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職校尉
校尉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職。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校尉歷史由來
校尉始置於秦朝,為中級軍官。西漢,漢武帝為了加強對長安城的防護而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八校尉之秩皆為比二千石,屬官有丞及司馬。
其中,中壘本為的屬官,武帝時從下分出而升為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專掌位於長安西南郊上林苑的苑門屯兵;長水校尉掌長安西北郊的宣曲胡騎;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射聲士;虎賁校尉掌輕車。八校尉統領的軍隊是從地方或少數民族中選募來的常備兵。八校皆屬精勁之旅,而胡騎、越騎尤為重要。西漢時統領者多為皇帝的親信。
東漢時將中壘校尉省去,又將胡騎併入長水,虎賁併入射聲,只剩下五校尉。史書中常見的“五營”、“五校”,即指五校尉所屬的軍隊。兩漢時的諸校尉都以戍衛京師為主要職責,東漢時五校尉多由宗室擔任,兼任宿衛宮廷的任務。 到漢末靈帝曾經特設西園八校尉,掌管京師附近的兵權。但此時隨著軍權分散各地諸侯並起,校尉的名號開始多見,如驍騎校尉***曹操***、折衝校尉***袁術、孫策、夏侯惇***、鷹揚校尉***曹洪***等,而地位則居於越來越多的各中郎將之下。
魏、晉、南朝及北朝魏、齊均置,屬領軍;北齊時屬左、右衛府。諸朝都城不在關中,仍稱“長水”僅為沿襲舊名。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校尉反而成為了低階軍官的職位。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隋唐時期定例為武散官低品官號。唐、宋、元、明六品以下,清只限於八九品。明、清以衛士為校尉。明錦衣衛的校尉同差役。清除散官外,實職不用校尉名,僅為習稱。
校尉職能
八校尉具體分工如下:
城門校尉:掌京師城門屯兵,有司馬、十二城門侯。
中壘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掌西域。
屯騎校尉:人穿衣甲,馬穿馬鎧,手使長槍馬刀,用於衝突,也稱為突騎。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
越騎校尉:人穿薄甲,用弓矢,多用於搜尋、警戒及追擊。
長水校尉:掌駐紮在長水宣曲的、由匈奴等胡人組成的騎兵。
胡騎校尉:掌駐紮在池陽的、由匈奴***部族與長水校尉所轄不同***等胡人組成的騎兵。
射聲校尉:掌禁軍中的弓箭手部隊。
虎賁校尉:掌戰車部隊。
漢朝在西域等少數民族地區的駐軍長官也稱校尉,如駐西域的戊己校尉、駐陝甘的護羌校尉等。
同時在漢至魏晉設司隸校尉作為檢察官用來監督京師和地方。
校尉現代意義
在世界各國現代軍銜中,校尉一詞可以被用作“校官”與“尉官”之合稱,有、、、,、、等等。
古代官職變動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