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巨集觀經濟調控背景下的施工企業財務風險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8日

  【摘要】近年來,由於國家加大巨集觀經濟調控力度、銀行信貸不斷收緊、鐵路建設市場又急剎車,施工企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企業的財務執行日趨困難,財務風險也在不斷的加大。本文對施工企業在新的經濟形勢背景下的財務風險進行了剖析,分析了其特徵及主要表現形式,提出了防範與控制的主要舉措。

  【關鍵詞】經濟調控,施工企業,財務風險。

  2011年,國家為了管理通脹預期,加大了巨集觀經濟調控力度,央行連續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二次加息,銀行信貸不斷收緊,施工企業面臨著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以及融資困難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困擾和挑戰。

  更嚴酷的是施工企業又遭受到了來自鐵路市場的一場空前的“寒流”,鐵路基本建設“緊急剎車”導致鐵路市場急劇萎縮,施工企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據鐵道部公佈的資料:

  2009年、2010年全國鐵路完成基本建設投資分別6004億元、7074億元,而到2011年出現了大幅度下降。鐵道部2011年全國鐵路主要指標完成情況通報顯示,2011年全國鐵路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4610億元,這較全年原計劃7000億元的基建投資減少了239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4。8%。,凸顯了鐵路建設資金的緊張。在此期間,全國陸續有近七成的鐵路在建專案因資金吃緊經歷了停建、緩建。鐵道部現任部長盛光祖在2011年底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還表示2012年全國鐵路基本建設投資額為4000億元,這一額度大大低於鐵道部2011年原計劃的7000億元投資額,鐵路建設放緩的趨勢仍然明顯。對於過度依賴於鐵路基建市場的施工企業來說,企業的財務執行日趨困難,財務風險也在不斷的加大。

  在此背景下,如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客觀深刻認識企業財務風險所在,強化財務風險的防範與控制,是施工企業財務管理過程中誠待解決的課題。

  一、施工企業財務風險的定義。

  施工企業財務風險是指施工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活動的過程中,由於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導致企業的預期收益偏離實際收益而使企業蒙受損失的可能性。財務管理活動過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個環節的問題,都可能促使這種風險轉變為損失,導致企業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的降低。

  財務風險是企業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企業管理者對財務風險只有採取有效措施來降低風險,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

  二、施工企業財務風險的特徵。

  施工企業從事的主要是建築施工工程及裝置安裝工程等,其在生產和經營各方面與其他企業都有明顯的區別,這使得施工企業財務風險除了客觀性、全面性和不確定性之外還有其自身特點:一是複雜性和多變性,每項施工任務因其施工環境的不同,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的不可複製性使得工程的施工設計、施工組織、施工工藝以及工程量大小等各不相同,施工企業生產經營環境和施工過程呈現的多樣化決定了企業財務管理行為的多樣化,使得財務風險更具複雜性和多變性。

  二是高危性,施工企業絕大部份是露天野外作業,沒有固定的施工場所,施工勞務人員變換頻繁且素質不一,施工環境惡劣,具有相當大的危險性,施工安全質量問題始終是懸著的一把劍,一旦安全質量出了問題勢必給企業帶來損失。再加之施工點多面廣、工程施工週期長、財務風險源多而分散,財務管控難度很大,一旦疏於管理,管控不能及時到位,則引發財務風險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極大。

  三、當前背景下施工企業財務風險主要表現形式分析。

  1。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施工企業經歷了2009、2010年度施工規模迅猛擴張,所承攬的工程專案和產值量增長迅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產和負債同時隨之增長,致使施工企業財務報表反映的資產負債率急劇上升,財務風險顯現。

  2011年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轉變,鐵路超常規發展之後又面臨著大幅萎縮,但債權債務雙高、資產負債率偏高的財務狀況改變並不大,有許多施工企業資產負債率仍然高達85%以上,有的甚至超過90%,財務風險因素在短期內難以消除。

  這主要是因為目前建築市場中比較多的企業投資專案或合資專案存在投資不到位的情況,施工企業不能及時向業主辦理驗工計價,工程專案清算週期加長,大量的未完施工形成了高額存貨掛賬。另外鐵路融資困難造成資金極度緊張,鐵路專案撥款滯後及拖欠工程款現象明顯增加,應收賬款不能及時回收,施工企業又因資金緊缺無力償付應付款項,以致債權債務居高不下,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支付風險。

  2。債務糾紛訴訟上升。由於施工企業經歷了前兩年經營規模的快速擴張已埋下了債權債務雙高潛在的償付風險隱患,2011年突逢鐵路基建停建、緩建,融資資金遲遲到不了位,業主不能按合同約定及時給付施工企業工程款,施工企業融資又受信貸額度限制,嚴峻的經濟形勢下使得施工企業與勞務分包隊伍及材料裝置供應商等剛性應付賬款的償付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施工企業普遍存在對到期債務管理不夠重視,不主動與債權人協商取得理解,反而以資金緊張為由,消極等待、一味逃避,信用危機引發了債務危機,銀行賬戶存款凍結事件頻發,債務糾紛訴訟案急劇上升,涉案金額有增無減,這些法律訴訟最終給施工企業帶來的是經濟和信用雙重損失和資金安全風險。

