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戰蚩尤的神話故事
黃帝戰蚩尤的故事,最早在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中有記載。黃帝戰蚩尤你瞭解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黃帝戰蚩尤的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黃帝戰蚩尤的故事
黃帝打敗炎帝之後,許多諸侯都想擁戴他當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孫不甘心向黃帝臣服,幾次三番挑起戰爭,尤以蚩尤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孫子。據說,蚩尤生性殘暴好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一個個銅頭鐵額,用石頭鐵塊當飯吃。蚩尤原來臣屬於黃帝,可是炎帝戰敗後,蚩尤在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他們把這些銅製成了劍、矛、戟、盾等兵器,軍威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了。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和夸父部族的人,氣勢洶洶地來向黃帝挑戰。
黃帝生性愛民,不想戰伐,一直想勸蚩尤休戰。可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黃帝不得已,嘆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養虎為患了。現在他不行仁義,一味侵犯,我只有懲罰不義!”於是黃帝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
黃帝先派大將應龍出戰。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它一上陣,就飛上天空,居高臨下地向蚩尤陣中噴水。剎那間,大水洶湧,波濤直向蚩尤衝去。蚩尤忙命風伯雨師上陣。風伯和雨師,一個颳起滿天狂風,一個把應龍噴的水收集起來,反過來兩人又施出神威,颳風下雨,把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應龍只會噴水,不會收水,結果,黃帝大敗而歸。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重振軍威,再次與蚩尤對陣。黃帝一馬當先,領兵衝入蚩尤陣中。蚩尤這次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敵人,被圍困在煙霧中,殺不出重圍。就在這危急關頭,黃帝靈機一動,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轉動而鬥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髮明瞭指南車,認定了一個方向,黃帝這才帶領軍隊衝出了重圍。
這樣,黃帝和蚩尤一來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黃帝心中非常焦慮不安。這一天,黃帝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覺昏然睡去,夢見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在心,戰必克敵!”,說罷,飄然而去。黃帝醒後,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開啟一看,只見上面畫著幾個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後。”黃帝頓然悟解,於是按照玄女兵法設九陣,置八門,陣內佈置三奇六儀,制陰陽二遁,演習變化,成為一千八百陣,名叫“天一遁甲”陣。黃帝演練熟悉,重新率兵與蚩尤決戰。
為了振奮軍威,黃帝決定用軍鼓來鼓舞士氣。他打聽到東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著一頭慢獸,叫“夔”,它吼叫的聲音就像打雷一樣。黃帝派人把夔捉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面,聲音震天響。黃帝又派人將雷澤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鼓槌。傳說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里,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里。黃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軍威大振。
為了徹底打敗蚩尤,黃帝特意召來女兒女魃助戰。女魃是個旱神,專會收雲息雨。平時住在遙遠的崑崙山上。
黃帝布好陣容,再次跟蚩尤決戰。兩軍對陣,黃帝下令擂起戰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響,聲音震天動地。黃帝的兵聽到鼓聲勇氣倍增;蚩尤的兵聽見鼓聲喪魂失魄。蚩尤看見自己要敗,便和他的八十一個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殺上前來。兩軍殺在一起,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
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衝了個人仰馬翻。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只見地面上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很緊急。這時,女魃上陣了,她施起神施,剎那間從她身上放射出滾滾的熱浪,她走到哪裡,哪裡就風停雨消,烈日當頭。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而逃。
蚩尤的頭跟銅鑄的一樣硬,以鐵石為飯,還能在空中飛行,在懸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黃帝怎麼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時,黃帝靈感突現,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勁連擂九下,這一下,蚩尤頓時魂喪魄散,不能行走,被黃帝捉住了。黃帝命人給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殺了。害怕他死後還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兩個地方。蚩尤死之後,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在荒山上,變成了一片楓樹林,那每一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
黃帝打敗蚩尤後,諸侯都尊奉他為天子,這就是軒轅***黃帝的名字***黃帝。軒轅黃帝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
黃帝生平介紹
黃帝戰蚩尤
黃帝戰蚩尤的故事,最早在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中有記載,《山海經·大荒北經》:“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中華象徵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凡是中華兒女,都把黃帝和炎帝並稱為自中華民族的始祖,即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魯迅先生也把黃帝作為偉大的民族象徵。他在一首詩中說:“我以我血薦軒轅”,就是說要用自己的鮮血來保衛中華民族。每逢清明節,中國人民紛紛來到黃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謁這位民族之祖。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來到大陸,差不多也都要到這裡來尋根,表示後代對祖先的敬意。人們都把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悠悠五千年過去了,黃帝的形象一直激勵著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作出更多的貢獻。
