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未解之謎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明代帝陵十三陵陵址名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十三陵之明孝陵佈局狀如北斗之謎

  明孝陵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部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朱元璋及皇后馬氏的陵寢。明孝陵規模巨集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牆圍繞,周長2.25公里。若從空中俯視,可以看到明孝陵呈北斗狀佈局!

  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宮、天象、星宿圖的情況,意在“天人合一”、“魂歸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對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設計成北斗七星的形狀,“勺頭”為繞梅花山而環行的導引神道部分,“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築部分,“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城、神道望柱、櫺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從平面圖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與南北朝、遼代、唐代所繪製的“北斗七星”圖是相同的。

  明孝陵的後山還埋葬著一批明朝的開國功臣,有著名的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墓等。據傳,朱元璋營建明孝陵時,曾說過他一人獨居鐘山之陽,功臣陪葬山陰。因此,在鐘山之陰就有了11座功臣墓,這又恰似群星朝“北斗”。

  這樣一來,明孝陵背倚鐘山,從整體上就又形成背有靠,前有案***孫權陵***,東有青龍,西有白虎,北有玄武***龜蛇合體***,南有朱雀的吉祥格局。也許,朱元璋這才稱心如意。

  十三陵之朱棣長陵的風水地貌

  明長陵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天壽山的明十三陵建築群中。明十三陵前6公里處神道兩側有兩座小山,東為“龍山”,西為“虎山”,符合東青龍、西白虎的四靈方位格局,用風水理論來衡量,天壽山山勢延綿,“龍脈”旺盛,陵墓面南而立,背後主峰聳峙,左右“護砂***山***”環抱,向南遠處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開闊。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寬廣,山上草木豐茂,地脈富有“生氣”,無疑是一處天造地設的帝陵吉壤。

  關於長陵的選址,與朱棣對風水學的篤信有關。1408年,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他便派人到北京尋找陵地。據說,最先選在口外的屠家營,但因皇帝姓朱,“朱”與“豬”同音,豬家要進入屠家,一定會被宰殺,這叫“犯地諱”,不能用。接著,又選在昌平縣西南的羊山腳下,但後面有個“狼兒峪”,豬旁有“狼”,更是危險,也不能用。

  後來,又選上京西的“燕家臺”,但“燕家”和“晏駕”是諧音***皇帝死了叫“晏駕”***,不吉利,也不行。也有人選在京西的潭柘寺,那地方景色雖好,但山間深處,地方狹窄,沒有子孫發展的餘地。經過一二品高階官員帶著風水先生足足跑了兩年,終於找到了一個滿意的地方──昌平縣北10公里的天壽山***原名黃土山***。

  明十三陵定陵是最不吉利的吉地

  位於北京的明十三陵中,有3座陵墓規制比較大:一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的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鈞的定陵。定陵位於昭陵東北大峪山下,埋葬著萬曆帝朱翊鈞和孝瑞、孝敬兩位皇后。三百多年以後,神宗的墳墓定陵被髮掘。定陵三百餘年後遭掘,據說是因為風水不好,當年擇地建陵之初,就發現了不吉之兆,預示以後要出大禍。

  明神宗也是一位極其相信風水的天子,萬曆十一年***1583年***正月,只有21歲的朱翊鈞借去天壽山春祭之機,動起了擇選萬年吉壤的念頭。

  當時欽天監通過四處遍閱實地比較之後,認為形龍山、小峪山、石門溝山三處“最吉”,但後來有大臣指出:石門溝山坐離朝坎,方向不宜、堂局稍隘。但“形龍山吉地一處,主山高聳,層巒疊嶂,金星肥員,木星落脈,取坐乙山辛向,兼卯酉二分,形如出水蓮花,案似龍***閣,內外明堂開亮,左右輔弼森嚴,且龍虎重重包裹,水口曲曲關闌,諸山皆拱,眾水來朝,誠為至尊至貴之地。又見小峪山吉地一處,主勢尊嚴,重重起伏,水星行龍,金星結穴,左右四鋪,拱顧周旋,雲秀朝宗,明堂端正,砂水有情,取坐辛山乙向,兼戊辰一分。以上二處盡善盡美,毫無可議。”朱翊鈞在當年九月九日借秋祭之名,親自去形龍山和小峪山兩地,現場初定小峪山,請示兩宮皇太后之後才能正式敲定。