  3。資金執行困難。由於受國家貨幣信貸政策“緊縮”、商業銀行信貸額度緊張、鐵路和地方融資平臺逐步清理、鐵路基建投資驟降等多種因素影響,施工企業的現金流入銳減,尤其是經營性現金流大額淨流出,資金緊缺的嚴峻形勢凸顯。再加上有些已竣工專案清概時間過長,已完工作量的合同概算外資金以及施工過程中扣留的工程質保金遲遲不能到位,企業施工墊支資金無法及時回收,使得資金緊張狀況呈現進一步加劇的趨勢,嚴重影響了企業的資金週轉,資金執行極度困難。另外,在資金的管理運作上,由於業主對建設資金的監管越來越嚴,大都要求專案建設資金在專案範圍內封閉運作,以確保專案資金的專款專用,這使得施工企業內部調劑資金的功能大大受到限制,有限的資金使用效率不高。就目前形勢看施工企業的資金緊張狀況在短期內很難有根本的改觀,時間越久,企業的財務風險將越大,一旦風險水平超過了企業短期承擔風險的最高限度,那麼企業就將陷入危機之中。

  4。閒置資產增多。

  2008年底,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中國政府果斷推出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隨著高鐵建設高潮的興起,各鐵路參建施工企業為了搶佔市場、擴大生產規模購置了大量的生產裝置和週轉料,大量的資金沉澱在機械裝置等固定資產上。隨著專案的陸續完工和高鐵建設專案的縮減,此前購置的大型專用固定資產、鋼模等週轉料由於施工產品的流動性、單件性等特點,將造成大量的資產閒置,使企業面臨著不能獲得預期固定資產投資收益的投資風險。

  5。專案潛虧風險增大。受國家巨集觀經濟調控政策變化的影響,國內建築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多、波動大,施工企業面臨著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融資成本增大以及融資困難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使得施工企業成本不斷增漲,成本控制難度和風險增大。隨著鐵路市場的萎縮和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國內外建築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之市場經濟行為還不夠規範,企業間為了中標而競相壓價,而業主對工程專案質量、標準上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工程專案的低造價水平和高質量標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施工企業的高投入、低產出大大降低了盈利空間,如果施工企業管理粗放、內部控制流於形式的話,則虧損專案存在的機率較高。再者鐵路暫緩新開基建專案和已開工在建專案的資金短缺,致使部分專案停工窩工或放慢施工進度,打亂了企業施工組織的方案、機械裝置的配置、勞動力的安排,施工工期延長、人工和機械裝置的清退場及重新進場將造成施工企業投入的成本費用大幅增加,最終導致專案實際收益遠低於預期收益,專案面臨著非常大的潛虧風險。

  四、當前背景下施工企業財務風險防範與控制的主要舉措。

  1。加大對財務風險防範工作的重視力度,從樹立財務風險意識抓起。注重培育良好的內部控制與全面風險管理文化,通過培訓、宣傳等多種形式,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增強全員財務風險管控意識及綜合素質、履職能力的提升。堅持財務風險管理和經營管理的有效融合,鼓勵員工風險管控的自覺行動,從源頭上防範和降低財務風險。同時要建立健全全面風險管控體系,完善風險識別監測與防範體系,正確認識風險之所在,明確風險控制物件,加大重點、重大風險源的控制,使企業的風險在可控範圍之內。

  2。調整思路,理性經營,確保平穩。

  2011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12年中國經濟工作的基調是穩中求進,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調結構、促轉型。在當前嚴峻的市場形勢下,對於過度依賴於鐵路基建市場的施工企業來說,關鍵更是要調結構、促轉型、保增長。要正視鐵路基建市場當前的嚴酷現實,要及時調整思路,主動適應市場變化,要在承攬施工任務上下足功夫,全力拓寬經營區域,快速實現承攬和施工重點由鐵路向路外、從地上向地下、從境內向***等多方面的轉變,使企業保持穩健發展。同時還要實行“理性經營”,即在開拓市場時不跟風,杜絕飢不擇食“撿到籃子裡就是菜”的做法,對於那些業主誠信度低、投資不落實、降價幅度過大、投入太多和保證金過重的專案要勇於放棄,審慎選擇承攬工程,規避經營中的潛在風險,以確保企業穩中求進、財務執行平穩。