聯盟首領
用人類科學的觀點來解釋,黃帝約是屬於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時代的一位部落聯盟的首領,當時還是部落時期。僅黃河中游至汾水之間,就有大小一萬個以上的部落,當然人數不一,原始氏族社會都是群居的,階級和國家還沒有產生。黃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歷史記載各有不同。有的說,黃帝曾居住在河北涿鹿縣的山彎彎裡,史書上叫做“涿鹿之野”。也有的說,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鄭一帶,名曰“軒轅之丘”。這說明當時大約還沒有完全定居,部落經常遷徙,黃帝部落大體活動在今天陝西、河南、河北沿黃河一線。
人文之祖
在上古傳說中,黃帝是個非常聰明能幹的人物。他既會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國最早的歷法,又會發明對人有用的東西。他還精通醫術,和神醫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診治方法。他和岐伯關於醫學的對話,被後人編成中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黃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幹,她教人民養蠶,總結出一套喂蠶、繅絲、織帛的經驗。從此,人們既會製衣,又會作冕,還能製鞋,從上到下都裝束起來,徹底改變了上古時代穿樹葉獸皮的原始習慣。古代的人受飲水限制,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黃帝發明了井,人們才有可能到遠離河流的地方去開發。當時的人還不會蓋房子,穴居野處,構木為巢;又是黃帝教給人們“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黃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們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文字學家倉頡,造出了象形文字,音樂家伶倫分出十二音階,配成樂曲;精通數學的隸首,制定了各種度量衡等等。
發明時代
黃帝王朝時代是個發明狂的時代,上古的這些發明當然都是真的,只不過後世為了彰顯黃帝的神通廣大,把黃帝時代的所有發明都歸功於黃帝。但是一個人如果只是個普通人,一下子發明了那麼多東西,人們當然不會相信。這時偉大的中國神話學者們誕生了,給黃帝加了若干神性。黃帝王朝強大的人漸漸多了,洞穴明顯不夠用了,黃帝就發明了教人築屋;看到冬天沒有樹葉,小孩光著不說,連許多大人都光著,於是黃帝發明了衣裳;黃帝要打仗,要攻擊鄰近小部落,就發明了兵器和指南車;征服了若干小部落後又開始教人種地,於是又發明了器具和井田。他已代替了那位開天闢地的英雄盤古,成為所有中國人的祖先。稍後的中國曆代帝王們,甚至包括匈奴人鮮卑人,也都自稱或被稱為姬軒轅的後裔。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國人仍以“黃帝的子孫”自傲。黃帝,因為是古代學者一致承認的華夏始祖,所以人們就把一切中國古文明制度都歸功於他,被譽為華夏的“人文之祖”。黃帝是人不是神,只不過被奉上了神壇。
橋山黃陵
紀元前二十六世紀的前二五九八年,黃帝姬軒轅一百五十二歲,但他仍僕僕風塵離開他的首都,四出巡查。這一年他到了橋山***陝西黃陵***,在山下鑄了一個大鼎。鼎是一種巨大的鍋,可能他想用以請各部落酋長大吃一頓,但大鼎鑄成的時候,天忽然開了,降下一條黃龍迎接他。姬軒轅跟他的隨從人員和宮女,共七十人,一齊跨了上去,然後,黃龍冉冉起飛。一些沒有福氣的人,趕來的太遲,只能抓住已經飛離地面的黃龍的鬍鬚,鬍鬚脫落,他們也掉下來。所以姬軒轅的結局不是死亡,而是白日昇天,成仙而去。那些掉下來的人,懊喪而悲痛地把姬軒轅遺留下來的衣服,埋葬在橋山之下,位置在陝西黃陵的黃帝衣冠冢。以上是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裡的說明。
中國的專業書籍則是這樣介紹的:陝西省中部,有個黃陵縣,黃陵縣城北有座橋山,橋山頂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這就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祖先黃帝陵墓***衣冠冢***,人們稱它為黃陵,因此把這個原稱為“中部”的縣,改名為黃陵縣。黃帝陵壯麗威武,古書記載說,它座山環水:“其山勢如橋,沮水環繞之”。黃陵的周圍是峰巒起伏的陝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鬱鬱蔥蔥,參天聳立,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挺撥、蒼勁。這座黃帝陵漢朝時就已存在了。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說:“黃帝葬於橋山”。
蚩尤生平介紹
九黎戰神
在中國的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蚩尤,中國神話中的戰神。原為炎帝臣屬,炎帝被黃帝擊敗後,蚩尤率部落裡的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霸,在涿鹿展開激戰。因為黃帝被神化,蚩尤也不能例外,否則怎麼能顯得此戰的激烈呢。傳說蚩尤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吃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戰敗,被黃帝殺了,並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後來人們為了歌頌黃帝,便醜化蚩尤,把他論為妖魔、邪神形象。
神農氏衰
蚩尤見之正史,載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紀。因其有與黃帝爭戰失敗的經歷而聞名。歷代史家為作之作注。裴駰撰《史記集解》引應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轉達引《漢書音義》臣瓚引《孔子三朝記》雲:“蚩尤,庶人之貪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說法。之後,司馬貞撰《史記索隱》,對“天子”與“庶人”兩說提出質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諸侯相侵伐,蚩尤最為暴”,析其意,蚩尤非為天子,又引《管子·地數篇》所言“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說明蚩尤並非庶人。進而提出“蚩尤蓋諸侯號也”之說。
然則,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龍魚圖》雲:“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優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引述這一夾雜神話的民俗傳說,顯然對“諸侯”“天子”“庶人”諸說都有否定之義。因為,僅是一幅遺像便足以使“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其威風遠非一般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黃帝而非助蚩尤之說,可見蚩尤亦與“天子”無緣。諸學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顯是侷限於周秦封建社會結構模式的認識框架,因而不能正確詮釋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蚩尤身份及這一概念的社會歷史的內涵。
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神農氏世衰”之時。
太白金星招安孫悟空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