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是怎樣形成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撒哈拉地區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為主,其次是柏柏爾人等。居民和農業生產主要分佈在尼羅河谷地和綠洲,部分以遊牧為主。不過撒哈拉沙漠是怎麼形成的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

  ***1***北非位於北迴歸線兩側,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範圍大,乾熱面積廣。

  ***2***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3***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衣索比亞高原,對溼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溫減溼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撒哈拉沙漠的介紹

  地貌型別

  撒哈拉沙漠乾旱地貌型別多種多樣。由石漠***巖漠***、礫漠和沙漠組成。石漠多分佈在撒哈拉中部和東部地勢較高的地區,尼羅河以東的努比亞沙漠主要也是石漠。礫漠多見於石漠與沙漠之間,主要分佈在利比亞沙漠的石質地區、阿特拉斯山、庫西山等山前沖積扇地帶。沙漠的面積最為廣闊,除少數較高的山地、高原外,到處都有大面積分佈。

  組成部分

  著名的有利比亞沙漠、賴卜亞奈沙漠、奧巴里沙漠、阿爾及利亞的東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阿瓦納沙漠、比爾馬沙漠等。面積較大的稱為“沙海”,沙海由複雜而有規則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形態複雜多樣,有高大的固定沙丘,有較低的流動沙丘,還有大面積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主要分佈在偏南靠近草原地帶和大西洋沿岸地帶。從利比亞往西直到阿爾及利亞的西部是流沙區。流動沙丘順風向不斷移動。在撒哈拉沙漠曾觀測到流動沙丘一年移動9米的記錄。

  環境氣候

  撒哈拉地區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為主,其次是柏柏爾人等。居民和農業生產主要分佈在尼羅河谷地和綠洲,部分以遊牧為主。20世紀50年代以來,沙漠中陸續發現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磷酸鹽等礦。隨著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採,改變了該地區一些國家的經濟面貌,如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已成為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尼日成為著名產鈾國。沙漠中也出現了公路網、航空線和新的居民點。

  撒哈拉沙漠氣候炎熱乾燥。然而,令人迷惑不懈的是:在這極端乾旱缺水、土地龜裂、植物稀少的礦地,竟然曾經有過繁榮昌盛的遠古文明。沙漠上許多綺麗多姿的大型壁畫,就是這遠古文明的結晶。

  居民經濟

  雖然撒哈拉沙漠***不包括尼羅河谷***大如美國,但是它的居民估計只有250萬,每平方公里還不到0.4人。偌大的面積空無一人,但是隻要瘦瘠的植被能供養牲畜,或有可靠的水源,散落的人群便會在這世界上最艱困的環境中和岌岌可危的生態環境下生存下去。

  考古學上證明,已陸陸續續有形形色色的人在撒哈拉沙漠定居,動植物的培育馴養導致職業的專門化。對外貿易也發展了,模里西斯的銅在西元前2000年就找到其出路進入地中海的青銅器時代文明。

  遊牧民的大遷徙方便了他們捲入全撒哈拉沙漠的貿易。撒哈拉沙漠中的綠洲居民易遭桑哈亞人***柏柏爾族***和其他騎駱駝遊牧民的襲擊,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是為了逃避北非古羅馬末期的混亂和戰禍而進入沙漠。許多餘下的綠洲居民,其中有哈拉廷人***Haratin***,被遊牧民所征服。7~11世紀期間伊斯蘭教擴張至北非激起了更多的柏柏爾人和極欲保持傳統信仰的阿拉伯群體遷入撒哈拉沙漠。伊斯蘭教最終透過貿易路線擴張,成為沙漠中主要的社會勢力。

  儘管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人們還是傾向將撒哈拉沙漠的人歸類為牧人、定居的農夫或專業人員***諸如鐵匠、牧工和耕作者***。圖阿雷格人***他們自稱為塔馬什克〔Kel Tamasheq〕人***以好戰和狂熱的獨立性聞名。他們雖然是伊斯蘭教徒,但保留女族長的組織,且圖阿雷格婦女享有不同尋常的自由。西面的摩爾人集團原先擁有強有力的部落聯盟。提貝斯提及其南部邊境的特達人***Teda***主要是駱駝牧人,以獨立性和吃苦耐勞而著稱。

  在沙漠範圍之內,固定職業限制在綠洲中,這裡的灌溉情況允許有限地種植海棗、石榴及其他果樹;穀物諸如黍類、大麥、小麥、蔬菜;及諸如散沫花這種特殊作物。水源嚴重限制了綠洲的拓展,在有些地方,水的過量使用已使水位嚴重下降,茅利塔尼亞的阿德拉爾***Adrar***區綠洲的情況即是如此。嚴重的蒸發而造成土壤的鹽化和被侵蝕沙所埋是又一種危害;後者如阿爾及利亞蘇夫***Souf***綠洲情況,需不斷用人工清除。

