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沙丘形成的原因
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風堆積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見於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時的某些乾燥沙地表面。那麼是什麼?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小山、沙堆、沙埂或由風的作用形成的其他鬆散物質叫沙丘。沙丘的存在是風吹移未固結的物質所致。
沙丘通常與風吹沙佔據大片面積的沙漠地區有關。例如在撒哈拉沙漠,沙的沉積約佔700萬平方公里。
風積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區的沙丘而言。沙丘在中國沙漠裡分佈面積最廣大,連綿的沙丘構成了波濤起伏、浩瀚無垠的茫茫沙海。沙丘有流動和固定、半固定之分。流動沙丘的表面無植物覆蓋,或僅在沙丘坡腳有少許植物,覆蓋度在15%以下,風沙活動強烈,流動性大;半固定沙丘的表面,植被呈斑塊狀分佈,覆蓋度在15~40%,在植物生長較好的地方略有粘土或鹽土結皮現象,有區域性風沙活動,流動性較小;固定沙丘有密集的植被覆蓋,覆蓋度超過40%,或大部分沙丘表面有薄層粘土或鹽土結皮,不易被風吹蝕,比較穩定。
沙丘的形態初看起來,好像到處都是一個樣,很單調。但是,只要我們仔細加以考察,特別是當乘飛機飛越沙漠的上空,從飛機上俯瞰沙漠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中國沙漠由於各地風、水分、植被等條件的不同,沙丘形態是十分複雜多樣的,而且有驚人的規則性。 風速、地面結構、下墊面性質改變或遇障礙物等,都會改變風沙流的容量。容量減小時飽和風沙流中的物質就從氣流中跌落,發生堆積,從而形成各種風積地貌形態,其中最突出的是各種沙丘***橫向沙丘、縱向沙城、星狀沙丘、圓形沙丘***、平沙地以及風積與生物堆積混合形成的灌叢沙堆等。
除這些大中型地貌外,還有小型的風積地貌:橫向的有沙紋***一般波長2.5~25釐米,高0.5~l釐米***和沙脊***一般波長0.25~2.5米,高2.5~60釐米***,見於平沙地和沙丘的迎風坡;縱向的有沙條,寬數米,厚僅數釐米,長則可達數百米。如埃及南部一個平坦沙原上的沙條,寬1~3米,厚1~2釐米,長達500米,間距40~60米。風積物一般是沙,但在強風區則可以是細礫,更細的物質還有黃土。如中國新疆艾比湖岸的礫波、庫爾圖河大橋以南9公里處東岸的礫丘等。同樣也存在比沙細的物質組成的風積地貌,如新疆崑崙山北麓海拔2500~4000米山坡及山脊、山頂上覆蓋的一層***厚數十釐米到20米***亞沙土。風力堆積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它們是在乾燥氣候和沙質來源豐富等自然條件下,由風力作用堆積而成,沙丘是其最基本的形態。
沙漠中沙丘的移動
沙丘沙的移動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通過跳躍的過程,風把沙粒颳起,吹移一短距離後再落下。
沙子在刮過多石的表面時,沙粒可能彈起幾米高,否則它們在地表面上移動只有幾釐米高。
第二種,跳躍的沙粒再一次碰撞地面,並藉助衝擊力將別的沙粒推向前進。這種運動稱作表層蠕動。
形成沙丘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障礙物,如石頭、植物,阻止了氣流,使沙子在順風一側堆積起來。沙丘逐漸增大,對風攜帶的沙所起的阻擋作用就更大,在下風隱蔽處截住跳躍的沙粒。沙丘增大後,開始順風緩慢移動,呈更不對稱的形狀。沙丘對氣流的干擾越來越大。這時在沙丘向風的一面風速加大,跳躍沙粒被吹動向上,並越過丘峰,下落到下風丘坡的上部,造成比較陡峭的滑面。
沙丘沙粒的直徑往往小於1毫米,可使沙粒停住的休止角約為35度。當滑面更為陡峭的上段達到或超過這個角度時,丘坡變得不再穩定。沙子最終滑下滑面,於是沙丘便向前推進。這就是沙丘會移動的原因。
由障礙物導致形成沙丘的看法不能解釋沙丘如何在平滑、水平的表面上形成,並構成由許多大小形狀相等的沙堆組成的沙海。有一種看法是:這種沙丘是由空氣和地面的摩擦阻力造成的,而且這種沙丘形成的方式與沙波紋在河床或海灘上形成的方式很相似。
新月形沙丘是一種典型的沙漠地形。月牙尖伸向下風方向***在有大量沙子的地區,新月形沙丘可能接合成橫向沙丘之“海”,新月形沙埂在這裡不十分明顯。在植物被損壞,並被風颳出一凹地的地方形成拋物線沙丘。雖然它們在平面圖上略似月牙形,但月牙尖向上風面延伸,滑面在新月形沙丘的外側。它們順風移動,形成U字形***。新月形沙丘的高度可超過27米。
長條形沙丘是長長的沙埂。一般來說,它們沿盛行風的方向成一條線。這種沙丘的滑面很可能由旋渦形成。長條形沙丘的沙埂之間的凹處的沙子已被風颳走。沙埂延伸很長的距離,有時達幾公里。
沙丘主要為新月形和長條形兩種。在某些地方有一種星形或角錐狀沙丘,在平面圖上呈多角星形。人們認為這種沙丘並不移動,所以成為沙漠旅行者的路標。
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