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黑板報資料內容和圖片
雖然重陽節並非國家法定節假日,小編相信很多人都會不重視甚至不知道這個節日,但是,這也是屬於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也需要大力宣揚,可是你知道有關重陽節的黑板報該怎麼做嗎?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一些重陽節黑板報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重陽節黑板報圖片1★
重陽節黑板報相關資料1:重陽節的起源
一、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二、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倍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釀酒及祭掃酒業神等。在流傳至今後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三、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四、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五、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遊》裡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裡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黑板報圖片2★
重陽節黑板報相關資料2: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樑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裡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才被立為老人節。
★重陽節黑板報圖片3★
重陽節黑板報相關資料3:重陽節的習俗
一、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二、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三、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四、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五、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黑板報圖片4★
重陽節黑板報相關資料4:描寫重陽節的古詩
一、《重陽日上渚宮楊尚書》
【唐】李群玉
落帽臺邊菊半黃,行人惆悵對重陽。
荊州一見桓宣武,為趁悲秋入帝鄉。
二、《重陽日賜宴曲江亭,賦六韻詩用清字》
【唐】李適
早衣對庭燎,躬化勤意誠。時此萬機暇,適與佳節並。
曲池潔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氣滿,臺殿秋光清。
朝野慶年豐,高會多歡聲。永懷無荒戒,良士同斯情。
三、《奉陪裴相公重陽日遊安樂池亭》
【唐】李郢
絳霄輕靄翊三臺,稽阮襟懷管樂才。蓮沼昔為王儉府,
菊籬今作孟嘉杯。寧知北闕元勳在,卻引東山舊客來。
自笑吐茵還酩酊,日斜空從絳衣回。
四、《重陽日即事》
【唐】李適
令節曉澄霽,四郊煙靄空。天清白露潔,菊散黃金叢。
寡德荷天貺,順時休百工。豈懷歌鐘樂,思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資始終。未知康衢詠,所仰惟年豐。
五、《重陽日中外同歡,以詩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適
炎節在重九,物華新雨餘。清秋黃葉下,菊散金潭初。
萬實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歡心暢遐邇,殊俗同車書。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鏘鏘間絲生,濟濟羅簪裾。
此樂匪足耽,此誠期永孚。
★重陽節黑板報圖片5★
重陽節黑板報相關資料5:重陽節的祝福語
1*** 農曆九月還有著一個美好的名字,叫“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燦燦的菊花綻芬吐翠,傲霜怒放,彰顯出生命的堅貞與高潔。她那昂首的姿態,使風霜不再肆虐,讓大地變得分外迷人。
2***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古人對數字“九”很重視,把它當作“天長地久”的象徵。在這一天人們要給老人贈送糕點,因“糕”
3*** 杜甫《登高》,寄寓夔州,登城遠望,觸景生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唱出千古絕唱。《九日》欣然登高,抒發情感,斟酌菊酒,盡賞九秋佳色。
4***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質樸素雅的詩句,使我身居省會鬧市,強烈的感受到了重陽節思故鄉思朋友之情。
5*** 醉聞詩仙酒仙李白,重陽大作《九日龍山飲》。
6*** 大院的重陽節有一種傳統,喜歡晚餐湊在一起吃。幾家約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臨,燈光閃耀,人們飲著菊花酒二鍋頭,吃著豐盛的飯菜,歡聚暢談,交流情感。一張張笑臉,一陣陣笑語衝出狹小的房間,大家互相祝福著健康長壽事事平安,大雜院處處洋溢著祥和的氣氛。
7*** 令人目不暇接的秋菊,一朵朵,一株株,一叢叢,點綴著重陽節。令人賞心悅目的秋菊,一棵棵,一盆盆,一片片,描繪著重陽節。
8*** 這一刻,菊花酒擺放在桌前,詠菊詩迴響在耳畔。那是“但將酩酊酬佳節,重陽獨酌杯中酒”的無奈;那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戰地黃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臺”的憂思……那些溫暖的豪邁的多情的詩句盡在耳邊,將人們一顆顆柔軟的心濡染得瑩潤渾厚。那象徵延年益壽的菊花酒,將人們燦爛的臉龐映照得如花般動人。
9*** 秋風瑟瑟的日子裡,我們登高望遠,看南飛的大雁在藍天上振翅翱翔,看豐收的稻穀在陽光下顆粒歸倉,這是一幅多麼美的油畫啊!收穫的季節給我們帶來沉甸甸的思想,一切寂寥都在蟈蟈聲中湮沒,心靈深處的富礦毫無暴露地被開採,我們捧起汗水凝成的希望,走在重陽的路上……
10*** 最美是重陽,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緻,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詩酒情懷。這份美,在與親人的團聚中得以薰染和昇華,放射出最真實最樸素的幸福和光芒。
以上,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重陽節的黑板報的資料整合,希望你會喜歡!
這篇文章的還查:
勞動節黑板報花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