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美德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9日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經過數千年的積累、沉澱,最終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在道德的核心部分,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曾參養志

  【原文】

  周曾參,字子輿,善養父志。每食,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父嗜羊棗,既沒,參不忍食。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齧指以悟之。參忽心痛,負薪歸。妻為母蒸梨,不熟,出之。過勝母,避其名不入。學於孔子,而傳《孝經》。

  李文耕謂,凡為父母,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成立於功名者小,成立於道德者大。為子者欲學曾子之養志,必學曾子之志於道,悟徹一貫,三省其身。不然,雖多備酒肉,曲承歡笑,異於徒養口腹幾何。

  【白話解釋】

  周朝的曾參夫子,表字叫子輿。他的奉養爺孃,和別人不同,最能夠養他父親母親的志向。每逢吃飯的時候,必定有酒有肉。將要收去的時候,一定問過他父親,這個餘下來的酒肉,送給哪個。

  他的父親生平喜歡吃那羊棗子,後來他的父親死了,曾參就終身不吃羊棗子了。有一次,他在山裡砍柴,不料家裡忽然有客人來了。他的母親因為曾參不在家裡,又沒有錢可以備辦供客的東西,弄得沒有辦法,就用牙齒咬破自己的指頭,好叫曾參覺悟。果然曾參在山裡,忽然心頭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陣,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裡來。

  有一次,他的妻子替曾參的母親蒸一隻梨子,沒有蒸得熟透,曾參就把妻子趕出去,不要她做妻子了。後來曾參走過勝母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的名稱不好,就不肯走進勝母的里門。曾參在孔夫子門下受學,孔夫子很看得起他,傳了他一部《孝經》,內容共總有十八章。

  :姜詩出婦

  【原文】

  漢姜詩事母孝,妻龐氏尤孝。母嗜魚膾,又好飲江水,去舍六七裡,妻往汲之。值風歸遲,母渴,詩責遣之。妻寄止鄰舍,紡績市珍羞,使鄰母往遺,久之,姑遂召還。舍側忽湧泉,味如江水,每日躍出雙鯉,取以供膳。

  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為孝,婦能養者也。故堂前得一孝婦,勝得一孝子。範書錄詩妻,旨深哉。其言赤眉賊經詩裡,弛兵而過,曰「驚大孝不祥」。遺以米與肉,受而埋之。詩亦卓行君子也,泉魚之瑞,宜矣。

  【白話解釋】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單名叫詩的,很孝順他的母親。他的妻子龐氏,孝順她的婆婆,比她兒子還要好些,真是個能盡婦道的。

  姜詩的母親,喜歡吃魚膾,又喜歡喝大江裡的水。可是那江水離她的家裡有六、七里路,虧得龐氏不怕勞苦,每每提了汲桶去汲那江水,挑回家裡,供給她婆婆喝。有一回,碰著了大風,回來得遲了些,母親渴了,姜詩就責著妻子,把她趕出了。

  龐氏就住在鄰舍那兒,用了紡織得來的錢,買了好的飯菜來,叫鄰舍的媽媽送去給她婆婆吃。過了好久,她婆婆仍舊叫媳婦回家了。後來姜詩房屋的旁邊,忽然湧出了泉水,水的滋味,竟和江水一樣。並且泉裡每天有兩條鯉魚跳出來,他們便可拿來做魚膾,供給母親做下飯吃。

  :吳猛飽蚊

  【原文】

  晉吳猛,字世雲,豫章分寧人。年八歲,事親至孝。家極貧寒,榻無帷帳,每當夏夜,任蚊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敢驅之,惟恐其去己而噬親也。後遇至人丁義,授以神方,屢著靈異。宋政和中,封真人。

  王應照謂父母育子,為之揮蠅,為之驅蚊,癢則搔之,寒則裹之。恐驚之而不敢高聲,稍不安,則直欲分痛。愛子情深,何不可作恣蚊飽血觀也。惟孝子還以報親,且寓愛物之意,此其所以有仙格也。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孝子,姓吳,單名叫猛的,表字世雲。他是豫章分寧地方的人,年紀才只有八歲,服事他的父親母親,已經是非常孝順了。因為他家裡很是窮苦,所以他們的床上,都沒有掛著蚊帳。

  一到了夏天晚上的時候,蚊蟲很多,嗡嗡的飛來,叮在他的面板上面,便任憑它飽吸自己的血液。雖然叮他的蚊蟲很多,吳猛總不用手去驅趕它的,這是什麼緣故呢?你們仔細的替他想想,一定是恐怕這蚊蟲,丟掉了自己的面板不叮,必然飛去叮著父親母親的面板了。

  後來吳猛碰著了一個有法術的異人,名叫丁義的,給了他神方,屢次有靈異的表現。後來在宋朝政和年間,得封做一個真人。
 

中華文化傳統文化故事
傳統美德的歷史故事
相關知識
中華民族美德故事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文章
中華民族勵志故事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徵文
中華古代美德故事
很短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關於古代中華傳統美德故事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孝
中華經典美德故事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文明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