  ***1***資源。在殖民統治撒哈拉沙漠期間,殖民當局對這塊看似沒有希望的地區的經濟發展毫無興趣。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在發現了石油之後,此地引起了國際的興趣和投資。

  金屬礦物在經濟上相當重要。阿爾及利亞擁有幾個很大的鐵礦,茅利塔尼亞西部的伊吉爾山***Mount Ijill***的儲存量也相當可觀;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西撒哈拉沙漠和尼日的儲存量略遜。茅利塔尼亞西南部阿克茹特***Akjoujt***附近埋有相當數量的銅礦石,阿爾及利亞貝沙爾***Bechar***南面有大量的錳礦。鈾則廣泛分佈在撒哈拉沙漠,尤其尼日的極為重要。摩洛哥和西撒哈拉沙漠有極豐富的磷酸鹽。

  燃料資源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煤的來源有摩洛哥的無煙煤層和靠近貝沙爾的煙煤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在阿爾及利亞的因薩拉赫***I-n-Salah***發現石油,在埃及的沙漠西部、利比亞的東北部、阿爾及利亞的東北部都發現豐富的儲藏量。突尼西亞和摩洛哥的儲藏量則少些,查德和尼日的儲量也不多。在撒哈拉也發現了油頁岩。阿爾及利亞的大天然氣田已開採,埃及、利比亞和突尼西亞也有小一些的天然氣田。

  但是沙漠的經濟發展極為困難,對傳統的撒哈拉沙漠幾乎未有所改變。

  沙漠人民從採礦中幾乎一無所得,也許還適得其反。遊牧生活的衰落始於安撫政策,隨著經濟狀況的改變和正式的定居政策的實行***因為遊牧生活管理起來不便***,更加快這種衰落。普遍的環境情況不佳進一步鼓勵遊牧民流入綠洲和城鎮,從而產生過分擁擠和貧窮。油田裡的高工資吸引著勞工,但傳統的生活受到破壞,何況工作機會不多且又並非永久性。沙漠傳統產品***諸如獸皮和羊毛,過剩的水果、鹽***中只有海棗,尤其是北部綠洲的海棗,在商業上尚能維持其重要地位。鹽雖然仍在提煉並送往南面蘇丹西部區域,現在卻要與廉價的進口鹽競爭。1950年以來,旅遊業有相當的發展,但是由於交通和提供膳宿的困難也只能限制在撒哈拉沙漠的邊緣地帶。

  ***2***交通運輸。撒哈拉沙漠,傳統上都是透過駱駝隊,緩慢、艱苦,也很危險。需冒迷路、過熱、窒息人的沙暴以及餓死、渴死等危險,再加上還可能遭到打劫。儘管有這麼多危險、困難,沿著連線綠洲的商隊路線的泛撒哈拉沙漠貿易從很早時候起就一直延續了下來。主要的路線大多在提貝斯提山脈的西面,其中最東面的從查德河向北至比爾馬***Bilma,今尼日境內***,通過費贊***Fezzan***區至的黎波里***Tripoli***,是多少世紀來一直在使用的路線。提貝提斯山脈東面幾乎沒有綠洲,但是尼羅河西面的“四十〔天〕路”***darb al-arbain***原先是運奴隸的路線。黃金、象牙、奴隸和鹽是早期貿易的主要專案,但是今日,駱駝商隊多半都已停業,只有從伊吉爾、比爾馬和馬利的陶代尼***Taoudenni***來的殘留的鹽生意仍使用駱駝隊。但是主要的路線仍在使用,只是改由特別裝備的機動車行駛,並且常常有護衛隊護送。年復一年,現代的公路沿著沙漠中的古代貿易路線進一步延伸。法國首先創辦了泛撒哈拉沙漠公共汽車服務,至今仍在執行。主路線外有一個認可的卡車網可行駛汽車,當然必須小心翼翼地駕駛;但是在這開闊的沙漠裡四輪驅動是真正必需的,至少要有兩輛車子、足夠的零件和大量的發生意外事故時的供應品,燃料、食物和水——尤其在夏季,所有的特別規定對所有旅遊者都適用。在大的地區,地圖是不夠的,導航方法才是必需的。

  許多跨越撒哈拉沙漠的國際航空公司的定期航班輔助了地面旅遊的不足,當地的航空公司聯結各主要居住中心。鐵路自從在阿巴德萊***Abadla,阿爾及利亞的貝沙爾附近***“泛撒哈拉沙漠”被棄而不用之後,很少有發展,只建了一條線來運輸毛利塔尼亞的礦物。

