岔曲”、“牌子曲”較常見。“岔曲”是始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曲調,內容多為抒情寫景。全曲分為六個段落,稱為“六字脆唱”。依篇幅長短有大岔曲、小岔曲之分。岔曲文詞典雅駢麗,多為前清作品。著名曲目有《風雨歸舟》、《疾風驟至》、《大春景》、《鬆月繞》、《要酒菜》等。“牌子曲”以岔曲開頭收尾,中間靈活使用各式曲牌,形成“聯曲”的形式。曲牌格律要求非常嚴謹。內容有敘事性,並加入生活語言,不再拘於詩詞散曲式的文體。著名曲目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山寺》、《武松殺嫂》、《孔雀東南飛》等。
另有一種連珠快書﹝又稱聯珠快書﹞的表演,演唱者也是手持八角鼓,所以有人將它視為八角鼓的旁枝。因為曲文必以連珠調作為書末結尾,故稱連珠快書。體裁和諸宮調有些相似,唯諸宮調是取同一宮調若干曲牌聯成短套,再用不同宮調的短套聯成長篇。連珠快書則有固定曲調組合方式。內容多激昂熱鬧,著名曲目有《鬧天宮》、《長板坡》、《截江奪鬥》、《託兆碰碑》等。
牌子曲:岔曲
岔曲是清代曲藝八角鼓、單絃的主要曲調,用作曲牌聯套體的曲頭和曲尾;同時也是可以單獨演唱的短小曲藝形式。
岔曲興盛於清乾隆年間。據清代俗曲集《霓裳續譜》記載,岔曲是乾隆間流行於北京曲藝班社“檔子”裡的一種俗曲,有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數岔等多種曲調,內容多是摹擬女性第一人稱口吻的情歌。演唱方式有一人獨唱和二人分飾正旦、小旦對唱兩種。同時,岔曲也在八旗軍隊中流傳。乾隆四十一年***1776***阿桂平定金川土司叛亂回京後,曾以“群曲”的形式演唱讚頌武功的凱歌,以後遂為滿族旗籍子弟習唱並編寫新詞,用以自娛娛人。清代俗曲集《白雪遺音》中所收岔曲曲詞,內容不外吉祥祝頌、抒情寫景之類,情趣多似元人小令,與早期作品截然不同。其中的《怕的是》、《今日大喜》、《春宵一刻》《睡臥秋林下》等曲,20世紀40年代還在流傳。
岔曲的音樂結構,基本句式是六句體,也可加襯句、數子以擴充套件其篇幅容量至十數句、數十句,比較靈活。岔曲的曲詞,多采取詠贊體,或詠人,或詠物,藉以抒發意興。後來的岔曲演唱方式,除一人獨唱外,還有一種穿插其他曲牌的聯曲形式,稱為“群曲”,由多人齊唱、輪唱,其曲體俗稱“腰截”。
岔曲經歷了200餘年的發展,曲調有所演變和豐富,現代流傳的有蕩韻、別韻、脆岔、平岔、起字岔、長岔、數子岔、琴腔***又叫趕板***等多種曲調。流傳下來的曲詞極為豐富,但多半是清代旗籍子弟的怡情遣興之作和一些遊戲筆墨,清末民初以來,岔曲是做為單絃演員在演唱正式節目之前加演的方式流傳的,如《風雨歸舟》、《贊劍》、《八花八典》、《秋聲賦》等,以音樂性強、唱腔抑揚有致而取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編寫了《紅軍過草原》、《贊雷鋒》等一些有影響的作品。
二人轉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