  3。狠抓清收清欠,加速資金回籠。資金如同企業的血液,一旦執行受阻,整個機體便無法健康執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將難以為繼。為了確保資金執行順暢,最關鍵的是要有足夠的資金流入,施工企業在面臨承攬任務銳減、銀行融資受限的形勢下,最直接快捷、最有效低成本的舉措就是及時回籠外欠應收賬款資金。在狠抓已完工作量驗工計價和拖欠工程款回籠的同時,還要加強工程尾款、質保金和各類到期存出保證金等各類債權的清收力度。可適當採用應收賬款轉讓或保理的形式回籠資金,創新清收清欠手段。近期,鐵路建設專案資金嚴重短缺、大面積停工等問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鐵道部的“維穩”資金在逐步到位,施工企業要抓住時機最大限度地回籠資金,要集中精力做好鐵路專案的變更、概算清理和調差補差工作,針對當前形勢鐵路緩、停建造成的延誤工期等情況,應及時收集相關證據,做好索賠工作,將應收客戶合同工程款變為有效債權,最大限度地回收墊資款和補償成本。

  同時還要強化資金預算管理,認真把控對外結算,加強合同管理,嚴格計價撥付,堅決杜絕好不容易要回來的錢白白流失。

  4。實行資金集中管理,提高資金利用率。施工企業面對目前資金緊缺的嚴峻形勢,更要加強資金管理,聚財力,控財物,防風險。針對施工專案點多面廣、逢專案就開立銀行賬戶、內部資金分散難以管控的現狀,施工企業應積極採取資金集中管理系統,按照“統一管理、分級授權、科學調配”的原則,建立內部融資平臺,強化銀行賬戶管理,加大資金集中力度,充分發揮企業內部資金調劑職能,使有限的資金髮揮最大效用。目前業主資金監管和開戶銀行利益保護仍然是資金集中的最大障礙,施工企業應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加大與業主和開戶銀行的協調、溝通力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努力實現資金的回籠和集中。

  5。積極盤活資產,提高使用效率。施工企業應加強企業轉型期的市場分析和研判,認真摸清自身資產家底,嚴格控制施工裝置購置,合理配備施工主要裝置,並積極推行資產內部調劑和租賃,儘可能盤活閒置的房產、土地、機械裝置等資產,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提升資產投資收益。同時還要加大對低效、無效資產的清理和處置力度,加速固定資產沉澱資金的釋放和回籠,以緩解企業資金緊張的壓力。

  6。努力苦練內功,強化自身管理。要向管理要效益,增大企業經營積累,做強做優企業,以提高抵抗財務風險能力。

  6。1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對於施工企業來說,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是減少財務風險的有效途徑。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應完整地涵蓋企業所有的業務流程和事項,有效地貫穿經營、施工、管理活動的各個環節。施工企業要徹底根治粗放管理頑症和內部控制上存在的弊端,應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完善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措施,用系統的、動態的方法在經營各方面、施工各階段、管理各層面實施精細管理和有效的風險控制,使財務風險儘可能降到最低。

  6。2加強精細管理。企業越是面臨困境,越必須高度重視經濟執行質量。面對著經濟“寒流”的施工企業更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深入紮實推進精益化管理,推動企業由規模效益型向管理效益型的轉變,努力實現“低成本競爭,高質量發展”。積極推行全面預算管理,強化責任成本全過程、全方位管控,企業的每一位員工都要樹立起“凡是有花錢的地方就要有人管成本”的大成本理念,增強全員創效意識,努力提升創效水平。

  施工企業在向內部管理挖潛的同時,也要推進技術創新,積極研究利用新工藝、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施工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和核心競爭實力。

  6。3高度重視安全質量效益。當前業主對工程質量和安全責任都非常重視,專案的安全質量是直接與施工企業信用評價和工程計量相掛鉤的,涉及到企業的切身利益。而且作為高危行業的建築施工領域不乏安全質量“一失萬無”血的教訓,因此施工企業對安全質量應尤為重視,在安全質量管理上一定要捨得投入,當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發生矛盾時,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確保安全。另外,施工企業可以通過參加社會保險來分散和轉移安全風險影響,在施工生產過程中通過為特殊工種人員購買人身意外保險,並針對工程的特點參投工程保險等,可有效地避免和降低不可預見費用的發生。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施工企業而言,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要未雨綢繆,審時度勢,科學研判,通過對企業內外環境的審視,剖析自身的優劣勢和長短處,勇於面對挑戰,找出化解危機的制勝之道。在清醒認識企業面臨挑戰的同時,也要看到機遇的存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趨好的形勢沒有改變,建築業仍處在難得的機遇期,施工企業要找準自身的定位,明確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做強做優企業,進一步提升抗風險能力,確保持續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統計公報

  [2]李 曉 東:施 工 企 業 財 務 風 險 的 規 避 和 控 制CN43-1027/F***2009***1-093-02

  [3]孫振山:施工企業財務風險之我見 [管理科學]1671-7597***2009***0710182-02

試論如何提高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
試論鐵路施工企業成本控制問題
相關知識
試論巨集觀經濟調控背景下的施工企業財務風險
試析巨集觀經濟指標對國債指數影響的實證
簡述巨集觀經濟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巨集觀經濟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對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的論述
有關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論文
企業財務風險管理論文投稿
試析資源稅改革對巨集觀經濟的影響
探析巨集觀經濟政策的論文
淺議巨集觀經濟政策論文