  研究探索

  古代描繪撒哈拉沙漠的記錄與今日所見雷同——一個廣闊無垠的可怕障礙物。埃及人只控制他們鄰近的綠洲,有時也控制南面的土地;迦太基人顯然延續了早在青銅時代就建立起來的與內地的商業關係。羅馬人對撒哈拉沙漠感興趣在西元前19年至西元86年的探險文獻中已有記載。地理勘探在中世紀一直持續進行。

  中世紀的旅遊者懷著宗教和商業動機對進一步瞭解撒哈拉沙漠及其人民作出貢獻。

  接下來的歐洲人對撒哈拉沙漠的認真探索始於19世紀,很多是始於偶然對非洲內地的主要水道發生興趣。為了試圖決定尼日河的走向,英國探險家裡奇***Joseph Ritchie***和里昂***George Francis Lyon***於1819年來到費贊區,1822年英國探險家德納姆***Dixon Denham***、克拉珀頓***Hugh Clapperton***和奧德萊***Walter Oudney***接連越過這個沙漠從而發現了查德湖。蘇格蘭探險家萊恩***Alexander Gordon Laing***穿過撒哈拉沙漠,於1826年抵達傳說中的城市廷巴克圖,但是在他回來之前卻在那裡被人殺害了。法國探險家卡耶***Rene Caillie***喬裝成一個阿拉伯人,於1828年從南部越過撒哈拉沙漠到北部訪問了廷巴克圖後生還。其他著名的探險由下列各人完成︰德國地理學家巴爾特***Heinrich Barth,1849~1855***,法國探險家杜韋裡埃***Henri Duveyrier,1859~1862***和德國探險家納赫蒂加爾***Gustav Nachtigal,1869~1875***以及羅爾夫斯***Gerhard Rohlfs,1862~1878***。

  自從歐洲各殖民國家軍事佔領撒哈拉沙漠之後,進行了更詳盡的探險,至19世紀末,已經掌握了沙漠的主要特點。雖然20世紀政治、商業和科學等活動極大地增加了對撒哈拉沙漠的認識,但是無垠的地帶仍很遙遠,知之甚少,難以抵達。

  沙漠巖畫

  巖畫的發現

  1850年,德國探險家巴爾斯來到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巖壁上刻有鴕鳥、水牛及各式各樣的人物像。1933年,法國騎兵隊來到撒哈拉沙漠,偶然在沙漠中部塔西利臺、恩阿哲爾高原上發現了長達數公里的壁畫群,全繪在受水侵蝕而形成的巖陰上,五顏六色,色彩雅緻、調和,刻畫出了遠古人們生活的情景。

  壁畫群中動物形象頗多,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動物受驚後四蹄騰空、勢若飛行、到處狂奔的緊張場面,形象栩栩如生,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家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從這些動物影象可以相當可靠地推想出古代撒哈拉地區的自然面貌。如一些壁畫上有有划著獨木舟捕獵河馬,這說明撒哈拉曾有過水流不絕的江河。

  人們不僅對這些壁畫的繪製年代難以稽考,而且對壁畫中那些奇怪形狀的形象也茫然無知,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謎。

  巖畫的幾個階段   根據在撒哈拉沙漠發現的巖畫,可以將這些不同的巖畫分為幾個階段:

  1.水牛時期,大約從3萬5千年以前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這時期的巖畫大約產生於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時期,是用一些目前已經在當地絕跡的動物奶汁混合顏料畫在岩石上的,這些動物包括有水牛、象、河馬和犀牛,畫中的人物使用棍棒、斧頭、弓箭和用棍棒甩出去擊打獵物,但沒有見到標槍,他們經常戴有圓形的盔帽。這些巖畫主要分佈在阿爾及利亞的東南部,以及查德和利比亞境內。

  2.黃牛時期,大約從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一時期當地居民開始從事遊牧生活,放牧牛羊,曾經發現有陶器和新石器時代經過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頭,也有一些打獵用的弓箭。放牧的動物是從亞洲引進的。後期也發現一些可以聚集較多的人和牲畜的村落遺蹟。

  3.馬時期,大約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左右。這一時期已經有跡象表明當地引進了馬、駱駝和奶牛,並從事大規模的農業。可能在公元前1220年前後從腓尼基人那裡學會了使用和鍛造鐵器。當地建立了橫跨整個撒哈拉直到埃及的大帝國聯盟。
 

泉水形成的原因分類
沙塵暴怎麼形成的
相關知識
撒哈拉沙漠是怎樣形成的
撒哈拉沙漠是怎麼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
沙塵是怎樣形成的
請問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
沙漠是怎麼形成的
流沙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原因
土地荒漠化是怎樣形成的
沙塵暴是怎樣形成的
海洋玉髓是怎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