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的相關歷史資料
北辰區位於天津市城北,北運河畔。東以北京排汙河與寧河縣相鄰,邊界線長20.66千米;東南隔金鐘河、新開河與東麗區相望,邊界線長22.99千米;南與河北區、紅橋區相連,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北辰歷史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北辰區處於新華夏構造體系的華北沉降帶的東北部,次級結構為滄縣隆起北段、冀中坳陷東北部。區內及鄰近地區主要斷裂有:天津北斷裂,位於區境東部,從東堤頭穿過,走向北東,傾向北西,長40多公里,為活動斷裂。1976年唐山地震時,該斷裂有活動。漢溝斷裂,位於區域中北部,據1981年美國第二顆資料衛星多光譜掃描成像目視解譯判讀,勝芳--北倉***漢溝***斷裂呈現反扭運動。潘莊北斷裂和梅廠斷裂,處於區境北部,走向北東,二者平行展布,第四紀以來有不同程度的活動。上述斷裂帶同屬於新華夏構造體系,屬於壓扭性斷裂,它們的產生與發育,控制著區境基底地形輪廓、層面分佈、地震活動和地面沉降。
境域地勢坦蕩低平,西高東低,一般高程***黃海水準***0.04至5.46米,平均坡度1/5000;水庫窪澱坑塘眾多,星羅棋佈;地下水位較高,地表為普通潮土、鹽化潮土、潮溼土由西向東呈規律性分佈。窪地多分佈在東部劉快莊、蘆新河、霍莊子附近及排汙河***華北河以西地區,主要標高在1.5-2米。
北辰區處於中國地殼強烈下沉地區,屬於沖積平原和沖積海積平原區,是運永定河水系泛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永定河三角洲末端,為永定河、北運河下游沖積平原。西部以砂土砂壤質土為主,中部以輕壤、中壤質土為主,東部以重壤質土、粘土為主,區內平均標高相差僅五六米,為典型的平原地貌形態。
天津北辰區-【自然資源】
現有土地面積714656畝,有野生動物7大類146種、野生植物135種。
北辰區多數植物為夏綠,生長繁茂;冬凋,落葉休眠或枯萎。地帶性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並混有溫性針葉林和次生灌草叢植被,植物區系以華北成分為主。種子植物主要以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薔薇科的種類為最多,其次為百合科、莎草科、傘形科、毛莨科、十字花科及石竹科。草木植物多與木本植物。
非地帶性植被***隱域植被***發育良好。在坑塘、窪地可見蘆葦沼澤植被;在鹽漬化荒地可見鹽地鹼蓬群落和鹽地鹼蓬--蘆葦群落;沙質土地有沙生植物可見。在河坡、堤埝或路邊有發育良好的灌草叢,常見的有荊條、紫穗槐加狗尾草植物群落;黎科、莧科植物也較常見或自成群落。水生植被有沉水植物群系的狐尾藻群落、狐尾草加金魚藻加里藻群落;挺水植物群系的水蔥群落、扁杆蔗草群落。
天津北辰區-【行政區劃】
北辰區轄5個街道、9個鎮:果園新村街道、集賢裡街道、普東街道、瑞景街道、佳榮裡街、天穆鎮、北倉鎮、雙街鎮、雙口鎮、青光鎮、宜興埠鎮、小澱鎮、大張莊鎮、西堤頭鎮。
天津北辰區-【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境內無鄉建置,各村直屬天津縣七、八、九區***1950年7月,九區改三區,七、八區併為四區***,武清縣七區***1950年7月改十五區,9月改三區***,寧河縣四區和天津市三區***1952年10月改屬天津縣四區***。
1953年5月,區境行鄉統村制,始劃8鄉;7月,根據政務院關於“每萬人左右為一個鄉”和“非縣級地方國家機關所在地聚居人口在2000人以上,有50%以上的非農業人口,並確有必要”***設鎮***的規定,境內設33鄉***天穆因不受人口限制為回族自治鄉***1鎮***宜興埠***。
1958年4月,根據政務院關於“每鄉不超過1.5萬人”的規定,將各鄉鎮裁併為16鄉2鎮***北倉、宜興埠***。
1958年8月,併為幸福***北倉***、興澱***宜興埠***兩大公社,梅廠公社的南王平大隊***1959年3月改為管理區,1961年5月劃歸宜興埠公社***和潘莊公社的東堤頭大隊***1959年1月劃建和平區畜牧場。
1960年10月改為和平區衛南公社的堤頭管理區。
1961年3月改建為堤頭公社***實行政社合一,撤消鄉、鎮、村建置。
1961年5月,兩大公社分解為北倉、雙街、天穆、雙口、青光、小澱、宜興埠、南王平、蘆新河***1963年6月改稱霍莊子***、朱唐莊***1992年5月改稱大張莊***、大畢莊***1964年2月2日劃歸東麗區***12個公社。
1963年2月,析青光公社置岔房子***1985年1月改稱上河頭***公社;析北倉、雙街2公社置李嘴公社***1974年10月撤併***。
1970年6月,和平區的趙莊農場改建為戰鬥公社劃入***1986年1月劃歸市勞動局***。
1972年,依據國家民政部關於“10萬人以上的市轄區應當設立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的管理區域一般應當同公安派出所的管轄區域相同”規定,增設北倉***1981年改稱果園***新村街;1980年9月增設集賢裡街,11月增設天穆街***1986年4月併入天穆鎮***。
1983年,根據憲法規定改公社為鄉,改生產大隊為村,行區統鄉轄村制,時有12鄉3街。
1985年1月,依據國家民政部關於“總人口在2萬以上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占全鄉人口10%以上的設鎮”規定,宜興埠鄉率先改鎮。隨後,依據“總人口在2萬以下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超過2000人的,可以設鎮”規定,天穆鄉於1986年4月,北倉鄉於1986年12月先後改鎮。1995年8月,依據《天津市撤鄉建鎮標準》關於“總人口在2萬人以上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應占全鄉人口10%以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500元,人均國民收入達到2000元,社會生產總值不低於2.2億元”、“第二產業佔55%以上,第三產業佔15%以上”、“政府駐地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道路鋪裝不低於90%、綠化林覆蓋率不低於8%,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中心、圖書館、影劇院、中小學校、幼兒園、敬老院、衛生院、殘疾人福利企業等社會服務保障各一所以上,行政區域邊界沒有爭議”等要求,雙街鄉改鎮。
1995年11月,雙口、青光、小澱、西堤頭鄉改鎮。
1997年6月,霍莊子鄉改鎮。
1997年12月,大張莊、南王平鄉改鎮。
1998年,上河頭鄉改鎮。
2001年並鎮,南王平鎮併入大張莊鎮,霍莊子鎮併入西堤頭鎮,上河頭鎮併入雙口鎮。
頤和園圓明園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