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1日

  漢語成語是在中國特有的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中逐漸產生的一種精練的語言文化系統,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觀察、累積的結晶,無論是在傳統社會還是當下,它從來沒有從我們的視線裡消失過。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的成語故事篇一:揚揚得意

  春秋時,齊國有一個大夫叫晏嬰。晏嬰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才智過人,能言善辯。據記載,有一次,晏嬰出使楚國,楚國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楚國人認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去。晏子走到小洞前邊,看,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今天,我是出使楚國,不是出使狗國。請問我是來到了狗國呀,還是來到了楚國?”楚人無話可對,只好開啟城門,迎接晏子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沒有人才呢?”

  楚王說:“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什麼要派你這樣的人來出使呢?”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這您就不知道了。我們齊國派遣使臣有個規矩:要是對方是個上等國家,就派一個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對方是個下等的國家,就派一個碌碌無能的人去。因為我是最沒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們楚國來。”

  又有一次,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訊息,便對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正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讓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盜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喝酒。在酒席上,兩個差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

  楚王說:“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

  差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的罪。”

  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原來是善於偷東西的嗎?”

  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事,橘子樹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是枳樹,只是樹葉相似,可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水土不一樣啊。一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楚國就偷起來了,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喜歡偷東西嗎?”

  楚王聽了苦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晏嬰不僅才智過人,而且行為穩重,表現得很謙恭,反而他的車伕經常得意洋洋。有一次,晏嬰車伕的妻子,見到丈夫給晏嬰駕車時表現得十分得意,很生氣,提出要和他分離。

  車伕問:“為什麼?”

  這位妻子說:“人家晏子長不滿七尺,身為齊國丞相,明顯著候,你看他表現得很穩中很謙恭。而你身長八尺,僅僅是一個車伕,卻表現得洋洋得意,覺得自己了不起,所以我要和你分離。”

  後來,這位車伕處處表現得很謙恭。晏子很奇怪,問車伕是怎麼回事。車伕將妻子的話如實說了。後來,晏子將這位車伕推薦為大夫。

  “揚揚得意”這句成語常用來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我們知道洋洋得意,那麼洋洋得意和揚揚得意的區別在哪裡呢?在“表示自得的樣子”這個意義上,“揚揚”比“洋洋”先出現;而《現代漢語詞典》的處理也是把“揚揚”作為主條,而把“洋洋”作為副條的。這就是說,無論是從詞語歷史的角度看,還是從詞語使用現狀的角度看,“揚揚得意”才是規範的寫法。

  中國的成語故事篇二:殺雞取卵

  阿三家養了一隻很健壯的母雞。它到處捉蟲子吃,把自己喂得飽飽的。每天中午,這隻母雞都會準時下一個大個兒的蛋。

  阿三家母雞下的蛋又大又好,遠近聞名許多人都爭著來買他家的雞蛋。他就用這些雞蛋來換大米,夠他全家吃,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說這雞要是一天能下兩個蛋多好啊,我們家的大米就會多出一倍呢。”

  “可不是嘛,每天能下三個蛋,不,四個,五個……能下十個蛋才好呢。”阿三說。

  他的妻子說:“這母雞每天都能下一個蛋,肚子裡一定存了不少蛋吧。”

  阿三點點頭:“那當然!”

  妻子又說:“它一天只下一個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們一下子把雞蛋全拿出來,就發,大財了。”

  阿三想了想說:“對啊,我怎麼沒想到這個呢?還是你聰明,我現在就把雞蛋全取出來。哈哈,咱們就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了。”

  他說著就捉來母雞,很快把母雞的肚子打開了。

  咦?母雞肚子裡都是一些沒長成的小雞蛋黃,有的還沒芝麻大呢。

  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後悔也來不及了。再也,沒有母雞下蛋換米了,他們倆對著母雞大哭起來。

  沒過幾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見了底,他們只能回憶以前的美好日子了。

  故事裡的阿三和他的妻子都鼠目寸光,將好好的一隻能下蛋的老母雞給殺了,可是世界上可沒有後悔藥可以吃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能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要從長遠的利益做打算。

  中國的成語故事篇三:不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包括今遷安市、灤縣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兒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去世後,叔齊出走,欲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也不願作國君而逃避。

  後來二人在路上相遇,聞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養老幼,深得人民擁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繼位而擁兵伐紂,他們認為諸侯伐君以為不仁,極力勸諫。武王不聽,決意滅商。伯夷、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採野果為生。

  不食周粟講的是伯夷和叔齊的事兒。

  商朝時,有個叫孤竹國的小國。國君非常喜歡小兒子叔齊,經常對別人說:“叔齊很聰明,而且有才能,假如我死了,就讓他來做國君吧!”

  後來,他立下遺囑,立叔齊為孤竹國國君。 但是,叔齊可不願意違背長子繼位的規矩,他找到兄長伯夷,請求伯夷來做國君。

  不管他怎麼懇求,伯夷就是不答應,並推辭說:“你做國君是父王的旨意,我們怎麼能不遵從父命呢?這是不孝啊!”

  伯夷執意不繼承王位,叔齊沒辦法,只好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叔齊又去找伯夷,沒想到伯夷竟然不見了。原來伯夷見說服不了叔齊,為了讓他安心地做國君,自己收拾好行裝趁夜色偷偷地走了。

  叔齊很傷心,他知道大哥是不願意看到自己為難而離開王宮的。

  伯夷逃走了,叔齊死活也不肯做國君,他心想:我如果違背繼位的規矩,天下人都會恥笑我的!他決定出去尋找大哥,和大哥一起生活,就拾好隨身的衣物,悄悄地走了。

  叔齊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伯夷,兄弟相見,感慨萬千,他們相聚後,決定不再回孤竹國,打算找一個和平安穩的地方長期待下去。

  伯夷叔齊想投奔周國,在路上正好碰上週武王率大軍討伐紂王。他們認為武王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上前攔住武王,勸說道:“商紂王雖然統治殘暴,但周國作為商朝的屬國,以臣代君,以下犯上,是不仁。我們勸你還是帶兵回去吧!”

  武王聽了非常生氣,要命令隨從殺了他們。

  這時,在旁邊的姜太公說話了:“等一等!他們是仁義之人,不能殺啊!大王,請收回命令吧!”武王擺了擺手,讓人把他們扶走了。

  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伯夷、叔齊認為周朝不仁不義,堅決不同周朝的人交往,不吃一粒周朝地裡長的糧食,每日僅靠吃點野果野菜充飢。

  不久,兄弟倆都活活餓死了。

  看過還:

關於中國的成語故事
中國古代的成語故事
相關知識
中國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關於中秋節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中國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關於勵志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短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動物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經典的成語故事有哪些_歷史故事
教育意義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成語故事有哪些_關於孔子的故事介紹
簡單的成語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