  第二年九月***1584年***,奉兩宮皇太后之命,朱翊鈞再借秋祭之機,正式定下了小峪山,即現在的定陵陵址,並易小峪山為現名大峪山。雖然大峪山被明神宗認為是“萬年吉壤”,但在動工過程中卻出現了不祥的預兆。

  在風水師定下的將來置放棺槨的地方出現了意外,挖出一塊大石頭,寶床下無土,這嚴重犯了風水大忌。有大臣提出重新擇定陵寢的地址,但讓人意外的是,當時一心向佛、十分迷信的朱翊鈞一反常態,稱祖宗山陵既然位於天壽山,後代子孫皆當歸葬於此山。並下詔,壽宮吉地就是大峪山。

  定陵在後來的歲月中的確是屢經磨難,由於朱翊鈞搜刮了大量民脂民膏,定陵多次遭到盜墓賊的“光顧”,不僅如此,定陵還在歷史上屢遭火焚。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昌平,地上木構建築大部分被焚燬。同年清兵入關,陵園再遭破壞。清乾隆年間曾修葺,但民國年間再次被焚。

  十三陵之明孝宗泰陵金井挖出了泉水

  明朝的泰陵位於長陵西北3.5公里的筆架山,是明孝宗朱樘與皇后張氏的合葬墓。孝宗去世之後,明武宗開始籌劃明孝宗的泰陵陵事,當時的禮部左侍郎李傑、欽天監監副倪謙和司禮監太監戴義在考察了各處後,嚮明武宗推薦了施家臺。

  工科右給事中許天錫也向武宗提議,派廷臣中精通風水術的人,前去複視一次。他嚮明武宗上奏說:“如有疑,亟移文江西等處。廣求術士,博訪名山,務得主勢之強,風氣之聚,水土之深、穴法之正、力量之全,如宋儒朱熹所云者,庶可安奉神靈,為國家祈天永命之助。”在大臣們的提議下,明武宗派人前往施家臺考察,最後確定在那裡營建孝宗陵寢。

  當時動用了各種工匠及官軍上萬人,4個月後,玄宮落成,孝宗正式葬入陵內。又過了6個月,陵園的地面建築也全部告成。雖然動用了大量的人力,也經過了仔細的籌劃,但泰陵在修建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各種意料不到的情況,據記載,泰陵營建中在開挖玄宮金井時,曾有泉水湧出。

  吏部主事楊子器親眼看到,如實上奏朝廷。在古代的風水觀念中,金井出水,被視為不祥。這樣一來,泰陵非改址不可。當時的督工太監李興,非常受武宗寵信,見有人對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見,十分氣惱。於是,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說楊子器“誹謗狂妄”,武宗不問青紅皁白,下令將楊子器關進了錦衣衛大獄。

  但有大臣上疏說:“子器此奏甚有益,蓋泰陵有水,通國皆雲。使此時不言,萬一梓宮葬後有言者,欲開則洩氣,不開則抱恨終天。今視水有無,此疑可釋。”武宗覺得有理,於是命司禮監太監蕭敬押解楊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驗證。此時李興早已堵住泉眼,回宮後,蕭敬稟報了泰陵金井無水的情況。太皇太后王氏***憲宗皇后***在宮內聽說這件事,傳旨說:“無水則已,何必罪人!”楊子器才官復原職,避免了一場殺身大禍。

  從風水學的角度看,曾有文章這樣評論泰陵的風水:“山巔巨石,土山戴之。而靈域之脈實生其下,蓋天壽山外之山。淆然雜亂,地氣不正,穴結無情,非可為弓劍之所也。況乎黑嶺南障,一無所見於前。賢莊、灰嶺之水出其左,錐石之水出發其右,二水雖合,環繞南流,流而散也。……則皇堂之地不可言,概可知矣!”說的是山巔巨石,確實有靈脈在下面,是比天壽山還好的山頭。但是這裡雜亂,地氣不正,而且黑嶺擋住了南邊,雖有二水匯合,但是水流往南邊,會散盡靈氣、到底是不是皇陵之地,還不好說。

  猜你感興趣:

中國歷史未解謎團
金字塔未解之謎
相關知識
明十三陵未解之謎
月球的十大未解之謎
世界十大未解之謎是什麼
全球十大未解之謎
中國十大未解之謎大全***2***
百慕大三角的未解之謎
關於月球十大未解之謎
三座千年古城的未解之謎
世界十大未解之謎圖片和事件介紹***2***
世界十大未解之謎圖片和事件介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