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黃公望的簡介
在畫史上,黃公望作為“元四家”之冠,對明、清山水畫影響巨大, 許多作品被當作範本。擅畫山水,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黃公望***1269年-1354年***,元朝著名畫家,本姓陸,名堅,漢族,平江路常熟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人,後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黃氏為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中年當過中臺察院椽吏,後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帶賣卜,作《道藏》,並收入金月岩編、黃公望傳,闡述全真派內丹原理和功法。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道,簡淡深厚。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佈局、意境等,為山水畫經驗創作之談。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黃公望的藝術成就
黃公望在繪畫史上獨樹一幟,被尊為“元四家”之首。由於成名時已是全真道士,浪跡江湖,所以即使是同時代的人,也沒有講清他的籍貫和逝世時間、地點。關於黃公望的籍貫,當下有著多個版本的說法,分別有杭州、松江、常熟、富陽、衢州、徽州、莆田和永嘉等說法:
元明間,黃公望的朋友常州人王逢認為黃公望是“杭人”,他在《題黃大痴山水》詩中寫道:“大痴名公望,字子久,杭人……”;元朝鐘嗣成認為黃公望是松江人,他在《錄鬼簿》中寫道:“黃子久,名公望,松江人。”;元代末年繪畫鑑藏和史論家夏文彥認為黃公望是常熟人,其在《圖繪寶鑑》裡寫明:“黃公望……平江常熟人。幼習神童,科通三教,旁曉諸藝,善畫山水。”;同是夏文彥的《圖繪寶鑑》神州國光社本則認為黃公望是衢州人;1461年成書的《明一統志》卷三十八:“黃公望,富陽人”,明凌迪知《萬姓統譜》也持富陽說,但明萬曆陳善《杭州府志》則又增加了“徽州人”的說法;清朝乾隆年間的《大清一統志》卷五十九寫道:“黃公望,莆田人”,乾隆《婁縣誌》卷三十中也寫道:“……相傳莆田巨族,一雲常熟陸神童之弟。”元末明初,黃岩陶宗義認為黃公望是永嘉***今溫州市***人。他《輟耕錄》卷八《寫山水訣》裡寫道:“黃子久散人公望,自號大痴,又號一峰,本姓陸,世居平江常熟,繼永嘉黃氏”。自從元末明初的陶宗義認為黃公望是“常熟陸姓出繼永嘉黃氏”之說後,後人似乎對此備為推崇且廣為流傳。然而元明間的多數著作並無陸氏子之說,包括明寫本元人鍾嗣成《錄鬼簿》,僅陶宗儀所著《輟耕錄》持陸姓出繼黃姓之說。直至清初,曹楝亭刊本《錄鬼簿》更為添枝接葉,說黃公望本姑蘇陸姓,名堅,“髫齡時,螟蛉溫州黃氏為嗣,因而姓焉。其父九旬時方立嗣,見子久,乃雲:‘黃公望子久矣’”。
於是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清錢陸燦《常熟縣誌》又把黃公望的繼父黃公說成居住在常熟小山。稱黃公望:本陸氏子,少喪父母,貧無依,永嘉黃氏老無子,居於邑之小山,見公望姿秀,異之,乞以為嗣,公望依焉,因用其姓。但據黃公望晚年仍堅持自稱“平陽黃公望”,並且不顧年老體邁,返回浙東老家事實來看,繼子之說,實為臆測之辭。
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畫史將他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佈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黃公望的山水畫,很多創作於70歲以後,在富春江畔創作的《富春山居圖》,長636.9釐米,高33釐米,用水墨技法描繪中國南方富春江一帶的秋天景色。在構思時,他跑遍了春江兩岸,用六、七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他在創作風格上主張學習前人,並提出見到好山好水就隨時寫生,不被動繪畫創作。 作為地位顯赫的富貴文人畫家,王原祁更關注純真的繪畫語言,他“為藝術而藝術”的迷狂心態,值得後人學習。
黃公望的藝術影響
南宋山水畫之變,始於趙孟頫,成於黃公望,遂為百代之師。繼趙孟頫之後,他徹底改變了南宋後期院畫陳陳相因的積習,開創了一代風貌。中國山水畫產生於晉和南朝末,至唐末五代達到一個高峰。北宋的山水畫基本上繼承李成、范寬等北方派畫風,南宋自始至終流行李、劉、馬、夏水墨剛勁派畫風。元趙孟頫託古改制,主張摒棄南宋,仿效北宋,遠法晉唐。但趙的繪畫全面,風格也多變,其山水畫早期學晉唐,多青綠設色,後期宗法董、巨、李、郭,以水墨為主。然無固定面貌。黃公望雖受趙的影響,但他專意于山水畫,且更多地著意於董、巨,水墨紛披,蒼率瀟灑,境界高曠,皆超出趙孟頫之上。他並把董、巨一派山水畫推向畫壇主流地位。董、巨的山水畫,本來不受人重視,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三家山水”指的是李成、關仝、范寬,評為“才高出類……百代標程”。這裡沒有董、巨的地位。北宋後期米芾發現了董源畫的妙處,開始宣揚,但僅在南方引起部分文人的注視,以後便無反應。至元代,和趙孟頫同時的湯厚則以董源代關同,謂“李成、范寬、董源,……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畫鑑》***。
此時董源已為三大家之一。至黃公望《寫山水訣》謂:“近代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董源的地位步步高昇,在黃公望眼中已居首位。他更以自己的實踐影響後人。
至元末,董源的畫派已成為中國山水畫的泰斗。可以說,經過黃公望的努力,開拓了一個學董為風的時代,使這個本來不大受人重視的畫派發揚光大,徹底變革了南宋院體的畫風。
但也確實學過荊、關、李成。因當時董源的名氣還不如荊、關、李的名氣大,所以,大家都強調他學荊、關、李的一面。他自己既強調學董,,也屢屢提到荊、關、李,恐怕也有趨向時尚的意思在內。後來論者只說他學董,乃是根據他們所見到的黃公望畫的實際加以陳述的,倒是更符合實際些。
在元代,黃公望的畫名很高,當時著名文人的詩文集中常提到他的畫。“元四家”之一倪雲林《題黃子久畫》說:“本朝畫山林水石,高尚書之氣韻閒靜,趙榮祿之筆墨峻拔,黃子久之逸邁,王叔明之秀潤清新,其品第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斂衽無間言者。”***《清悶閣集》卷九***又說:“大痴畫格超凡俗,咫尺關河千里遙。”***同上,卷八***鄭元佑《僑吳集》題黃公望山水雲:“荊關復生亦退避,獨有北苑董、營丘李,放出頭地差可耳。”善住《谷響集》亦謂:“黃公東海客,能畫逼荊關。”
畫家郭熙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